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幾天的yd小說網
趁著這幾天,小景去了不少地方,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去了一趟江蘇,在見識江蘇美女的同時,也去瞻仰了一下張士誠的廟宇,對于這個是小景第二卷故事的主角之一,小景還特意看了好半響。回來後又查閱了不少的他的資料,覺得他還算不錯的一個梟雄,除了心眼小點,志氣短了點,人品比起另外兩個主角之一,要好得多了。
想起前些日子,在看讀者留言的時候,看到有一個書友問︰「為什麼張士誠在民間的名聲要好得多,相比另外兩個梟雄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似乎在江蘇人民心目中地位不一般。
對于這個問題,我一直也想不明白,直到這次親自去了張士誠的「張王廟」。方才有了答案。
「張王廟」不大,卻是江蘇居民自建的張王廟立在墳冢旁,這里的老居民都有祭拜張吳王墓的習俗。公園沒造之前,這里總是有人來燒香,人山人海。後來,住在附近的居民有意見,園區就在更東面建了一個玉皇宮,很多居民就到那里祭拜張王了但現今的張王廟還是在,因是國慶的關系,小小的廟宇里和小景一樣踏訪而來的游客著實不少,瞬間將整座「張王廟」擠得水泄不通。小景心中正在犯愁,這麼多人,何時才能看到張士誠,很快我才發現自己的擔心是多余的,不少游客,提著高級相機,拉著小孩,或是環抱,或是仰面,或是展望,霹靂巴拉的一陣亂拍,不小一刻鐘,原先滿滿的一屋子游客,剩下的寥寥無幾,不大的張王廟瞬間又顯得寬敞了起來。
唯獨只有幾個研讀歷史的江蘇大學的大學生正在圍著廟宇的一個老人,驚訝之余,上前觀望,但見那老人滿頭白發,帶著金絲眼鏡,眼眶里一雙清澈的大眼楮,閃爍著智者的光芒。
我趕往時,那老者正滿臉笑意的正對著幾個學生娓娓道出昔日張士誠的事跡,我心中一動,也湊了過去,耳听那老者緩緩說道︰想當年,朱元璋大軍揮師江南,將平江城團團圍困。然而張士誠憑借多年來積攢的家底,早已將城池修得固若金湯。朱元璋久攻不下,只得長期圍困,與城內拼消耗。最終,平江城糧草耗盡,城中一只老鼠能賣百文錢,皮靴馬鞍等都被煮食充饑。張士誠不忍人民受罪,就召集百姓說︰「事已至此,我實無良策,只有自縛投降,以免你們城破時遭受屠戮。」百姓聞言伏地嚎哭,願與張士誠固守同死。這也是蘇州為何朱元璋久攻不下的重要原因。
後來,城還是破了,朱元璋攻下蘇州後,因蘇州百姓曾支持張士誠,遂對蘇州課以報復性的沉重賦稅,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蘇州佔全國1%的耕地,被征用的稅糧竟佔全國的9。6%,甚至「一縣可敵江北大郡」。此外,他還將蘇南富戶十四萬戶遷到位于安徽的中都臨濠,其中包括了顧瑛、楊基等一大批名士,一時家破人亡慘劇無數。
這還不算,在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里,更換了三十位蘇州知府。他對有眼無「朱」的蘇州士族更是忌恨,不放過任何可以打擊的機會。洪武七年(1374年),時任蘇州知府的魏觀欲在張士誠王宮故地(即皇廢基)修建府衙,疏浚河道。朱元璋獲悉後頓時大怒,以「興滅王之基」為由,斬殺魏觀等一大批蘇州文人。其中「明初四杰」之一的大詩人高啟,因為寫了一篇應景的《上梁文》,被朱元璋一道加急聖旨押到南京腰斬,再鋸成八段。這些全都是因為張士誠。
朱元璋的連番打擊,終于起到了作用,江蘇的百姓不再明著祭拜張士誠,但暗地里祭拜之風依然存在,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民間有祭地藏王的習俗。而在這一天晚上,老蘇州們會在自家門口插上星星點點的香燭,俗稱「燒狗屎香」。「狗屎香」又叫「久思香」,「久思」正是張士誠小名「九四」的諧音。這些香便是蘇州人民燒給他的,明祭「藏王」,暗祭「張王」。
那老者聲音不大,卻將這一段段昔日的歷史娓娓道來,猶如訴說著七百前的一個張姓男人與朱姓男人的仇怨。
老人講完,緩緩起身,沖著幾個還在發呆的大學生擺了擺手,轉過身去,消失在狹狹的小巷里。
我也緩緩的抬頭放眼望去,神台之上,張士誠依然保持著他那從容的神態,想來他在臨刑前也是這般淡定吧。
如今,七百年百多年過去了,這里似乎從來都沒有離去過,他始終站在這里,俯瞰著這片他曾用生命和熱血澆灌過的土地,俯瞰著那些他曾拼死保衛的芸芸眾生。
這一刻,我心中有答案了,不管這里是誰家的天下,是朱姓還是張姓,真正留下來的是當年的善待,心存善念,方顯英雄本色!即使再過七百年,無數浮華散去,張士誠依然會站立在這里,依然會因他的昔日的善待而世代被蘇州傳誦。
因為他是一個永遠活在蘇州心目中的大好人,一個真正的大好人,而真正的大好人是永遠不會被蘇州所忘記的。
******************************************************************************************
一點感想而已,和各位書友們分享一番,還望莫要見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