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回之帝國的歷史 第一百八十二章 帝國教育體系

作者 ︰ 西南北無家

景炎九年剛開ch n,東就跑到了國學院。

他在那里先見到的是朝廷原翰林學士、現國學院副院長兼《大宋字典》副總編撰劉鼎孫。

劉大學士見陛下突然駕臨,既略有點吃驚、也很坦然。因為人人都知道,小鬼頭是很有「藝祖」之遺風的,野慣了,喜歡到處亂跑。

朝臣們私下里早就議論過,幸虧現在還是在一個海島上,就那麼點地方,要是以後到了陸地上,小鬼頭還會怎麼樣,那就真的是天知道了啊。

在將陛下迎進國學院之後,他剛準備派人去請謝枋得,就見陛下搖了搖手。

「劉愛卿,謝大人正在教誨?弟,我們就先不要打擾了。」

宋瑞赴?山之後,趙?的學業自然就交給了老謝,可東卻向楊淑妃建議把衛王的授業之地改為在國學院。因為他覺得,既然趙?現在心有點「野」,而老謝身上擔的事情也很多,那干脆就讓趙?到國學院去听老謝講課得了。這樣,既滿足了趙?出宮「轉轉」的願望,也為老謝節省點時間。

太後听了,當即斜了一眼整天出「餿主意」的官家,可邊上的趙?童鞋卻樂壞了。結果,他從此就有了溜到宮外的機會了。

東隨後在劉鼎孫等人的陪同下,大致巡視了一下整個國學院。

國學院的夫子們其實都很忙,自然,在這個廢才的嘴里,這一切也都是︰「好,不錯,很好。」但劉鼎孫還是注意到,小皇帝在《字典》的編撰那里,停留了更多的時間,詢問的也更仔細。

等謝枋得給趙?上完課,听說陛下駕臨,他立刻領著衛王殿下前來覲見。

趙?童鞋一見他的皇帝哥哥,頓時大喜︰「皇帝哥哥,咱們今天一起去校場看看好嗎?」

咱知道,你現在出宮是簡單了,可出城還是不容易滴,只不過你小子就不能在外人面前少提點這種事情?也不看看這是什麼地方,這不是故意讓咱這個當皇帝的難看嗎?

就是謝大俠也瞪了他的「好學生」一眼,差點就將他的胡子吹起來了。

見到陛下在眾人面前略顯尷尬之s ,聰明的劉鼎孫立刻打了個圓場︰「ch n游並非不可,聖人教化天下,亦常攜弟子游于郊外。」

東趕緊將趙?童鞋打發滾蛋︰「?弟,看看可以,但學業可不許荒廢。」

待趙?童鞋離開後,東與謝枋得、劉鼎孫又一起回到他們在國學院的官署。在哪里,老謝對帝國陛下躬身一禮︰

「陛下的斷句之法,雖粗看繁雜,實為簡易。它使天下讀書之人,將來不至于讀書有歧義,對朝廷教化天下,更有莫大之功用啊。」

劉鼎孫也以一種敬佩的語調來了一句︰「陛下聖明。國學院已擬定,以後凡朝廷所印之書,均采用陛下之法。」

東難得地臉紅了︰「二位愛卿,這個,這也是當初老師教朕斷句之法時,朕在他講的基礎上瞎琢磨的,國學院如覺有不妥之處,可大膽地改進。」

對不起了,陸夫子,學生我要是不東拉西扯、掩人耳目的來忽悠,全說是咱自己想出來的,這問題就大了。學生咱也是真的內牛滿面啊。

老謝卻禁不住嘆息著說道︰「陛下過謙了。」

東立馬擺了擺手,連忙轉移了話題。

東今天到國學院,其實就是為了教育。因為他認為,這才是影響帝國最深遠的舉措,它的重要x ng,更是每一個後世之人都知道的。而行朝即將登陸沿海,該為此籌劃更進一步的規劃了。

我們都了解,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制度之一,它自隋朝開始實行以來,為歷代選拔了大量的人才,更在r 後成為了現代文官制度的鼻祖。後世西方的政治學教課書中,都把該制度的創始者歸于中國。

科舉制度自創立以後,它所產生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我們的帝國教育體系,從此就基本上圍繞著它進行了。

宋代的科舉,由立國初期的兩級,後定為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也就是州試(又稱解試)、省試(在禮部舉行)和殿試(皇帝親試)。州試在秋天舉行,第二年ch n天,由禮部進行省試,當年再進行殿試。州試出來的,是舉人,或稱貢生;殿試出來的,就是著名的進士。

而圍繞著這個考試制度,帝國又逐步建立了三級教育體系,即,國子監的太學,州、縣學校。

宋代的國子監,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為官宦子弟提供讀書的場所,它的生員可以直接參加省試,後來才允許部分京城本地和外地的學子到里面讀書。

至于整個帝國的教育框架,是在神宗年間,通過王安石的「三舍法」完成的,即太學置外舍生二千人,內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這個人數雖有變動,但基本固定)。

太學里的學生每年都有很多考試,通過年終大考,成績優異者,外舍生可以升為內舍生,內舍生升為上舍生。

王安石的「三舍法」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太學的上舍上等生,朝廷直接授官,上舍中等,直接參加殿試,下等,參加省試。

隨後,這個三舍法又擴展到州縣學校,除選拔方式相同外,並且再規定,每年「州立」學校送上舍生一人、內舍生二人進太學(這又稱貢舉)。州上舍生進太學的內舍,內舍生進太學的外舍。

縣里面的學校,則學生通過考試再進入州學校。而每縣的學生數額,「大縣五十人,中縣四十人,小縣三十人。」

州、縣學校里的學生,學習費用由官府承擔,在宋代,這又稱之為「養士費」。

到了宋徽宗即位後,朝廷干脆規定科舉考試取消,各州每三年送學生進太學,直接用三舍法選官,這個過程持續了大約有二十年。但後來宋徽宗最終還是恢復了正常的科舉,而且一並取消了州、縣的三舍法,僅在太學予以了保留。這個整體的制度,一直延續到了南宋。

(羅嗦了點,兄弟們見諒。)

如果僅從體系上看,帝國的教育體制是相當完備的,並且宋代不愧為最重文的朝代,早就施行了一定程度的義務教育制,為天下的學子免去了學習費用。

東當初建學校、並提供免費教育的提議,之所以能在朝堂上順利的通過,其實這都是帝國的傳統所決定的。

但後人也可以發現其中的問題,因為通過歷史的資料,我們是不能斷言宋代的教育已經到了非常普及的程度。一個縣學只有三、五十個學生,在後世你也就一個班的人數,這就說明有很多的孩子沒能上學。

對此可以佐證的是,在科舉制度更完備的明清兩朝,天下的讀書人,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如果以功名起步的秀才計,基本上維持在約五十萬人,而如果把童生算在內,則也僅僅以百萬計。與天下已上億的人口來比較,這個比率其實是非常低的。

事實上,在我們的帝國歷史上,為教育做出非常大貢獻的,是作為官方教育的補充、許多人都听說過的「私塾」,也就是民間的私人教育體系。它是由落第的秀才,以及退休的官員等人所辦。而它的祖師爺,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

中國文化的傳承,私塾的作用很大,孔夫子更功不可沒。帝國科舉考試中的平民人才,實際上有很多人的啟蒙階段,都是由它們來完成的。

可是,私塾畢竟只是國家教育體系的一個補充,並不能夠解決全社會的教育問題,分布不均不說,水平還有差異。

東認為,宋代的教育制度,與後世還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就是由于有科舉的因素在里面,它施行的其實是縣、州、太學的三級淘汰制。而後世義務教育的實質,更準確地說,它是合格制。

東的野心非常非常大,在這個廢才的內心里,他一是想在宋代原有的教育體系基礎上,建立一個縣學(小學)、郡學(中學)到太學(大學)的三級國民教育體系。並且他自我評估還認為,這並非不可能,因為這個時代的人口並不多。而他為此所定的第一步,就是從孩子做起,讓行朝的所有孩子都入學。

他已經在瓊州和流求設立了學校,但他認為,這只是開始。這個時代學習文化知識的難度很大,不把漢字注音、字典、標點符號弄出來,他的計劃就難以實施下去。只有具備了這些學習工具,才能真正達到普及教育的目的。

其次,他更準備在條件具備的時候,適當地改造一下科舉制。後世的人都知道,科舉制有弊病。但從選拔人才的角度上講,以考試為標準,依然是最佳選擇,因為你找不出一個普遍意義上更公平的制度。

東的計劃,嚴格意義上講,其實就是︰放棄三級淘汰制,改為采用後世的小學、中學的兩級合格制,只有在進入最高一級學府太學時,實行淘汰制。

但要做到這些,教學的標準化就成為必須。沒有標準,你又如何能實行合格制?如此,設定一些教學和學習的目標,編寫必要的「全國x ng的統編教材」,就成為預先一定要完成的工作。

東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他在這個時代不僅有著完備的資料,而且還有著杰出的人才。只不過真要達到目的,他還需要無恥地忽悠一下國學院的夫子們。

望著帝國的「書痴」謝大俠,帝國陛下的臉上,露出了狐狸般的笑容。

--------------

向書友們交代一下︰

這本書作為嘗試,其實寫的有很多缺陷,兄弟們關注,在下十分汗顏。

這部書暫定為四部,不會太長,雖然沒必要信誓旦旦到「為人一諾,理當千金」的程度,但在下還是能保證︰不會太監,盡量在明年底寫完。

在下不好意思的是,本來沒準備這樣寫,但寫著寫著,就寫成這樣,也只好順下去了,所以慢了點。兄弟們見諒。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最新章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文閱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