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忽必烈的謀士中,郝經在元史中也是有傳記的,但關于他的身世說的並不多。
郝經,字伯常,其先潞州人,徙澤州之陵川,家世業儒。祖天挺,父思溫。天挺有重名,元好問之師也。金未,思溫闢地河南魯山。賊至,經母許匿窖中,賊?火燻之,悶絕。經以蜜和寒菹汁,決母齒飲之,始蘇。時經甫九歲,人皆異之。金亡,徙順天,為守帥張柔、賈輔所知,延為上客,二家藏書皆萬卷,經博覽,學r 進。
郝經的祖父郝天挺是元好問的老師,而元好問是金、元之間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北方的文壇盟主。不僅《金史》主要依賴他的著述,而且他的詞,寫的絕對可以媲美宋代大家。僅舉一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就出自其手。
好問字裕之,七歲能詩。年十有四,從陵川郝晉卿學,不事舉業,淹貫經傳百家,六年而業成。下太行,渡大河,為《箕山》、《琴台》等詩。禮部趙秉文見之,以為近代無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師。中興定五年第,歷內鄉令。正大中,為南陽令。天興初,擢尚書省掾,頃之,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幾及漢、唐,國亡史作,己所當任。時金國實錄在順天張萬戶家,乃言于張,願為撰述,既而為樂夔所沮而止。好問曰︰「不可令一代之跡泯而不傳。」乃構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采摭所聞,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為記錄,至百余萬言。今所傳者有《中州集》及《壬辰雜編》若干卷。年六十八卒。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雲。
但元好問又是一個被人遺忘的學者,甚至可以說是被刻意忽略的人,因為他有兩件事為後人所詬病。一是他向北元舉薦了五十四名金朝儒士;二是在他晚年,他與友人張德輝一起北上覲見忽必烈,拜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同時還請忽必烈免去儒生的兵賦,忽必烈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身為漢人,當然現在是金人,以舊朝之人向新朝舉薦人才,好像問題還並不大,反正捏著鼻子也就算了。而且他舉薦的人中,有十五個在元史中有傳,說明他的眼光還是不錯的。但拜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就無論如何都讓人感到有點無恥了。老忽又有鳥資格當什麼儒教大宗師?
後人有時候很奇怪這些儒生的行為,也許我們只有理解了「漢統」與「儒家的道統」之間的關系,才能明白他們的所為。
雖然我們說不出多少道理,但是,我們至少可以說,把「儒家道統」寄托在一個「漢化」的忽必烈身上,這本身就有問題。這說明您有依賴x ng,甚至完全可以說您「軟」。而且從更長的歷史角度來看,您這樣的行為,為後世開了一個極為惡劣的例子,雖然您並不是第一個。
每一個從外面到這塊土地上殺一下、搶一把的家伙,只要實行所謂的「儒家道統」,就可以被原諒,甚至接受他們了?為什麼後世的滿清來了,殺了個尸山血海,又大肆起用這些士子儒生?為什麼r 本人也來了,燒殺y n掠,又大談什麼「王道樂土」?別人的眼楮始終在盯著你們,他們早就從歷史中了解了你們,甚至看透了你們。
「儒」的名聲為什麼被搞壞了?它的地位為什麼在後世一落千丈?不要找別人,還是先問問這些所謂的儒生吧。
在蒙古入侵北中國時,郝天挺在逃避戰亂的過程中病逝,而郝經的家族里更有多人死于兵禍,「蒙古逐略商、嵩、汝、陝、許、鄭、陳、亳、穎、壽、睢、永等州,時民北徙者多死。」郝家正是在三峰山之戰的過程中,撞上了蒙古漢軍的河北兵,由此全家歸順,所以後來才能被張柔所知。
這樣一個有著家仇國恨、理應對入侵的強盜痛恨不已的人,一旦別人舉起所謂的「儒家道統」旗子,立刻就變了,轉而改為極力地維護別人的統治。郝經前後期所寫的詩詞文章,這個變化非常明顯。
元好問也是郝經的老師,不難想象,他對郝經是有很大影響的。但同樣是影響,楊邦?和胡銓帶給文天祥的,為什麼又不同?如果從第三者的角度來評價,不客氣的說,恐怕只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
歷史總是會給我們留下很多諷刺,這個重文輕武,以文教治國,被視為文人天堂的燦爛的宋朝文明,恰恰是文人,在它的隕落過程中,扮演了許多不光彩的角s ,是他們親手參與摧毀了他們的「天堂」。
在征服宋帝國和奪得天下的過程中,郝經同樣給忽必烈兩個重要的建議。他的第一個建議是關于如何征服江南的。
在1259年蒙哥攻宋的開慶之役中,他曾經給忽必烈上過一篇很長的《東師議》,這篇《東師議》氣魄不小,在郝經的傳中,佔了近一半的篇幅。在文中,他針對南宋的防御態勢,不僅對蒙哥的征南戰略提出批評,還闡述了如下的觀點︰
(北元)漸次以進,以圖萬全,則先荊後淮,先淮後江。彼之素論,謂「有荊、襄則可以保淮甸,有淮甸則可以保江南」。先是,我嘗有荊、襄,有淮甸,有上流,皆自失之。今當從彼所保以為吾攻,命一軍出襄、鄧,直渡漢水,造舟為梁,水陸濟師。以輕兵掇襄陽,絕其糧路,重兵皆趨漢陽,出其不意,以伺江隙。
郝經提出,征服江南應該先荊襄,後江淮。這個以荊、襄地區為進攻重點的方略,甚至要早于後來叛逃的劉整所說的︰「攻宋方略,宜先攻襄陽,若得襄陽,則浮漢入江,宋國可平。」
這個建議對宋帝國是非常致命的,後期北元征服江南,基本上就是郝經和劉整的這個路數。
在南宋帝國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中,北方軍隊對它的進攻,一直是三個方向,西邊是川陝地區,中間是荊、襄,東邊則是江淮地區。在戰略上,金和元早期都采取三路並進。這個戰略雖然能給帝國以極大的震懾,但它本身也有兵力分散,無法相互支援的弊病。
相反,宋帝國的主要戰略是,在川陝地區依據山地堅固防守,荊襄地區有長江為支撐,而且兩地可以通過水道,方便的調兵支援,乘隙擊破對手。至于江淮地區,雖地勢開闊,不易守御,但哪里有帝國戰斗力較強的江淮軍,以城鎮為依托,對方難以快速取勝。臨安都被拿下了,江淮地區的李庭芝還在堅持,就是明證。
蒙哥的計劃是上述方案的改進,他以四川為主攻方向,準備佔領長江上游,順流而下。中路和東路作為牽制,讓中游的宋軍無法對川中進行支援。但是,四川山地較多,易守難攻,短時間很難肅清對手,主力大軍無法抽身沿江而下。因此,這並不能有效突破長江防線。
但在川中宋軍受到不斷打擊,已經被大幅削弱,無力出川增援的情況下,集中攻擊襄陽地區則抓住了要害。襄陽在漢水邊,是荊襄防區的前哨,一旦丟失,對手則可以順漢水入江,沿江而下,江浙地區盡在囊中。
帝國的太祖平定南方,就是走的這條路,所以才有郝經和劉整類似的建議。但這個戰略還需要個條件,那就是需要有一支水師。這個條件在劉整到北方後,就真正具備了。
郝經給忽必烈的第二個建議更重要,因為這關系到老忽的汗位。
蒙哥在四川的死訊傳來,忽必烈立刻召集眾人商議。及世祖渡江圍鄂州、聞憲宗崩,召諸將密議,經復進議曰︰
……且阿里不哥已行赦令,令月兌里赤為斷事官、行尚書省,據燕都,按圖籍,號令諸道,行皇帝事矣。雖大王素有人望,且握重兵,獨不見金世宗、海陵之事乎!若彼果決,稱受遺詔,便正位號,下詔中原,行赦江上,y 歸得乎?
郝經要忽必烈以金世宗、金海陵王為鑒,指出︰阿里不哥如果假稱受遺詔,立刻即汗位,號令天下,老忽您有家都回不了了。也是,搞這些東西,阿里不哥等人還真的不行。由此也可以看出,儒生們還是厲害滴。
……斷然班師,亟定大計,銷禍于未然。先命勁兵把截江面,與宋議和,許割淮南、漢上、梓夔兩路,定疆界歲幣。置輜重,以輕騎歸,渡淮乘驛,直造燕都,則從天而下,彼之ji n謀僭志,冰釋瓦解。遣一軍逆蒙哥罕靈輿,收皇帝璽。遣使召旭烈、阿里不哥、摩哥及諸王駙馬,會喪和林。差官于汴京、京兆、成都、西涼、東平、西京、b ij ng,撫慰安輯,召真金太子鎮燕都,示以形勢。則大寶有歸,而社稷安矣。
您看到了吧,他還讓忽必烈抓住這個機會,派人以武力把玉璽給搶過來,早定名分。「遣一軍逆蒙哥罕靈輿」里的這個「逆」,雖說可以解釋為「迎」,在這里怕是也不懷好意更多。就是這時候了,他建議與宋議和,也還要宋割讓淮南、漢上、梓夔兩路,定下雙方的疆界和每年上貢的歲幣。
我們罵罵那些儒生並沒有冤枉了他們,因為最了解我們的,就是他們這些所謂的自己人。
忽必烈按這個建議做了,最終他登上北元帝國的頂峰。但好象其中的y n謀詭計少了點,這就在另一個人身上了。
(這幾章弄得像寫歷史了,哈,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