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心里來講,作為現朝廷重臣中的重臣,陸秀夫和文天祥其實並不反對朝廷設立陛下所說的「戰時體制」。
且不說歷代在戰事期間、類似于漢代九卿下放為州牧的特別舉措非常多,就是本朝,近的也有賈似道當年的率軍出征。這和宋瑞即將督軍于西南之地,從做法上來講,實際上都屬于朝廷戰時的「重臣督師」。[]
何況陛下還特別指明︰「這是朝廷的戰時體制,不同于平常體制。」那麼,從應急、或者事急從權的角度講,他們甚至還認為這種體制的籌劃很有必要。
沒有什麼比國破家亡更大、也更慘痛的教訓了。在親身經歷了帝國崩潰之殤、體驗到喪國的切膚之痛後,人的思想總是會有些變化的。
問題是,過去的事情已經表明,這個愛折騰的陛下所要做的、或在謀劃的事,實際上與歷代的舉措並不完全相同,總給人以似是而非的感覺。所以,在如此大事上面,知道他內心里真正的「聖斷」,是非常重要的。
陸秀夫就固執地問到︰「臣依然有疑問,不知陛下以為,這個戰時體制應從何處著手?」
東沉默了一下,隨後說道︰「老師,文相,朕以為,朝廷應重新考慮兵役之制了。」
文天祥眼中光一閃,再度淡淡地開口︰「陛下是想恢復前代的兵役?」
而陸秀夫的心中一沉,他先看了一眼宋瑞,然後不確定地問到︰「陛下要用府兵制?」
東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即是,也不是。」
宋瑞突然j ng神一振,他的興趣上來了。
「陛下,臣願聞其詳。」
東是一定會改變、或者說修正大宋的兵役制度,這是他忽悠「戰時體制」的重要目的之一,因為任何「戰時體制」就不可能饒開相關的兵役制度。
宋代的兵役制度與以前大一統的王朝有很大的區別,這種改變有歷史的因素,也有合理的成分,但它留下來的負面影響卻更大。從長遠來考慮,他必須消除帝國的這個重大隱患。當然,這里面也有他其它眼面前的打算。
中國歷史在後世被分為上、下半闋。嚴格來說,上半闋的秦、漢、隋、唐,在王朝的末期都存在內憂外患,可它們的「亡」,公認的結論,是「亡」于「內」。與之對比的是,下半闋的宋、明兩朝,卻兩次「亡」于人口不足百萬的「外」。
宋、明的經濟處于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行列,這是毫無疑問的,說它們為世界第一也不是咱們在自夸,更多的還是國外的評價。而從軍事實力看,無論蒙元、還是滿清,他們實際上當時根本不存在壓倒x ng的優勢。
宋、明有著人口、經濟的強勢不提,嚴格來講,遼、金、甚至是蒙古帝國,與大宋也不存在明顯的武器「代差」,頂多算是互有短長。如果蒙古帝國的強悍還能拿來說說事,滿清則根本就不存在,因為當時明軍更有著火器的優勢。
同樣是帝王之朝,卻出現這種差異,這是很值得後人認真來思索的。
後世有一個重要的看法,相對于宋、明兩朝,秦、漢、隋、唐軍事上對外更為強勢,在于它們的兵役制度。也就是,秦、漢、隋、唐四朝施行的主要是「征兵制」,而宋、明兩朝實施的則為「募兵制」。
兵役制度是一個很大、也很復雜的話題,概括地講,它就反映在「征兵制」和「募兵制」上。
很多人都知道,古代百姓的「役」,一為徭役,另一是兵役。這個「兵役」,就是朝廷「征兵」所帶來的。
從歷史的沿革來看,「征兵制」上承遠古,有著更古老的傳統。即使在徭役被完全取消的情況下,依然被後世世界各國所廣泛采用。
這個原因並不復雜,古代、甚至到了二十世紀進入火器、機械化時代,人類戰爭仍在很大程度上拼的是人力。
更早的不用提,僅從ch n秋戰國史中就能看到,當時各國多有「悉發全國之兵」的記載。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其滅楚國,「空秦國甲士」,征兵六十萬。
至于國外,美國到二戰末期的一九四五年,它的全部兵員達到了一千兩百多萬。以它當時一億三、四千萬的人口,如果再砍掉社會上一半的女人,可以推測,男人被征從軍的比例當不低于六比一。
至少在看得見的將來,作為國家強制x ng制度的征兵制,依然還會在這個星球上存在。人類社會在二十一世紀進入了高科技戰爭,的確還有可能在今後進入機器人戰爭的時代,但恐怕這仍然還是一些大國來玩的東西。一般x ng的小國,僅資源的限制,就未必能玩得起,很難說會真正放棄他們的征兵制。
蒙古帝國的軍事體制,實際上仍屬于征兵制。如果把它概括為「兵牧合一」,那麼,後人同樣將秦、漢、隋、唐的軍事體制總結為另外四個字,「耕戰合一」。
「征兵制」在帝國歷史上名氣最大的,當屬隋、唐的「府兵制」。
「府兵制」實際上是與當時的「均田制」掛鉤,朝廷給民以田,民就要承擔「役」,也就是在史書上常常可以看到的朝廷「征發」百姓。
現在您應當能理解,為什麼東一講到要改帝國的兵役制度,文天祥和陸秀夫會有上述的詢問。因為從忽略細節的角度上講,漢代兵役組織上雖有不同,但在本質上,也是建立在朝廷給民授予土地的基礎上。當現在的行朝給南來流民大規模分土地時,從前代的規制上講,它就有了恢復征兵制的基礎。
大宋過去的兵制承續的是唐末及五代的做法。
隨著「均田制」的瓦解,「府兵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于是,唐代後期和五代期間,就采用了「募兵制」。
所謂的「募兵」,就是招募自願從軍之人,這種做法的歷史其實也很悠久,但作為朝廷正式的制度,它就比較晚。且以後世的眼光,它募來的軍士,更相當于古代的職業軍人。
《宋史》中的「招募之制」,就講了它的主要內容。
東根據後世的做法,決定恢復帝國征兵制度,也就是要施行這個時代的義務兵役制。當然,他肯定也要對歷代的舉措做出很大的修正。這是由于,中國古代曾經施行的征兵制,存在很多的弊病。但他也並不準備取消「募兵制」。
在他看來,首先,帝國歷史上兵役制度的這種改變,其實反映的是百姓負擔的「役」,出現了一種積極的變化。因為過去百姓所要承擔的兵役,現在由古代的職業軍人來承擔了,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減輕了百姓的負擔。故此,它的確有合理的一面。
他私下里還認為,「募兵制」的實施,其背後更有著人口的因素。因為當帝國的人口膨脹到一億時,于這個時代再大規模的征發百姓,的確已經沒有必要,要是真這麼干,純粹是在找罵。
我們就是從後世也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真正的人口大國,它們固然在法律上保留了義務兵役制,但在實際c o作中,還是采取的「招募」。
東其實不完全認同「征兵制」強于「募兵制」的觀點,因為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一個由真正自願從軍之人所組成的、並且以保家衛國為宗旨的軍隊,它的戰斗j ng神不會比強制征兵而來的軍隊要差,反過來,很可能要高出很多。
他對宋代兵役制度真正詬病的,是其所帶來的社會觀念、風氣的改變。他認為,這才是對這個東亞帝國的未來,一個非常非常致命的打擊。
因為自宋以後,武人的社會地位越來越低下,它就造成了社會上之人,對其有著極大的排斥。
如果放眼世界各國,就沒有哪個國家像這個東亞之國這樣,在整個社會當中,尤其是士大夫中間,存在著一種對武人的強烈藐視。
「不過一武夫而已」,相應的是,民間更有了「好男不當兵」之語。
但請不要忘了,中國文字中的「武士」,「甲士」,「戰士」等等,早已表明,他們過去都屬于真正的「士」。
怕只怕孔夫子在地下是淚如雨下︰咱可沒教他們要自廢武功。
宋、明之亡,恐怕不能說與此毫無關系吧?
事實是,即使大明王朝遷都b ij ng,並在南京保留了另一個國都的備份,仍然重蹈了大宋的覆轍。
如果把所有的罪過全怪在宋代的頭上,這也並不全面,因為中國的歷史必須要聯系起來看。畢竟宋代立國有著五代十國背景,但歷史的教訓同樣也必須汲取。
東固然重視蒙古帝國,但他卻絕不存在畏懼。哪怕是提前百年到這個時代,沒有原始的火炮和手榴彈,並且直接面對成吉思汗在世時全盛的蒙古帝國,他也依然如此。
因為本就知道點歷史的他,即擁有後世的眼界,又還有這個時代的史料供他來琢磨,他就不難為帝國定下應對之策,包括以後的外來之敵。
只不過這小子實在是押不住,過于顯得「雄才大略」了,即給同時代身邊的人,也給後世留下了太多的迷。
--------------------------
關于明代的兵役制度,補充如下︰宋代的「賊配軍」,經元初給漢人分民籍和軍籍之後,到明代發展為「軍戶」。
也就是你一旦從軍,從此你的後人世代只能當兵,直到家人死絕了為止,因為這個軍戶是世襲的。明開國以後,他們在社會上地位的低下是顯然的,所以在下有書中之言。
經宋、元、再到明,也許還可以說,中國古代在「四民」之外,又多了一個「兵」。
請注意後世共和國剛立國時曾經有過的一個表述︰工、農、商、學、兵。
我們深邃的歷史必須要聯系起來看,否則沒有太大的意義。
--------------------------
感謝教徒書友。
再次重申︰本書不會太監。
說實話,在下已策劃過本書的續集,而且還要用新的寫作方式和引入新的內容。有點野心勃勃,見笑。一切還是等本書寫完吧。
有件個人的小事,也是小愛好要做完,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