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回之帝國的歷史 第一章 景炎二年的颶風

作者 ︰ 西南北無家

第一部潛龍在淵

第一章景炎二年的颶風

宋德?二年(1276年)三月,南宋謝太後、六歲的恭帝趙顯在臨安投降北元。這標志著作為一個朝代的宋朝實際已經滅亡。

但是,忠于帝國的大臣和將領並不甘心。臨安陷落時,益王趙?、廣王趙?在趙?之母楊淑妃、淑妃弟楊亮節、趙?之母俞修容弟俞如?,以及宗室秀王趙與擇等人的護衛下,先是跑到了婺州,隨後又到了溫州。這時,禮部侍郎陸秀夫和將領蘇劉義也趕來,他們又招來了前丞相陳宜中和因不滿朝廷不戰而降、率軍跑到定海的張世杰。

不久,文天祥從被元軍押往大都的途中逃回,他見趙?還未登極,于是上表請廣王即位。在他看來,只要天子還在,帝國就還有希望。

五月,陳宜中等人在福州擁立益王為帝,即宋端宗,改元景炎,尊楊淑妃為太後,臨朝听政,封趙?為衛王。以陳宜中為左丞相兼都督,都督諸路軍馬;陳文龍、劉黼參知政事,張世杰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直學士院,蘇劉義為殿前指揮使。

這時,元軍統帥伯顏攻下臨安後挾恭帝趙顯北返大都,留下張弘範、李恆、塔出、董文炳、唆都、呂師夔、阿里海牙、劉深等人繼續攻打浙、閩、贛、粵等州縣。

流亡朝廷建立的消息,給各地還在奮勇抵抗的帝國將士以極大鼓舞。但此時帝國疆域已大部喪失,只有李庭芝、姜才堅守淮東,張鈺堅守ch ngq ng,其余僅有閩、廣以及浙、贛南部。且帝國將士在各地各自為戰,難以呼應,大局實已崩壞。

更令人難以理解是,在如此危局的情況下,眾人齊心協力尚且不及,流亡小朝廷的上層居然仍在勾心斗角。

先是外戚楊亮節專權,不顧王室宗親的意見,排擠走了秀王趙與擇。隨後,由于政見不合,陳宜中又指使言官彈劾陸秀夫,罷其職使其謫居ch o州。結果還是張世杰看不下去了,事後說陳宜中︰「此何如時,動以台諫論人?」陳宜中惶恐,再加上流亡朝廷的局勢越來越惡劣,才于第二年十月召陸秀夫還行朝。

接著,文天祥也因國事皆決于陳宜中,在朝廷的發展方向上見解分歧,固辭右丞相兼樞密使而改任樞密使、同都督。

文天祥本打算回溫州發展,尋機收復浙東、浙西地區,因此使部將呂武招豪杰于江、淮,杜滸募兵于溫州,但陳宜中不同意。因為棄溫入閩是他的主張,他想倚靠張世杰復浙東、浙西來洗刷自己的錯誤,所以借朝會商議如何進取的時機,建議使文天祥開府南劍。七月,文天祥離開行朝,單獨開府南劍州,以圖經略江西。

帝國已在苟延殘喘,而上層依然如此,結局會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七月,李庭芝、姜才在泰州戰死,淮東之地盡失。

十月,元軍董文炳破瑞安,秀王趙與擇和他的弟弟與慮、兒子孟備以及觀察使李世達、監軍趙由噶、察訪使林溫、瑞安知府方洪被俘,他們均不屈而死。

十一月,陸路元軍揮師從浙入閩,水師也從海上向南進逼,元軍破建寧府、邵武軍。陳宜中、張世杰匆忙護衛端宗小皇帝及衛王、楊太妃等登舟下海,朝廷徹底成為海上行朝。此時跟隨朝廷的,實際還有軍人十七萬,民兵三十萬,淮兵萬人,與元軍不是不可以一戰。

載著行朝的船隊剛出海口,就與元軍水師相遇,但當時彌天大霧幫助船隊躲過了一劫。

行朝南下到了泉州,招撫使蒲壽庚來謁。蒲壽庚是阿拉伯商人,史稱其提舉泉州市舶,「擅蕃舶利者三十年。」這時,他正在宋、元之間見風使舵。他表面上出城迎接,請行朝「駐蹕」泉州,實際上是觀望。張世杰還算留了一個心眼,沒有同意。等蒲壽庚回城內後,張世杰因海船缺乏,強征了泉州港里蒲氏的船只,籍沒其財產。蒲壽庚一怒之下,糾集地方勢力,以武力將端宗船隊逐出泉州港,並株殺在泉州城里的宗室人員、士大夫與淮兵,次月就與泉州知州田子真投降了北元。陳宜中、張世杰只好護著端宗先赴ch o州,後到惠州。

在惠州,陳宜中再次派人奉表赴元軍請降。這位丞相在臨安就搞過這伎倆,結果事到臨頭了,他又跑路了。到了現在還要再弄這個,到底是緩兵之計還是真想投降,還實在是讓人琢磨不透,只不過他想沒想過,對方會信任他嗎?反正忽必烈是沒被他忽悠,請降的使者被留在大都。

十二月,元軍下廣州。陳文龍在福建興化也被部下出賣,被俘後絕食而死。

第二年的一月,循州劉興,梅州錢榮之開城投降。至此,行朝在廣南東路已無陸上立足之地,只能在海上游蕩。

這時,忽必烈因蒙哥可汗的第四個兒子昔里吉為爭奪汗位而造反,招南伐之師北還,以應付北方危機,帝國的軍事壓力才暫時得以減輕。借此機會,帝國殘余的力量又開始活躍起來。

三月,宋文天祥復梅州。四月,文天祥引兵自梅州出江西,復會昌縣。六月,文天祥率軍入雩都。七月,文天祥派趙時賞等人分道收復吉、贛諸縣,圍贛州。衡山人趙?、撫州人何時皆起兵響應,一時聲勢浩大。

張世杰也親率江淮軍圍攻泉州的蒲壽庚。此時汀、漳諸路劇盜陳吊眼以及陳文龍的夫人許夫人所率的畬軍也前來助陣,因此兵勢稍振,蒲壽庚見此只能閉城自守。

八月,北元李恆奉命率兵援贛,他親自率軍奔襲文天祥于興國。文天祥軍都是聚合之眾,根本未習戰陣,李恆猝至,當即潰散,使其兵敗空坑。幸虧部將鞏信舍身斷後,監軍宗室趙時賞故意引走追兵,文天祥才得以與杜滸、鄒?等人月兌身,但部屬大多散失。文天祥的妻子、家屬也盡落入李恆之手,兩個兒子死于押解大都的路上。

九月,元將頁特密實再破邵武軍,進入福州,端宗的船隊只好游蕩到廣南東路之淺灣(今香港荃灣)。同時伯顏也平定了昔里吉的叛亂,北方的危機暫時得以解除,于是忽必烈下令達ch n與李恆、呂師夔等以步卒入大庾嶺,下廣南;蒙古岱、唆都、蒲壽庚及元帥劉深等以舟師下海,合力追殲流亡的帝國小朝廷。

此時,張世杰對泉州的圍攻也無進展。蒲壽庚私下里賄賂畬軍,使之沒有全力攻城,同時派人間道求救于唆都,于是唆都來援,張世杰只得解圍,回軍淺灣。

陳宜中對這種流亡抗元的處境顯然有點信心不足了,他提議行朝移到佔城(今越南中南部)去,在招回了陸秀夫後,就借口y 作準備先赴佔城了。

至此,到景炎二年(1277)底,在北元滅宋大軍的打擊下,各路宋軍和義軍,或敗或降,只剩下張世杰所率的相對完整的一支力量,保護著年僅10歲的宋端宗趙?和流亡的小朝廷向南敗退。

十一月,在淺灣的行朝船隊,又遇元將劉深所率領的水師來襲,幸虧當r 大霧彌漫,劉深因情況不明,不敢窮追,才使得流亡朝廷的船隊死戰得以逃離。

十二月,當這只船隊到達井澳(又名仙女澳,今珠海市橫琴島深井灣)時,老天也助元為虐,突然颶風大作。那颶風直掠過整個船隊,所經之處,舟船傾覆,無一幸免。好容易等風暴過去,只見端宗的坐舟也被掀翻在海里,可憐幼齡小皇帝也溺入水中。雖經眾水手急忙救起,皇帝卻早已在狂風巨浪中被折騰的衣杉襤褸,面目青腫,半死不活,好幾r 都說不出話來。

風暴過後,陸秀夫和張世杰趕緊整理船隊,拯救落水士卒,但是人員已傷亡一半,實力大幅削弱。

然而宋室的厄運似乎還沒有完,就在小朝廷休整船隊,試圖恢復元氣的時候,劉深又率北元水師再度追殺過來。

看看手下殘破的隊伍,張世杰只好率船隊再次遁入大海。可是劉深卻不依不饒,一直窮追猛打,直至七里洋(今海南東南)。雙方再惡戰一場,不幸國舅俞如?又被掠走。那劉深眼看氣候惡劣,深海難測,也不敢再追,只好返航。

這是一個讓人壓抑的天氣,天空被烏雲所遮蓋,海面上的風浪很高,即使是在龐大的樓船上,人也難以站穩。船隊中的許多船都用鐵環或皮索連接在一起以抗風浪,同時保持船體的平穩。在船隊中部一只樓船的大廳里,一群人為著船隊的去向在激烈的爭論,他們已經分成三派爭論了很長時間了。

一派認為應該去佔城,因為左丞相陳宜中已經前往那里聯系,更何況佔城原來就是大宋的藩屬,去那里避一避,再借點兵馬糧草,回頭再舉,大事也是可為的。帝國在沿海的各地均已被佔領,回去難有立錐之地。

另一派卻反駁說,佔城路途遙遠,現在海況極差,途中十分危險。同時帝國的皇帝到藩屬國那里算什麼?避難?別人願不願意還兩可。故此認為應該回廣南東路,因為那里的百姓還是心向大宋的,而且ch o州馬發還在堅守,大宋的另一個丞相文天祥也已退到那附近。如果在那里能找一個落腳點,物質、糧食、兵員都可以得到補充,復國也不是不可能。

持這兩種觀點的人最多,也有人小心翼翼地提議去瓊州,因為那里距船隊不遠,再說元軍還沒有佔領那里,但這個建議很快被其他兩派的人所否決。堂堂大宋天子,怎麼能到那個蠻荒之地呢?要知道在整個宋朝,那是個專門流放罪人的地方,帝國的皇帝跑到那里,臉面何在?何況它孤懸海外什麼也沒有,沒有百姓,元豐年間戶都不到一萬。沒有什麼物產,從它的貢物就可以看出,盡是些檳榔、姜等土產,糧食必定也無法供應行朝。這如何能成為行朝落腳的地方?

在大廳的前部,站著兩個大臣。年紀大點的,身板寬厚,神態威猛,顯然是個武官。年齡稍微輕點的,也已步入中年,手持笏板,一身書卷之氣,儼然而立。听著眾人的爭論,他們二人卻一言不發。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最新章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文閱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