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回之帝國的歷史 第五十七章 汗位之途

作者 ︰ 西南北無家

至元十五年九月十三r ,當帝國書樞密院事、中書左丞董文炳最後一次睜開眼來時,他先看向床邊上一個匣子,再看了看跪在床邊,哭得像淚人似的兒子董士選,在得到了肯定的回復後,慢慢地閉上了眼楮。

這是一位非常有爭議的、文武雙全的名將,甚至後代有人稱之為北元第一漢ji n。但從更深的角度說,導致這種結果的根本原因,不在他自己身上。

董家原先是北宋河北西路的真定府 城人氏,因此,他們實際上是宋人,後來女真入侵又成為金人。董文炳的父親董俊,也是為了保全家族投降北元,而且他還曾奉史格的父親史天澤為帥。三大世家的關系夠復雜的吧?董俊死于其後和金人的交戰中,那年董文炳十六歲。

董家之所以後來超越了其它兩家,更為忽必烈看重,首先是董文炳自身非常有才能;其次是更早的漢軍元帥張柔、史天澤等人已經去世,這個時候,董文炳就算是老資格。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很早就跟隨忽必烈,這是從老忽征討大理開始的。

「世祖在潛?,癸丑秋,受命憲宗征南詔。文炳率義士四十六騎從行,人馬道死殆盡,及至吐番,止兩人能從。兩人者挾文炳徒行,躑躅道路,取死馬肉續食,r 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厲,期必至軍。會使者過,遇文炳,還言其狀。時文炳弟文忠先從世祖軍,世祖即命文忠解尚廄五馬載糗糧迎文炳。既至,世祖壯其忠,且閔其勞,賜賚甚厚。有任使皆稱旨,由是r 親貴用事。」

董文炳深通為臣之道,他知道董家有宋人的背景,所以就更緊密地「團結」在忽必烈的周圍,他一生做事極為謹慎。元軍破臨安,「宋宗室福王與芮赴京師,遍以重寶致諸貴人,文炳獨卻不受。及官錄與芮家,具籍受寶者,惟文炳無名。伯顏入朝奏曰︰‘臣等奉天威平宋,宋既已平,懷?安集之功,董文炳居多。’帝曰︰‘文炳吾舊臣,忠勤朕所素知。’」

但正是由于宋人的背景,他宋人打宋人,所以後來才贏得了第一漢ji n的名聲。而張柔、史天澤等人,從祖先開始,就一直不屬于宋人。在這個沒有民族大義的年代,雖然也令人不舒服,公平地說,還是有點區別的。

站在皇宮里的忽必烈,聞听董文炳去世,忽然像又老了幾歲。這是他最忠心耿耿地潛邸舊臣,也是他身邊難得的、富有遠見的人才。他撫摩著董士選送來的、他的大兄留給他的匣子,心中痛惜不已。

他打開匣子之後,看到里面有一張紙,那是董文炳給他的最後一份奏章,但上面只有一行字︰「蒙古軍南下,漢軍北上。」看著這幾個字,忽必烈的眼神更復雜了。

董文炳在追隨忽必烈之前,曾經棄過 城縣令的官,他之所以後來追隨忽必烈,其根本的原因,是老忽「漢化」了。而這個「漢化」的過程,也可以說就是老忽登上帝位的過程。

在老忽被「漢化」的過程中,他的引路人,應該是另一個被漢化的原遼國人,耶律楚材。這個耶律楚材對蒙古帝國非常重要。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雖然經過他的整合,已經有了國家的雛形,但開始時,實際上還是一個部落國家。這里面的兄弟,除了會放牧,就只知道搶劫。周圍的國家和地區講難听點,就是他們的銀行、倉庫,時不時去搶一把。

他們這幫人又懂得什麼治理國家?自己的部落還沒有完全收拾利落,連文字都沒有,開始的時候,經常用的還是畏兀爾文,其他的就更不要扯了。是耶律楚材,為他們這個武裝搶劫團伙,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的規矩。

耶律楚材給蒙古人上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他「教育」蒙古人,不要吃像太難看,要「文明」點地撈錢,也就是收稅。

元史載︰自太祖有事西域,倉稟府庫無尺帛、斗粟。中使別迭等言︰「漢人無益于國,宜空其地為牧場。」楚材曰︰「陛下將南伐,軍需宜有所資,誠均定中原地稅、商稅、酒、醋、鹽、鐵、山澤之利,歲可得銀五十萬兩、絹八萬匹、粟四十萬石,足以供給,何謂無益?」帝曰︰「試為朕行之。」乃奏立十路徵收課稅使,凡長貳悉用士人,如陳時可、趙?等,皆當時之選。因從容進說周孔之教,謂︰「天下得之馬上,不可以馬上治之。」帝深然之。由是儒者漸獲進用。三年,帝幸雲中,十路咸進廩籍及銀絹。帝笑謂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國用充足如此。」乃親酌大觴賜之。即r 拜中書令,事無大小,一委楚材。

以前那幫人,因為根本就沒有管理那些被佔領土地的方法,所以從來就是只知道殺人、搶財物,強ji n女人,然後將那地方整成荒蕪人煙的白地。好點的,就是把哪里變成他們的牧場。是耶律楚材讓他們開了眼。

這個事情發生在窩闊台為汗的時候,時間大約是在1231年。忽必烈一定知道、而且很可能親眼目睹了這件事的整個過程。因此,這應該是對老忽影響深遠的一次「小學教育」。

留下那些南人讓他們耕種、勞役,回頭派個官來就能收錢、收糧、收絹,而且年年都能收,怪不得南邊始終這麼有錢,我靠,看來以前把那些人都殺了,是虧大發了。蒙古人恍然大悟,老忽更是悟道了,而且比他們悟得更徹底些。也就是因為他在其他蒙古人眼里,悟道悟得過了點,所以後來惹了一大堆麻煩。

正是耶律楚材的這個行為,加上以後他的勸說,才保下了不少北中國百姓的x ng命。如果按照那個什麼別迭所言︰「漢人無益于國,宜空其地為牧場。」北方還有更多的人,將死在蒙古鐵蹄之下。

但老忽那時候還是「小忽」,沒見過什麼世面,在這個過程中高低還是被忽悠了,因為上面引用的元史中還少了幾句話。帝笑謂楚材曰︰「南國之臣,復有如卿者乎?」對曰︰「在彼者皆賢于臣,臣不才,故留燕,為陛下用。」

耶律楚材這個被「漢」了的家伙,用「漢」的方法又謙虛了一下。這要是在漢人哪里,別人早就明白了︰得,這過分謙虛,肯定隱藏著驕傲。

但听在當時的「小忽」耳朵里,他一定想到︰「是啊,這個耶律楚材也就是學漢人儒生的,他一個旁門左道的第N代弟子都能弄成這樣,那要是漢人來弄,豈不是弄得更好了,人家可是武學正宗。」從此,他就對儒生們有了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的景仰之情。

等他的哥哥憲宗(蒙哥)即位,「詔漠南、漢地軍國之事,悉听帝裁決,」他就求賢若渴,大肆聘請儒生,到處收羅人才。史載︰「帝在潛邸,思之士,問以治道。」

這個時候,邢州是他的封地,他手下的漢臣劉秉忠、張文謙向他進言︰「邢吾分地也,受封之初,民萬余戶,今r 減月削,才五七百戶耳,宜選良吏撫循之。」為了慎重,也為了再度考察一下儒生的本領,于是,老忽就在哪里先搞了個改革實驗。「以月兌兀月兌、張耕為邢州安撫使,劉肅為商榷使,輕徭薄賦,期年戶增數倍。」

咱們後世的人都知道,個稅少點,人多點,稅基一大,總體收入還是增加。但老忽一看,正宗就是正宗,祖師爺就是祖師爺。光人頭稅都能一下多收好幾倍,要是地方再大點,這還了得。「自是帝益以儒者為阿用。」他這樣禮賢下士的姿態一擺,儒生們的立場,馬上也就變了。

中國的儒生們有大義嗎?當然有,這個大義就是維護儒家的道統。你是不是「夷狄」咱不管,就看你是不是施「漢法」。而「漢法」的關鍵是什麼呢?是你是否用儒生治國。

忽必烈重用儒生,儒生們自然投桃報李,也就大力支持忽必烈了。

張柔聘請的北方大儒郝經,在他早期的詩文里面,對蒙古人不乏大肆攻擊,如「北方胡為來,掣箭飛砂石」,老百姓更應當「暗而陷(井)之」等等。而等到他被忽必烈招進王府,他就變了。在他所寫的《與宋國兩淮制置使書》中,為從理論上闡明北元政權的「道統」,他明確指出︰「今r 能用士,而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也」。

這在儒學中叫什麼,這叫「用夏變夷」。

「和平演變」的知識產權,不屬于西方老外,因為我們的儒生早八百年就有了。他們不僅盡力影響忽必烈,而且後來,他們還把「和平演變」的希望,放在了老忽的第二代、太子真金身上,如果不是真金死的早,出現了意外,他們肯定成功了。西方的老外和咱們的儒生比,不行。

可是,無論如何,咱總覺得其中好象有點不對勁。生活在這塊東亞土地上的人,僅僅就是由你們這些所謂的「士」和「儒」來代表嗎?不見得吧?

有了儒生們理論上的指導,再加上忽必烈對他們的重用,漢軍三大世家基本上忠心耿耿地追隨忽必烈,也就不奇怪了。

忽必烈很快就在他身邊聚集了一批儒生、漢臣,並在漢地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勢力。這其中代表x ng的有三人︰劉秉忠、姚樞和郝經,這三個人對老忽後來登上汗位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事實上,有這幫人在,你也不可能風平浪靜。無論忽必烈的想法是什麼,他們早已經在考慮,將忽必烈推到蒙古帝國最高的位子上去了。

但忽必烈要想登上北元帝國的最高處,光靠他在漢地培養的勢力,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是蒙古帝國。這些漢臣和儒生只是他前進道路上的助推器,他真正的力量,還是來自他的父親、成吉思汗的第四個兒子拖雷。是拖雷本人,為黃金家族的這一枝,統治帝國最富饒的土地,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最新章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文閱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