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回之帝國的歷史 第一百七十八章 遲疑

作者 ︰ 西南北無家

忽必烈放下了手中的兩道奏章,帶著微笑望向了殿外來人。

這還是一個僅僅處于而立之年的後生,但他的品階早已遠超朝中所有大臣。從這個人的走路姿態就可以看出,他沉穩而厚重。也許更難得的是,他的臉上還有著草原之人少有的儒雅之氣。

忽必烈是不會忘記這個人的。中統四年,當他抓住了阿里不哥及其黨余時,就曾經故意問過此人︰「朕y 置此屬于死地,何如?」

這個從十三歲起就隨侍在側、當時年僅十六歲的少年人,竟然給了令他震驚的回答︰「人各為其主,陛下甫定大難,遽以私憾殺人,將何以懷服未附。」

听了如此老成之言,從那時起他已認定,這是一個可造之才。

也正因為如此,在平定了李?的叛亂,逐步收回漢軍世侯權力的同時,作為加強蒙古人統治地位的重要舉措,這個人在至元二年,就被自己任命為「光祿大夫、中書右丞相,增食邑至四千戶。」而此時,他不過才十八歲。

但這個後生再度展示了他的大氣,他推辭道︰「今三方雖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謬膺重任,恐四方有輕朝廷之心。」

為了培養這個難得的帝國良才,自己曾親自請許衡來給他以教誨。

可他和許衡等這些儒生走得太近了,也被影響的太多了,所以後來受到來自阿合馬的排擠。因此,半是保護、半是為了讓他多歷歷事,自己讓他從皇子那木罕鎮邊,以防備那些西邊的諸王。不幸的是,在昔里吉叛亂時,他和那木罕都被扣押,而且這一押,就是七年,直到年初才被放回。

待此人行禮完畢,忽必烈溫言說道︰「安童啊,坐吧。」

安童再度回禮︰「臣謝大汗眷顧。」

忽必烈看著這個自己曾經寄予厚望的後生,微微嘆了一口氣,問道︰「盧世榮所奏,你都看了?」

安童恭恭敬敬地回道︰「回大汗,臣看了。」

「如何?」

「臣亦覺其有點道理。」安童稍稍猶豫了一下,又接著說道。「盧世榮所奏之事,臣以為可以詔示天下。」

聞言,老忽露出了笑容︰「如此甚好,那就還是由你來擔任右丞相,盧世榮為右丞。」

安童臉上露出了遲疑。這是大汗再次讓他擔起右丞相,雖然在此之前他已經多次推辭過,可大汗他就是不許。

見他沒有響應,忽必烈臉上已有不悅之s ︰「安童,莫非你真的已不準備為朕分憂了?」

安童露出了惶恐,他趕緊起身言道︰「大汗,臣非敢如此。」

「那就先把這個右丞相給朕擔起來。」忽必烈恨恨地看著他。

……

當安童走出宮門時,他的神情的確有點恍惚。大汗讓他復相位,在外人眼里肯定是天大的喜事,可他的心中卻始終有種說不出的味道,這並非是說他完全不願意,或者說是認為大汗在害他,也許我們可以把它描述成某種潛藏在心底里的茫然。尤其是在面對忽必烈殷殷的目光時,更十分強烈。他說不清楚這是為什麼,可這就讓他的內心十分的不定。

騎在馬背上的他,是如此的心不在焉,以至于任自己的愛馬在街道上漫無目的地信步而行,但他卻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了長ch n宮。也只有到此,他才仿佛醒過來一般,趕緊下了馬,讓隨從等在門外,自己卻獨自一人走了進去。

這是一位睿智的長者,也是一位如神仙般的方外之士。由于他並不常在大都,他們之間極少會面。但就是在這寥寥的幾次見面中,每一次在他面前,無論何時,安童的內心立刻就會變得平靜。

也許在他的一生中,只有兩個人會讓他有這種感覺。而另一人,就是他最尊敬的許衡老師、許師。

一個乖巧的道童為他們遞上了茶,在對面之人和藹、而又似乎洞悉一切地眼神下,他輕聲地講了大汗讓他復相之事、以及自己的迷惑。

「晚輩難決,懇請道長指點迷津。」

對面的長者微笑著看了看他,但卻同樣的輕聲地問了一句話︰「昔與子同列者何人?今同列者何人?」

聞言,安童恍然大悟。他深深地施以一禮,轉身離去。

只不過當他的身影消失在門外時,長者的臉上卻變得若有所思。

屋子里面又出現了另外一個人。

「師兄,安童為相,委實強于他人。」張志仙說道。

「他是躲不掉這個相位的。」長者淡淡地言道。

見張志仙似仍有不解之s ,他加了一句,「因為他是太師之後。」

張志仙也恍然大悟。

安童是成吉思汗起家的老人、即著名的四杰之一木華黎的曾孫。木華黎在蒙古帝國的早期和後來對付大金的過程中,均立下了赫赫戰功。尤其是在蒙古滅金的過程中,其前期在北中國的攻伐,主要就是由他來全權指揮的。

為此,成吉思汗除將北中國的軍隊全交給他指揮,並罕見地授予木華黎太師、國王的封號,賜誓券、黃金印曰︰「子孫傳國,世世不絕。」另外還告訴他︰「太行之北,朕自經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

不但如此,成吉思汗又特賜木華黎大駕所建九?大旗,而且曉諭諸將︰「木華黎建此旗以出號令,如朕親臨也。」木華黎就此立行省于雲、燕,圖略中原。

因此,北元在北中國的基礎,應該算是木華黎打下來的。

木華黎去世後,他的子孫依然在為蒙古帝國拼殺。而更關鍵的是,他的孫子、安童的父親霸突魯,是當初忽必烈攻鄂州時的蒙古軍主將。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過程中,他毫無保留地支持了老忽,手下的蒙古軍更成為了他重要的力量。

也正由于長期的征戰和對北中國的了解,霸突魯生前還給了當時仍在潛邸的老忽一個重要建議︰以燕京為將來的國都。

「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y 經營天下,駐驛之所,非燕不可。」

以至于忽必烈自己都對下面的人說︰「朕居此以臨天下,霸突魯之力也。」

霸突魯在中統二年去世,死後贈推誠宣力翊衛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東平王,謚武靖。他的夫人帖木倫,又是忽必烈昭睿順聖皇後的同母姐姐。

這就是安童小小年紀能位居人臣極位的原因。

可安童十八歲當丞相時,他的副手先是史天澤,而史家就是在木華黎征伐北中國時前來投靠的,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他這邊的老人。隨後又有許衡、姚樞等忽必烈在潛邸時招攬的人才為副手或作其高參,在這些亦師、亦友加長輩的盡心輔佐下,雖然有阿合馬這個鳥人和他作對,可他仍然應付自如。

現在,長者的一句話就使安童這個迷中人明白,他心中的彷徨或不定,實際上就是「事過境遷」。因為目前的朝廷,這些人去世的去世,離開的離開,早已「物是人非」。

更重要的是,長者的話里還暗示著,忽必烈早已改弦更張,不用儒生們的那一套了,你看看他眼下用的人就可以知道。試問崇尚漢儒的安童,你還能像以前那樣得心應手嗎?

但是,長者說歸說,以他的閱歷和眼光,他還是能看到,忽必烈是肯定要讓安童來當這個丞相的。因為這個大元朝在阿合馬死後,需要建立新的朝廷框架。在西域來人被打壓,甚至于大量排斥出朝廷之後,忽必烈只能更多地借重蒙古大臣和漢臣。

這是蒙古帝國,朝廷的首席大臣為丞相,它勢必為蒙古大臣所擔任,但這個人卻要能被漢臣們所接受,否則整個朝廷依然如同散了架。

安童是木華黎的子孫,他的家族有大功于朝廷,由他來擔任丞相,不要說蒙古的大臣不會說什麼,就是忽必烈他自己,也十分的放心。而木華黎的家族由于久處漢地,早已深受漢家文化的影響。安童是許衡的學生,他過去不僅和朝中的大儒關系密切,本身又極崇漢儒,漢臣們自然對他樂于接受。這樣一個合適的人選,忽必烈是肯定會考慮到的。

正如長者所推斷,安童的確是推不掉這個丞相職位的,在維持一個穩定的帝國框架目的下,忽必烈會始終將他放在丞相的位置上,哪怕這個他本來曾寄予厚望的後生甚至並不同意自己的某些主張。

但是,對長者來說,他還關心的另一個問題是,忽必烈恢復安童丞相的職位,他又啟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漢人盧世榮,這會不會預示著,他已經改變了過去打壓漢人的政策,而是如同以前那樣,向略偏重于漢臣的方面轉變呢?

因為不管他是如何的超然于世外,看淡世俗的任何名利,甚至于內心里更追求的是另一種「道」的境界,自他當年接過掌教之位起,他就有了一種必須要為這個當年重陽真人和長ch n真人所創教派擔起的責任。而這,就月兌離不掉這個塵俗的世界了。

方外之人往往也要先入世,而入世的目的,可能就是為了之後更好地出世。因為,也許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真正看破塵世的一切。

「志仙,為兄今r 就返回金閣山了。這里的一切,還請你多加費心打理。」

張志仙看著長者︰「師兄放心。只是委羽道兄哪里……」

長者打斷了他的話,「再等等,再看看吧。」

他的眼中,也有了遲疑。

但現在的他還絕對不會想到,哪個南方之人,將會給他和整個全真教,帶來多大的沖擊。而這,就徹底改變了歷史上全真教的命運。他更不可能知道的是,所有的這些,起因都是後世的一部小說。

-------------

嘿嘿,不好意思啊,標題改了幾次,最終覺得還是現在這個好。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最新章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文閱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