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病夫」,這是列強國家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蔑稱。百多年來,這個橫跨歐亞非、盛極一時的大帝國因為政局動蕩、軍事衰敗、種族沖突以及近代化歐洲國家的沖擊而逐漸衰敗。在英法俄等列強國家的干涉下,希臘、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摩爾多瓦、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帝國領地紛紛獨立,還有大量領地被列強割佔。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搖搖欲墜的伊斯蘭教帝國只能在列強角逐的夾縫中艱難生存,它有著許多敵人,而無一個盟友,因為誰都認為不值得和它結盟。不過,自從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的革命推翻老蘇丹「該死的阿布杜爾」,建立了以他的比較通情達理的弟弟為首而由「統一與進步委員會」主持的政府以來,在最近六年中,這個曾經統治地中海的帝國又逐漸出現了復蘇跡象。
在「小拿破侖」恩維爾帕夏領導下,青年土耳其黨人決心重建自己國家,恢復奧斯曼極盛時期的泛伊斯蘭統治,但這顯然不符合俄、法、英三國的策略,三大列強在這個地區都有爭雄的野心,而登上這個舞台的後來者,德意志帝國,也有著從柏林通至巴格達的巨大利益。于是,雄心勃勃的德國皇帝決定充當青年土耳其黨人的保護者。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束後,德國向土耳其派去一個軍事代表團,幫助其整編軍隊,並在第二次巴爾干戰爭中發揮了成效,由此贏得了不少土耳其人的好感。
1914年的盛夏,隨著歐洲列強一一卷入大戰,土耳其人不得不考慮自己的站隊。他們既怕俄國,又不能夠完全信任德國,以致于顧慮重重、無所適從。年輕英俊的「革命英雄」恩維爾,雙頰紅潤,黑胡子留得就象德皇那樣朝上尖尖地翹著,是僅有的一心一意熱烈主張和德國結盟的人,他相信德國是未來的浪濤,
恩維爾帕夏是執掌奧斯曼帝國大權的三巨頭之一,動蕩的局勢下,另外兩位巨頭並不像他那樣對德國人充滿信心。他們雖然覺得土耳其加入德國陣營可以獲得比協約國更高的回報,對德國人贏得這場戰爭卻沒有太大的信心,而一旦協約國得勝,奧斯曼的全部家當就會在勝利者的壓力下化為烏有。
土耳其的地理位置,準確地說是它對達達尼爾海峽的控制,是它最具戰略價值的砝碼。正因為這個緣故,近一百年來,英國充當著土耳其的保護人,他們寧願讓一個軟弱無能、順從听話的專制君主橫踞在它通往印度的道路上,這才支持蘇丹反對一切外來者的。首發就這樣經過一個世紀以後,英國終于開始感到厭倦,不想再和溫斯頓-丘吉爾所客氣地稱之為「聲名狼藉、衰老垂危、不名一文的土耳其」束縛在一起了。很久以來,土耳其人的苛政、腐敗和殘暴的惡名,歐洲人一直感到臭氣沖鼻。有人甚至呼吁把惡劣得難以形容的土耳其人逐出歐洲,1906年起執政的英國自由黨人便是這一著名呼吁的繼承人,他們的政策是根據土耳其人半為病夫半為惡棍這一形象制定的
1909年,溫斯頓-丘吉爾曾訪問君士坦丁堡,跟恩維爾以及青年土耳其黨的大臣們建立了他所設想的「友好關系」。土耳其要和英國締結永久同盟的請求,也是通過丘吉爾于1911年作為中介拒絕的,他以英帝國對東方國家常用的口吻建議說,雖然英國不能同意結盟,土耳其還是不要「回到舊政權那種暴虐手法,或者設法擾亂英國目前那樣的現狀」來疏遠同英國的友誼為好。他以海軍大臣的地位,從世界全局出發,提醒土耳其說,只要英國仍然是「歐洲唯一保持制海權的國家」,那麼英國的友誼還會有很大用處。可是,不論是丘吉爾或是別的大臣,對于土耳其的友誼乃至它的戰爭立場,都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結果,英國政府以極其愚昧的手段將土耳其人推向了德國人的懷抱——扣押並最終沒收了土耳其人訂購的兩艘戰列艦,「瑞斯薩迪赫」號和「奧薩馬蘇丹」號。
同奧斯曼土耳其在德國貸款訂造的第三艘戰列艦「艾哈邁德」號相比,「瑞斯薩迪赫」和「奧薩馬蘇丹」具有典型的英式風格。「奧薩馬蘇丹」原是為巴西建造的「里約熱內盧」號,排水量高達2。75萬噸,設計有7座雙聯裝305毫米主炮、20座單裝152毫米副炮,火力空前強大,只是艦體偏長,水線主裝甲帶僅有9英寸;「瑞斯薩迪赫」則是專門為土耳其設計建造的,排水量雖然只有2。3萬噸,卻裝備了英國海軍威力最強的343毫米口徑主炮,水線主裝甲帶也達到了12英寸,加上21節的航速和5000海里的續航力,堪稱第一流的新式戰艦——若能如期交付,老朽的奧斯曼帝國將一舉邁入「超無畏俱樂部」的門檻。
7月28日,就在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當天,英國海軍正式宣布對「瑞斯薩迪赫」和「奧薩馬蘇丹」的無償征用。這兩艘軍艦花了土耳其三千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這筆錢是土耳其在巴爾干戰爭的敗北喚醒了國內公眾,深知必須使自己的武裝部隊重整旗鼓之後,由民眾捐款籌措起來的。安納托利亞的農民人人都捐了幾文。沒收這兩艘軍艦的消息,雖然公眾尚未得悉,卻引起奧斯曼政府「精神上極度的痛苦」——這是海軍大臣澤馬爾帕夏的說法,一點也不過分。
英國不屑花費任何力氣來安撫土耳其人。外交大臣格雷在正式通知土耳其有關泰恩河上這樁地道的海盜行徑時,還滿有把握地認為,土耳其人會理解英國出于「自己在這場危機中的需要」而接收這兩艘軍艦的原委的。至于土耳其的財政和其他損失——英王陛下政府「真誠感到遺憾」的事情——格雷干巴巴地說,將會受到「適當考慮」。賠償兩字他根本不提。在「病夫」和「劣馬」兩種想法結合一起所產生的影響下,英國終于認為整個奧斯曼帝國還不如兩艘額外的軍艦來得重要。格雷表示遺憾的電報是在8月3日發出的。同一天,土耳其和德國簽署了盟約。
盟約既已簽署,奧斯曼土耳其卻沒有立即向俄國宣戰,也沒有封鎖黑海,或是公開采取任何危害其中立地位的實際行動。在按照自己的條件同一個大國結盟以後,土耳其的種種表現說明它並不急于幫助新盟友,土耳其舉棋不定的大臣們寧願再觀望一下,等看清戰爭的最初幾仗趨向如何再說。8月4日英國對德宣戰之後,土耳其人愈發猶豫,畢竟德國的軍事能力有目共睹,卻遠隔千里,而且這時的土耳其與同盟國陣營並不接壤,俄國和英國的威脅卻近在咫尺。
8月8日黃昏,威廉-祖雄率領「馮-德-坦恩」和「布雷斯勞」來到達達尼爾海峽的入口處。這時候,德國海軍擊敗英國主力艦隊的消息已經隨著無線電訊號傳遍了世界,可君士坦丁堡的高級官員們還在質疑它的真實性。且不管他們的態度如何,此時留在土耳其軍隊的德國軍事顧問有數百人之多,他們不僅得到了土耳其陸軍的支持,對重建中的土耳其海軍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巴爾干戰爭期間,土耳其艦員操控的兩艘勃蘭登堡級老式戰列艦表現差強人意,德籍官兵操縱的r號、t號潛艇以及高速魚雷艇群則有著令人信服的表現,此後德國又援助土耳其人建立了兩座現代化的干船塢,並以貸款的方式為土耳其建造2。5萬噸級的新式無畏艦「艾哈邁德」號,可以說,英國在奧斯曼海軍的影響力正逐步為德國勢力所取代。
幾乎就在兩艘德國戰艦叩響土耳其人大門的時候,德國駐土耳其大使馮-德雷克斯男爵、武官沃特科上校以及德皇的特使馮-馬德斯卡上校正與恩維爾帕夏同桌進餐。此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權力掌握在三大巨頭手中,塔勒帕夏擔任首相,澤馬爾帕夏是海軍首腦,恩維爾則任國防大臣,並且掌控著達達尼爾海峽的防御,很顯然,他是那個直接決定著祖雄艦隊能夠進入海峽的關鍵人物。
晚餐進行中,德國軍事顧問團的一名成員,協助土耳其軍隊打理達達尼爾海峽南端要塞群的馮-克雷斯上校匆匆前來,向恩維爾報告了「馮-德-坦恩」號和「布雷斯勞」號要求準許進入海峽的情況,恩維爾的答復是不跟首相商量他無法決定,但克雷斯堅持說,要塞需要立即答復。恩維爾一言不發,坐了好幾分鐘,然後突然說︰「讓要塞準許它們進來吧!」
餐桌旁的德國官員們頓時松了一大口氣。
接著,克雷斯問︰「假如英國軍艦跟著它們進來,要不要對英國人開火?」
恩維爾又一次拒絕答復,借口必須和內閣商量。可是克雷斯堅決主張要塞不能沒有明確的指示。
「要不要對英國人開火?」
最後,恩維爾回答說︰「要。」
在一百五十英里外的海峽入口處,一艘土耳其驅逐艦離岸開出來,駛近「馮-德-坦恩」號,甲板上所有的眼楮都極其擔心地盯視著它。一面信號旗飄揚了一會兒,經認出是「跟著我」的意思。8月8日深夜,「馮-德-坦恩」號和「布雷斯勞」號駛進達達尼爾海峽,照事後很久丘吉爾淒然承認的說法,它所帶來的「屠殺、痛苦和毀滅,其程度之烈,就一艘戰艦來說,是空前的」。
這一新聞立即經電報傳遍全球,當晚就傳到馬耳他,仍在小心翼翼向東航行的米爾恩海軍上將到第二天中午也得悉了這一情況。很顯然,他的上司對「馮-德-坦恩」號的任務了解得太少了,竟命令他布置一條封鎖線來堵住達達尼爾海峽,「以防德國軍艦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