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回之帝國的歷史 第一百一十五章 心思

作者 ︰ 西南北無家

當張世杰走進這間屋子時,天s 已經快暗下來了,陸秀夫也已離開,但宋瑞依然站在窗前沉思。

來到了文天祥的身邊,張老大和他一起看著窗外,口中卻低聲言道︰「我已令島上諸將,嚴加管束軍士,如有違抗軍令者,立刻扣押。」

宋瑞頷首︰「張德也已經去督軍司布置了。這個時候,萬不可輕忽,一旦軍中出現差錯,節外生枝,朝中之人必然轉向指責我等,此議想通過就難了。」

張世杰點了點頭,他也默默地想了會心思,然後才又開口問道︰「宋瑞,朝中能通過此議嗎?」

「會的。」宋瑞淡淡地回道,他的嘴里有點苦。

從內心里講,文天祥並不喜歡「軍功授田」,因為他畢竟曾經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文人,對始皇帝的暴政,有著本能的排斥。但是,當他和張世杰秘密召集軍中的主要將領商議此事時,即使是有著文人背景的蘇劉義、鄒?、張唐等將領,也沒有一個人反對,這甚至還包括了宋瑞的書記官,小秀才蕭資。

出現這種現象,不提「軍功授田」涉及到了每個軍中之人的利益,而僅從宋人的觀念來看,也是很正常。「三蘇」中的「老蘇」蘇洵,在他著名的《六國論》里,最後有這樣一段話︰「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蘇洵雖然沒有明言給地與「武人」,但他講的還是給「功臣良將」以封賞。這算不算是另一種形式的「軍功授田」?

有很多宋代所謂的文人,實際上是雙重身份,他們同樣也是武人。他們之所以披上文人的外衣,是因為他們在這個重文輕武的時代,不想被劃入到被人鄙視的武夫行列中去。

宋詞的大家辛棄疾,不僅詞寫的好,他的劍,更玩得絕對的高。當他在北方參加義軍之時,他介紹朋友義端和尚也加入了進來,但這個義端後來偷了軍中大印跑了。義軍首領耿京大怒,要殺了辛棄疾,辛大家就請令︰「給我三天時間,抓不到義端回來,在下甘願受死。」他估計義端是要投奔金人,于是仗劍一人,追上義端。義端大驚,曰︰「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殺人,幸勿殺我。」辛大家斬其首而歸。辛棄疾的另一個壯舉是,他後來帶人直闖金人軍營,當眾捉拿了叛徒。

這樣的膽氣,包括他詞句里「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氣魄,又豈是整天落在書袋、混在脂粉堆里的人能整出來的。但是,辛棄疾的其它文化才能同樣了得。

「既而歸宋,宋士大夫非科舉不進,公笑曰︰‘此何有?只消青銅三百,易一部時文足矣。’已而果擢第。孝宗曰︰‘此以三百青銅博吾爵者。’」

宋人逸事中記載︰辛棄疾跑到南宋之後,開始他根本當不上官,因為宋代的官員必須經過科舉考試。他知道後笑著說道︰「這有何難,只需銅錢三百,買本書就行了。」後來他果然考中了進士。連孝宗皇帝也知道他︰「這就是哪個用三百銅錢來博取我朝廷官爵之人啊。」

因此,在這個堂堂大宋朝,實際上許多人的身上還是有著古時士大夫遺風的,他們並不像後世明清那些已經手無縛雞之力、僵化的腐儒。後人只要看看ch n秋戰國史,就應該知道,中國古代真正的士大夫,其實都是文武雙全之人。他們真正的沒落,也就是從這個重文輕武的時代開始的。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從哪方面說,宋瑞也根本不會提出自己的異議,除非他不想做這個兵部尚書。換一個角度來講,一個人也只有到了一定的位置上,他才會明白什麼是身不由己。

他在心里面嘆了口氣,緩緩言道︰「朝中之人並不知道,陛下所行之法,既是軍功授田,又非軍功授田。」

張世杰用帶著疑問的眼光,看了看這個聰明的狀元公。宋瑞接著說道︰「我等現在都可以看出,陛下已改的軍制,其實和前代均大有不同,這次,想必也定然如此。」沖著小鬼頭今天在朝議中所言,只怕他又和什麼督軍監軍一樣,給你來個似是而非。

張世杰再度點了點頭,但他卻是從另一角度來看朝廷和軍制變化的。他同樣緩緩言道︰「陛下年紀雖小,但聰明睿智,他這也是在解決朝廷自身的問題。」

宋瑞大感驚奇︰張世杰什麼時候竟然也有這樣的見地了?

看到宋瑞的疑問,張老大略有點不好意思的說道︰「?山之時,陛下曾問過在下,為什麼我們這麼多人打不過北兵?在下一時答不出來,他說,只怕還是我們自己有問題吧?在下,在下真的覺得他問的很有道理。」

堂堂大宋最多時有一億人口,竟然整不過人家的百萬人,人比別人多就不說了,你東西、錢也比別人多,這里面真的沒有問題?不要提什麼缺少馬匹,那根本不是決定x ng的因素。就是退一萬步說,攻你不好攻,但是不是你守,至少也該守得住?

宋瑞再度震驚。他試探著問道︰「陛下小小年紀,怎麼會有那麼高妙的見解?」

「陸相本身就是有見識的人,明師自然出高徒,更何況陛邊還有個厲害之人。」張老大理所應當地回道。這個宋瑞,你難道還能不知道?

「何人?」但宋瑞追問道。

「道長。」張世杰認真地說道。「在下小時候在北地,就曾听長輩們講過,道門里有活神仙,他們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更j ngy n陽八卦,可以預知未來。」

張家實際上和道門也是很密切的,至少張柔當初的起兵就和道門有很深的關系。《新元史》載︰「金貞?間,河北盜起。(張)柔年三十四,有女道蔡氏語之曰︰‘金祚將訖,君當為諸侯輔新朝。’以兵法授之。」

離金朝滅亡還有二十年左右的時間,這個姓蔡的女道士就告訴張柔︰大金就要完了,你應當做輔佐新朝的諸侯。她還教給張柔兵法。咱不知道這個女道士是不是全真七子里孫不二的弟子,這要是聯系起來,就太復雜了點。

當時山東、河北等地是全真教主要傳教所在,邱處機北上見成吉思汗,就是從哪里起行。王重陽和邱處機的神仙傳說在那里可太多了,所以張老大始終對低調而顯得神秘的趙與慶心懷敬畏。

這顯然是對宋瑞的一種誤導,但張老大的推測不是沒有道理。因為行朝在軍械上最大的改變,是強化了火器。而儒、釋、道三派中,哪一個最喜歡玩火藥?道門。牛鼻子道士們裝神弄鬼的時候,都喜歡來點這東西,佛門和儒生可沒有這些。要是說軍中的火器和老道沒關系,張老大根本就不信。您就別提哪個冒出來的地圖了,這更是只有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喜歡畫符的道士才能弄滴。

陸秀夫就同樣有這個想法。離開兵部之後,陸夫子的思緒根本就靜不下來,因為他原先最懷疑的人就是趙與慶。他第一次見到新軍械的時候,他的寶貝學生可是說了,「這些都是道長和工匠師傅們弄的」。

當然,這些東西弄出來,也是因為他的好學生不安份,膽子比較大。唉,這個令人不省心的小鬼頭又豈是膽子大,簡直就是膽大包天。

更何況,雖然趙與慶到目前為止仍然隱瞞他的身份,但久在行朝的陸夫子早就猜測到,道士是和皇家有很深關系的。這也可以從另一個方面說明行朝的許多變化,因為只有了解帝國的人,才能做出針對x ng的改變。小鬼頭再聰明,恐怕還是要有人教吧?

只是宋瑞在這里面一點關系也沒有?宋瑞的話里有旁敲側擊之意,但陸夫子同樣也有疑慮。因為帝國國制的改變,恰恰是在宋瑞到來之後才有的,這個狀元公可是早就有改動國制的建議的。小鬼頭和他關系不好?他倆可不是沒在一起單獨「密語」。更顯然的是,宋瑞一點都沒有對這些表示反對的意思。

可宋瑞今天的話和態度,卻又使陸夫子有點糊涂。哪個「背後的人到底是誰」的疑問,從此也就在他心里生了根。但他在他的筆記中卻單獨寫下了「道士,宋瑞」這四個字。

陸夫子還是保持了原先歷史上記「r 記」的好習慣的,他的這個筆記在後世引發了不小的風波,當然,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眼下的陸秀夫已經清楚,陛下所說的「軍功授田」必然要施行,因為以宋瑞為代表的兵部的態度已經很明確。兵部的人就算以前不知道小鬼頭要弄「軍功授田」,但現在也肯定得到了消息,如果他們知道了是朝廷的大臣們在反對,這在行朝會出現什麼樣的風波?他當然知道,戰場撕殺還是要靠武人來進行,否則,復國的大業恐怕又要出現反復。

而宋瑞話里的另一層意思,更使得他重新審視了一下過去行朝的變化,他同樣不得不承認過去的改變有些是有道理的。那麼宋瑞所說得,實際上是「躲在邊上」看一看的建議,就很有必要。這一方面能看到哪些問題可能的答案,另一方面還能從蛛絲馬跡中找出哪個神秘的「背後之人」,同時又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和帝國君主的沖突,為什麼不做?

陸夫子也準備「耍滑頭」了,但他不知道的是,因為很多事情牽涉到皇室的秘密,在這方面,為臣慎言的規則,使得所有當事人並沒有、也無法進行推心置月復的交流,因此事情就變得相當地曲折。他更由于他寶貝學生的折騰,和宋瑞一樣,將來謗滿了天下。

但是,就在這同時,還有一個人也為了「軍功授田」找到宋瑞,這個人同樣被忽悠了。

(還要外出,草擬一章,羅嗦了點。)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最新章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文閱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