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自朱文正率領六百親衛兵全城搭救杜紫衣的消息傳進洪都城後,胡德侃便開始思謀投誠的心,決議率領營中數百個親信投靠陳友諒,但不知為何城中不少將士反對,所以猶豫之中,胡德侃一咬牙率領手下兩百兵卒,破門而去。
蕭雲一到洪都城後,就入住在洪都城的副帥府,按照朱文正的指令,全面接管城中的一切軍務,包括城池的防御事宜,接到毛驤偵察胡德侃奪門而逃的消息後,立即派遣坐下親衛兵,火速出城攔截,同時命令鄧愈親自率軍指揮,一番追趕後,兩隊人馬在城門外動手,喊殺聲立即驚動了全城兵卒,薛顯、趙德勝聞聲後,立即率領帳下將士,一番圍剿總算以兵不血刃,將胡德侃的兩百親信全部活捉。
得知了有人叛逃,弄得全城兵卒淒淒惶惶。地下私語不斷,蕭雲生怕引起更大的兵敗,覺得這個時候讓朱文正返回城中坐鎮為好,這才讓命令周紅波火速趕往了翠月樓,讓其返回城中處理眼下事情。
蕭雲說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瞟了一眼虎著臉的朱文正道︰「千戶李曉栓、百戶趙二兵、以及十夫長等一干有叛逃之心的將士,一體拿捕,關在了大帳外的獄房了,等待大人的處罰。」
朱文正默默的听著這突如其來的一切壞消息,好一會兒才收回目光,陰沉的臉上露出了一股殺氣,霍的一下站起來,眼中凶光一閃,盯著場上全體將士,沉聲說道︰「本帥知道,諸位將士對朱某最近的所作所為極為不滿,但本帥可以告訴你們,本帥所做的一切不曾有半分對不起洪都,洪都一戰,本帥誓死與眾人共存亡,洪都城在,本帥就在,洪都城亡,本帥絕不獨活!「
場上一片寂靜,就連平日里的嬉笑聲,此時此刻也不曾听聞,人人目光注視著一身戎裝,目光堅毅的朱文正,人人發現,這個平日里看似放浪不羈的主帥,此時此刻,卻又了不一樣的神情,那一股堅毅的口吻,以及雙目里視死如歸的氣勢,讓人相信他一定能守住洪都!
「誓死保衛洪都……誓死保衛洪都……?「一陣沉默後,迎來了一陣雷鳴般的呼喊。
朱文正雙手張開,待眾人平靜了下來,目光才一掃,落在了胡德侃的臉上,他雖然想到自己數十日的出入翠月樓,城池中人心浮動,可是萬萬沒想到胡德侃這麼大膽,竟然趁著自己不在,大軍壓境的前夕,敢私自鼓動手下軍營兵卒偷敵,所以在翠月樓听到了這個驚天的消息,他心中著實有些憤怒,要不是蕭雲迅速穩定局勢,指不定還會釀成什麼兵變,洪都城池兵卒本就不足兩萬,一旦兵變,後果實在難以估計,因此此時此刻朱文正心里實在是恚怒莫名,自救下了杜紫衣,得知了自己的一切浪蕩行為,經過杜紫衣的復述,盡數落在了陳友諒的耳朵里的消息後,朱文正便開始對整個洪都城池的城門,以及城樓的一切軍務、政務、官員情況進行了了解,對于城中的這些精銳,他由衷的感到欣慰,更讓他感到高興的是,城中兵卒雖不足兩萬,但這兩萬兵卒在听聞陳友諒六十萬大軍壓境的時候,沒有一絲一毫的慌亂,每個人沉著應對,積極備戰,做好一切迎戰陳友諒的大軍的準備。
他實在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胡德侃竟膽大到率領兵變,眼下的局勢,面對場上萬余人大沉默的眼神,朱文正知道若沒有雷霆的手段,以及血腥的屠殺,是難以讓城中開始浮躁的心平靜下來。
想到這一切,他緊緊的握了握手中的單刀,凸起的青筋,無不顯示著他眸中帶的濃濃的殺意,冷冷地看了看鴉雀無聲的大帳,沉聲喝道︰「來人,擊鼓!令執法官進帳!「
眾人心頭一沉,人人目光撲扇,趙德勝、薛顯、蕭雲、鄧愈、牛如海一听這鏘地有聲的喝令,頓時人人點頭不止。
除蕭雲外,趙德勝、薛顯、牛如海都是縱橫沙場的老將,平日練兵無數,心知對于臨陣叛逃的並將會對城池、軍心帶來多大的震動,這種震動往往會讓數萬軍隊在戰場上瞬間瓦解,瞬間崩潰!
帳外戰鼓咚咚咚的敲打個不停,數百個戎裝整齊的兵卒,站立在此,一股彌漫的殺氣,迅速在萬人場地上彌漫開來。
一陣傳遞聲後,一個頭一身戎裝的刑法官滿頭大汗的走了進來,因為城中的兵卒少,所以他既是官,又是兵,方才正在城門下巡視剛剛修築的防御工事,听了大帥的召見,才急急忙忙的抓了一本《大元聖政國朝典章》,跟著一個傳令兵身後,穿過兩萬兵馬感到了朱文正的面前。
這個隨軍刑法官顯然是沒有見過這等場面,左右望了一下,才驚恐的在丈外單腿跪地行跪拜之禮。
「起來說話!「朱文正冷聲一喝,那刑法官嚇了一大跳,伏地稱了聲謝,急忙站了起來。
「本帥問你,臨陣叛逃,該當何罪?「朱文正目光殺氣騰騰,語氣異常的冰冷。
刑法官戰戰兢兢的翻動手中的《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好半響才用顫抖的聲音道︰「回稟大帥……軍中叛逃兵卒者,斬立決!「
「啊……?「萬余人群里一陣驚呼,驚呼過後人人目光望著朱文正,誰也沒說話,偌大的大帳鴉雀無聲,唯獨呼吸聲彼此起伏。
………………
注解︰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元代官修政書,內容包括元太宗六年(1234年)
到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大約90年間各地地方官吏會抄的有關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方面的聖旨條畫、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門所判案例的匯編,分為前集和新集。這是一部世祖以來50多年間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各方面聖旨、條畫的匯編,內容共有60卷,分詔令、聖政、朝綱、台綱、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十類,下分373目,目下又列有條格。《元典章》按六部行政機關分類的體例,直接影響到《明律》的篇目結構,並為《清律》所繼續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