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回之帝國的歷史 第六十六章 帝國的無奈(二)

作者 ︰ 西南北無家

這是一個疆域龐大的帝國,這又是一個族群範圍狹小的世界。

成吉思汗建立這個帝國到現在,已經傳到了黃金家族的第三代子孫。但和中原歷代的帝王家族相比,這是一個並不大的家族,同時它的直屬臣民也很少,只有幾十萬人。

惡劣的自然環境,造成草原上新生嬰兒的成活率一直很低,較差的生活條件,人的平均壽命自然也長不到哪去,而長年的征戰,更使得已有人口不斷減少。通觀所有草原帝國的歷史,人口罕有高達百萬以上的時期。

他們這些人,無論從什麼角度講,實際上還是按部落管轄的。每一個草原上的王公、萬戶、千戶(那顏)其實都是部落的頭領。平時這些人是領主、牧民,一旦號召,出征時就是將領和戰士。在帝國掠奪擴張的過程中,他們共同橫掃了整個歐亞大陸。他們是整個帝國地位最高的族群。

在大規模的征戰中,他們是兄弟、是戰友。但平常的時候,有著遼闊草原和狹小族群反差的他們,甚至還是七姑八大姨的親戚,他們中很多人都彼此認識。就是後世人口上百萬的現代都市里,餐桌上面,都時不時可以拐幾道彎攀上關系。在人群的社會交往中,古今沒有什麼不同,區別只在于便捷二字而已。

當內部的裂痕出現,屠刀舉起來,需要面對自己熟悉的族人時,人類情感中的親情和友情,還是會令他們猶豫的。領頭的也許不會被同情,但下面跟隨的人,就絕對不同。元史《阿里不哥列傳》中記載︰

中統初,阿里不哥僭號和林,貝達爾之子阿魯忽附之,……既而,阿里不哥征兵餉,阿魯忽不與,且殺其使者,乃來降。

這個阿魯忽就是長子西征軍中,察合台第三子拜答兒的兒子(貝達爾是譯名的不同)。拜答兒在西征的過程中,因為輕敵,戰死在波蘭。阿魯忽先依附阿里不哥,但當阿里不哥向他要兵馬錢糧時,他又不干了,轉身就投靠了老忽。

(中統)四年,阿里不哥兵復至,阿魯忽迎戰于渾八升,又敗退至撒馬爾干。阿里不哥亦北還。其將士以阿里不哥多殺阿魯忽之眾,自戕蒙古同類,群議其非。玉龍答失已反正,駐阿爾泰山。于是阿里不哥部眾多往投之。

阿魯忽的反叛,使得阿里不哥立刻對他宣戰,雙方互有勝負,但阿魯忽敗的多。可是,阿里不哥顯然不明白下面人的想法,他大肆屠殺阿魯忽的部屬,這就引起了下面人的反感。殺幾個上面的頭領也就算了,下面的人都是弟兄們,何必呢。阿里不哥最終導致了自己的眾叛親離,他的確不如忽必烈。

忽必烈忘不了憲宗七年十二月,他到草原上覲見蒙哥時,兄弟倆見面的情景。「相對泣下」,這是兩個男人真情的流露。少時失去父親,全靠母親支撐家族的r 子里,他們兄弟之間不會沒有相互的扶持,一點感情沒有那不可能。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即使是梟雄,即使是他們已經開始要對付他們的兄弟,他們之間也還是有人類的情感。每個人心中的情緒,從來就不是一種,總有時候,它們會自然的流露。

這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既然知道兄弟的感情,他就知道蒙哥的所為對蒙古帝國的傷害。他已經不是「小忽」了,在儒生們的教導下,他比所有蒙古人都更了解「懷柔」的含義。在汗位的問題上,他放棄了蒙哥大肆屠殺的方法,而改以盡量的寬大。

(中統元年)世祖遣使諭阿里不哥。不奉命,殺諸王阿畢世喀,引兵而東,以出木哈兒、合剌札為前鋒,遇世祖所遣亦孫哥之軍,一戰而潰。是年冬,車駕至和林。時阿藍答兒渾都海已伏誅,阿里不哥駐謙謙州,知不敵,遣使歸命,請俟馬肥入覲。且雲願約伯勒克、旭烈兀、阿魯忽三王同入朝。世祖允之,命速來,勿俟三王,以亦孫哥守和林待之。車駕還開平,遣散余軍。

在和阿里不哥的爭斗中,忽必烈明顯佔有優勢,但他第一次交鋒沒有趕盡殺絕。相反,他得到對方認輸的承諾後,還讓征集來的軍隊回家了。

二年秋,阿里不哥至和林,偽言歸順,出不意突攻亦孫哥,敗之,遂據和林,乘勝逾漠而南。帝聞j ng,亟征兵,自將御之。冬十一月壬戌,戰于昔木土淖爾。國王塔察兒為左翼,親王合丹、附馬納陳為右冀,親王撥綽將中軍,斬其將合丹豁爾赤,阿里不哥大敗。敕勿窮追,俟其悔悟。

阿里不哥見無追兵,越十r ,回兵再戰于阿兒忒之地。自旦至晡,勝負未分,而阿里不哥退走。是時阿魯忽引兵至忽只兒之地,殺阿權里不哥守將唆羅海,將歸命于世祖。阿里不哥因是亟引而西,y 攻阿魯忽,道過和林,不守而去。帝撫定和林,免其今年賦稅。十二月,車駕還大都。

在第二年的再次交鋒中,他還是盡量讓對方自己認輸,沒有進行追殺。

說忽必烈後路不穩,有不安全感,不敢過于遠離大都,有點道理。說他仁慈?那不會,他是個睚眥必報的家伙。他兩次征討r 本失敗,始終耿耿于懷,一直積極準備進行第三次征討,如果不是北元的現實情況實在是不允許,他早就動手了。

他的這個「仁」,是他比儒生們更清楚,這是蒙古帝國,草原上的人是帝國的基石。沒有了這些人,帝國的大廈就會轟然倒下。在這場汗位的爭奪中,他更多的采用收買的方法。

(中統元年)十二月,賜親王穆哥銀二千五百兩;諸王按只帶、忽剌忽?、合丹、忽剌出、勝納合?銀各五千兩,文綺帛各三百匹,金素半之;諸王塔察、阿術魯鈔各五十九錠有奇,綿五千九十八斤,絹五千九十八匹,文綺三百匹,金素半之;海都銀八百三十三兩,文綺五十匹,金素半之;睹?赤、也不干銀八百五十兩;兀魯忽帶銀五千兩,文綺三百匹,金素半之;只必帖木?銀八百三十三兩;爪都、伯木?銀五千兩,文綺三百匹,金素半之;都魯、牙忽銀八百三十三兩,特賜綿五十斤;阿只吉銀五千兩,文綺三百,金素半之;先朝皇後?古倫銀二千五百兩,羅絨等折寶鈔二十三錠有奇;皇後斡者思銀二千五百兩;兀魯忽乃妃子銀五千兩。自是歲以為常。

這段來自舊元史的記載,清楚的表明,忽必烈給予蒙古宗室大臣的賞賜是如何的豐厚,而且這是每年都有的慣例。除了這項稱之為「歲賜」的制度,還有「五戶絲」和「戶鈔」等。即使是明人寫的元史都講︰「自昔帝王于其宗族姻戚必致其厚者,所以明親親之義也。元之為制,其又厚之至者歟!」以明代的人看來,元代宗室大臣的待遇是歷史上最高的。但上面所列的人數,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忽必烈之所以得到一部分蒙古王公的擁戴,是他用在漢地搜刮的財富,收買了人心。蒙哥為什麼對他有了j ng惕,就是他的所為,已經在他周圍形成了一種d l 的勢力。

盡管忽必烈很想「溫和」地解決問題,但總有人不稀罕。你給咱的,那本來就應當是咱家的,咱要把自家的東西給拿回來。蒙哥的兒子昔里吉就是這樣想的,窩闊台的孫子海都也一樣。

忽必烈不可能在草原上進行以前征戰中的屠城,哪樣只會讓他失掉草原上的人心,但這,又讓他做不到斬草除根。而且他也明白,就是在雙方的交戰中,開始的時候,也許還真刀真槍的拼一下,差不多了,下面的蒙古兵就手松了,能讓他們草原上的兄弟們跑了的,就放了吧,把馬蹄松一下,對方不就跑遠了嗎?

可是,在草原的部族制度下,這些放回去的人,在他們的領主帶領下,轉眼又跟著鬧事,甚至資助這些叛亂者。這樣下去,忽必烈永遠不能平息叛亂,這牽扯了北元帝國太多的j ng力,也耗費了太多的國力。

忽必烈陷入進退兩難,董文炳的建議就是針對這種情況。

蒙古軍的南下,並不是說他們南下到江南。南方,特別是江南,並不是適合蒙古軍駐軍的地方。生長于北寒之地的人,是不適應江南水土和氣候的。蒙哥討伐四川之時,就曾經問手下的大臣︰「今在敵境,天將暑,汝等謂可居否乎?」他的近臣月兌歡回到︰「南土瘴厲,車駕宜早還,新俘戶口委官吏治之可也。」可見來自草原上的人,對濕熱氣候的不耐。

這個南下,是指將他們拉到大漠以南和黃河流域,通過佔據關中、洛陽等地,一方面,加強對中原月復心的控制。另一方面,這是一種釜底抽薪,它大大增加了天山以北的海都等人,南下沿途得到補給的難度,也減少了草原上的人被裹脅參與到叛亂中的可能x ng。

但是,這是一柄雙刃劍。傷得了對方,也會傷了自己。

北上的漢軍固然不會參與到叛亂中去,可是一旦交戰,這就變成了兩個族群的搏殺。蒙古人在北中國殺了那麼多人,這些漢人會不會借機發泄?同樣,草原上的勇士面對這些過去被他們征服的人,會手軟?沒有人會手下留情。

忽必烈看到了這份奏章里的血s ,但這是為了他的帝國和他的汗位,他感到了重負。

(好像沒有講透,水平有限,有空再修改吧,頭都痛了,哈,不好意思)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最新章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文閱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