()馬克沁重機槍,中國稱賽電槍,該槍為英籍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于1883年發明,並進行了原理x ng試驗,1884年獲得專利。簡介
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其口徑為11.43毫米,槍重27.2千克,采用槍管短後坐
(19毫米)式自動方式,水冷槍管;采用容彈量為333發6.4米馬克沁重機槍圖1長的帆布彈帶供彈,彈帶可以接續,理論sh 速
600發/分,可以單、連發sh 擊;也可以通過sh 速調節器調整為慢sh 速
100發/分。馬克沁機槍結構復雜,采用水冷槍管較為笨重,帆布彈帶受ch o後可靠x ng變差,但在近代戰爭中曾被普遍使用。產生
發明
馬克沁重機槍──美國工程師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出身貧寒,通過勤奮自學而成為知名的發明家。
1882年,馬克沁赴英國考察時,發現士兵sh 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後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這說明槍的後坐具有相當的能量,這種能量來自于槍彈發sh 時產生的火藥氣體。馬克沁正是從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後坐現象中,為武器的自動連續sh 擊找到了理想的動力。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sh 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藥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
馬克沁重機槍圖2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sh 擊,並減輕了槍的後坐力。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後來,他根據從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後坐自動sh 擊原理。他還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制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機槍連續供彈。為給因連續高速sh 擊而發熱的槍管降溫冷卻,馬克沁還采用水冷方式。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sh 擊的機槍,sh 速達每分鐘600發以上。
出現以前
在馬克沁機槍出現以前,人們使用的槍都是非自動槍,子彈需要裝一顆發一顆。戰爭勝利的決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裝彈速度的快慢,很多人還沒有來得及填上第二發子彈就莫名其妙地被擊斃了。而馬克沁的機槍,在發sh 瞬間,機槍和槍管扣合在一起,利用火藥氣體能量作為動力,通過一套機關打開彈膛,槍機繼續後坐將空彈殼退出並拋至槍外,然後帶動供彈機構壓縮復進簧,在彈簧力的作用下,槍機推彈到位,再次擊發。這樣一旦開始sh 擊,機關槍就可以一直sh 擊下去,直到子彈帶上的子彈打完為止,能夠省下很多裝彈時間。
中國
該槍還在試制階段時,清zh ngf 即對這種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早在1888年就由金陵制造局開始引進仿制,從此,中國開始進入重機槍的制造時期。
由于當時該槍尚處在雛形,使用黑藥鉛彈,經仿制後發覺不甚適用,于1893年停造,僅生產了30余挺,部分用于朝鮮戰場。發明過程
馬克沁重機槍圖31882年,馬克沁赴英國考察時,發現士兵sh 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後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這說明槍的後坐具有相當的能量,這種能量來自于槍彈發sh 時產生的火藥氣體。馬克沁正是從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後坐現象中,為武器的自動連續sh 擊找到了理想的動力。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sh 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藥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sh 擊,並減輕了槍的後坐力。
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後來,他根據從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後坐自動sh 擊原理。他還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制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機槍連續供彈。為給因連續高速sh 擊而發熱的槍管降溫冷卻,馬克沁還采用水冷方式。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sh 擊的機槍,sh 速達每分鐘600發以上。展歷史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實戰應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中,在一次戰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沖鋒,打死了3000多人。
馬克沁重機槍圖4馬克沁重機槍獲得成功後,許多國家紛紛進行仿制,一些發明家和設計師針對馬克沁重機槍的原理和結構進行改進和發展。1892年,美國著名械設計家勃朗寧和奧地利陸軍尉馮•奧德科萊克幾乎同時發明了最早利用火藥燃氣能量的導氣式自動原理的機槍,這種自動原理為今天的大多數機槍采用。美國槍械設計師霍奇基斯所設計的1814型機槍是最早的氣冷式機槍,這種機槍取消了水冷式機槍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機槍較為輕便。歷史影響
真正讓馬克沁出風頭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德軍裝備了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在索姆河戰斗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軍,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從那以後,各**隊相繼裝備馬克沁重機槍,馬克沁由此成為聞名的殺人利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馬克沁早已不算先進,但仍然還有應用。德軍一線部隊由于步坦協同的需要開發了MG34通用機槍和MG42通用機槍,但MG08式馬克沁機槍仍然在德軍二線部隊中服役。在中國,馬克沁機槍被仿制生產,稱民24式重機槍在歷次會戰中都有不俗表現。建國後,民24式馬克沁機槍仍在中國民兵中廣泛使用,直到70年代末期。改進
仿制
馬克沁重機槍獲得成功後,許多國家紛紛進行仿制,一些發明家和設計師針對馬克沁重機槍的原理和結構進行改進和發展。1892年,美國著名械設計家勃朗寧和奧在利陸軍尉馮奧德科萊克幾乎同時發明了最早利用火藥燃氣能量的導氣式自動原理的機槍,這種自動原理為今天的大多數機槍年采用。美國槍械設計師霍奇基斯所設計的1814型機槍是最早的氣冷式機槍,這種機槍取消了水冷式機槍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機槍較為輕便。
馬克沁重機槍圖6
這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機槍。它的自動動作是利用火藥氣體能量完成的。在子彈發sh 的瞬間,槍機與槍管叩合,共同後坐19毫米後槍管停止,通過肘節機構進行開鎖,同時槍機繼續後坐,通過加速機構使槍管的部分能量傳遞給機槍,使其完成抽殼拋殼,從而帶動供彈機構,使擊發機待擊,壓縮復進簧,撞擊緩沖器,然後在簧力作用下復進,將第二發子彈推入槍膛,閉鎖,再次擊發。如此反復,每秒10余次,每分鐘可發sh 600余發子彈。
特點
這種機械的運動描述起來復雜而抽象,但要是親自看上一眼,人們會立即嘆服于它的j ng巧與妙思。為了保證有足夠子彈滿足這種快速發sh 的需要,馬克沁發明了帆布子彈帶,帶長6.4米,容量333發。彈帶端還有鎖扣裝置,可以連接更多子彈帶,以便長時間地發sh 。
機構制造完成後,馬克沁本想秘密地進行sh 擊試驗,卻不料走漏了風聲,英國劍橋公爵殿下聞風趕到小作坊參觀,而皇室一動,舉市跟隨,大批名流要人接踵而至。在眾目睽睽之下,馬克沁機槍的肘節機構像人的肘關節一樣快速靈活地運動,子彈颶風般呼嘯掃sh 。觀者無不目瞪口呆。從此,馬克沁和他的機槍名揚世界。
油壓緩沖器
此後,馬克沁又發明了一種後來被廣泛效仿的油壓緩沖器,使機槍可以單發、或10發20發點sh 、或調節到100發/分鐘的慢sh 速。馬克沁甚至設想在槍上加一種機構,使機槍在手指離開扳機後仍能繼續sh 擊,直到彈帶上的子彈打完。這樣,機槍手在陣亡後仍能做出悲壯的貢獻。1891年,馬克沁又成功地發明了一種導氣式自動步槍。56歲時,以馬克沁的名字命名的機槍後坐式自動手槍問世。從此,自動武器的淵藪大開。「馬克沁」成了機槍和自動武器的代名詞。
從重到輕
當時,一個叫麥克蘭的美國認設計了一種能單人攜帶、用彈盤供彈、使用兩腳支架的輕機槍。但事後出于種種原因,他將這個設計方案轉讓給軍官兼發明家路易斯。1911年,路易斯機槍在美國誕生。
但這種機槍並沒有得到美**方的青睞。路易斯于是轉赴歐洲,在比利時找到了知音,得到定單並開始批量生產。這種機槍重12?25公斤,槍托抵肩,可以較方便地供單人攜帶和使用,彈盤里有97發子彈。路易斯機槍最顯著的特征是又粗又圓的槍管,其中充滿金屬薄片。這種散熱方式是比不水冷更方便的空氣冷卻。後來,正是這種冷卻方式的推廣,淘汰了水冷式在一戰後期哈齊開斯槍族也推出了依靠氣體冷卻的MK?1輕機槍。這種機槍也重12?25公斤,最初是為騎兵設計的,後來也被用于裝甲車。
路易斯機槍首先在比利時批量生產,其作戰效能也首先被比利時軍隊所認識。一戰開始時,德軍前線士兵初次听到路易斯機構連續sh 擊的嗄嗄聲時,稱之為「比利時的響尾蛇」。
路易斯機槍在世界空軍史和飛機史上留下了更顯赫的聲名。世界輕武器界公認,路易斯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挺航空機槍。1912年6月,美國的錢特勒上尉將路易斯機槍裝載到一架推進式萊特飛機上。這架飛機飛臨目標上空後開始向地面開火sh 擊,數以百計的記者迅速將這一消息發往世界,成為當時頗為轟動的新聞。
1914年8月,大戰剛開始不到一個月,兩名英國飛行員擅自將一挺路易斯機構帶上飛機,在1524米高空向德國飛機sh 擊完一個彈盤,但沒有sh 中。這次行動是機槍在空戰中的首次應用。但當這兩名飛行員將此事向上級匯報後,卻換來英軍當局嚴禁往飛機上攜帶機槍的禁令,英國人害怕因此觸怒德國,引來報復。但僅一個月後,隨著戰局發展,英軍正式下令在飛機上裝備路易斯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路易斯向美國財政部捐獻100萬美元。這些錢都是美國zh ngf 購買路易斯機槍向他支付的酬金。
在一戰爆發的時候,真正認識到機槍重要x ng的只有德國,當時,德國陸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超過12500挺。索姆河戰役是機槍史上最令人驚心動魂的戰例。1916年7月,德國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馬克沁MG08機槍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進攻正面上的14個英國師瘋狂掃sh 。一天之內就使6萬名英軍士兵傷亡。機槍的殺傷力和血腥氣在這一天達到了頂點。當年11月,當索姆河戰役結束之際,自動武器的始作俑者馬克沁以76歲的高齡在英國斯特雷瑟姆去世。去世時,他既有英國國籍,又被賜封了英國皇室的爵位。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對馬克沁機槍的敬畏之情。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機槍真正變成了戰場上的主流。法國平均每個步兵師裝備機槍684挺(包括輕機槍576挺)、英國400挺(包括輕機槍336挺)、德國324挺(包括輕機槍216挺),大大超過了戰爭爆發時每個師只有24挺機槍的數字。而機槍在戰爭的暴發戶美國發展最快,從戰前的每個師18挺發展到1000挺(包括輕機槍775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