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看著來人,心中有了苦笑。
在目前帝國的所有人當中,讓他最畏懼的,肯定是楊太後,因為他自己「做賊心虛」。而如果再排出朝廷中讓他最禮敬之人,謝枋得絕對是前三。[]
謝大俠的學問就不用提了,他更為人率真。率真之人是不能不讓人尊重的。
君臣見禮過後,東立刻讓吉安給謝大俠搬來了椅子。
順便說一下,過去的朝堂,包括君臣之禮,其實與後世清宮戲里所表現的並不相同。這里面有個很多人都知道的說法,「坐而論道」。也就是朝臣在殿堂上,是坐著和皇帝談事。
更早以前,像秦、漢等朝代,大臣、包括皇帝,都「席地而坐」。椅子是後來才引入的,它來自于「胡床」。
這個慣例的改變,就發生在宋代。宋人筆記曾有如下記載︰
自唐以來,大臣見君,列坐殿上。藝祖即位之一r ,宰執範質等猶坐,藝祖曰︰「我目昏,可自持文書來看。」質等起呈罷,y 復位,已密令去其坐矣。遂為故事。
趙家老大在這件事上顯然用了心機,他借口眼楮不好,讓當時的宰相範質等人把文書遞上來,卻又趁別人上書之時,將本來大臣應有的座位給拿掉了,從此,過去的「坐而論道」就變成了大臣站著說話。
再往後,兄弟們都知道。
趙老大如此行為的目的,顯然是為了抬高皇權。這個舉措有五代天下紛亂,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歷史背景。
在這點上,錢穆老先生在他的《歷代政治得失》中,分析的十分透徹。
東沒有改變該做法,是他認為,真正要改的不是這個事情。但他也通常在宮內「賜」大臣座,以示尊重。
老謝是不會與陛下這個當年的「小子」客氣滴,他一坐下就立刻開言︰「陛下,臣以為,朝廷新的兵役之制有些不妥。」
東的腦袋立時一蒙。
得,您老要是也反對,兄弟我還真頭痛了。您是咱咱親自為趙昺童鞋定的老師,讓您「致仕」,到時咱也沒法對太後和「昺弟」交代。
「哦,謝愛卿不妨直言。」
「陛下總不能讓朝廷的學子也服兵役吧?」老謝殷切地說道。
東先一楞,隨即就神情一松。
如果謝大俠的反對是為了教化天下,這就好辦了,而且他所指的「學子」,肯定是太學里的太學生,因為只有他們在年齡上才符合新的規定。
嗯,過去的夫子和後世的有些老師就是不一樣,瞧瞧人家老謝是多麼地愛護學生。
「謝愛卿,在朝廷新的兵役之制下,今後是可能會有學子為了服兵役,不得不放棄學業。但朕授權國學院規定,所有服兵役的學子,在冊學籍均予以保留。因此而中斷的學業,兵役結束之後,仍可回校繼續學習。」
這次輪到老謝楞了楞。
因為謝大俠對帝國新的兵役之制也不舒服,這同樣是整個社會的氛圍所造成的。而且以他的x ng格,他才不管你是誰,該反對的照樣不給你面子。
真正使他躊躇、覺得難以開口反對的,恰恰是上次陛下所說的話。
「假如天下之人全成為了讀書人,帝國過去的有些舉措,是否還能維持下去?」
是啊,天下人都是讀書人之後,你讓誰來服兵役?
他最清楚,陛下最野心勃勃的圖謀之一,就是要徹底教化整個天下。這從朝廷還處于戰時,可他仍然要在各地普及學校,並讓所有的孩子都入學就可以看出。
但仔細琢磨了朝廷新規制的謝枋得,同樣也覺察到了其中的不妥之處,所以他認為,即使不表達自己的反對,勸說陛下對此適當地加以修改還是應當的。
可他根本不知道,這對帝國陛下簡直是小菜一碟,因為後世對此早已有了相應的規定。
此時謝大俠真的有點糊涂了。
如果你說陛下偏向武夫,不重視文教,這肯定是不對的,他對教化天下的重視,實為歷代所罕見。可他卻又讓士大夫的子弟、包括在校的學子服兵役,去當賊配軍。這種以過去的習俗,顯然是沖突的做法,就讓他費解。
在微微晃了晃頭之後,他問道︰「陛下,臣愚鈍,難以體察聖意,不知陛下能否為臣解說如此定策的原因?」
東立刻正了正容。
但他還沒開口說話,就見老謝盯著他又言道︰「陛下是否打算將來要大舉興兵?」
听了他的問話,東的小眼珠當場一陣亂翻。
得,什麼「大舉興兵」,這就是問咱是不是要「窮兵黷武」。
唉,您老是真不知道,這時代要不好好「窮兵黷武」一下,不僅是吃虧的買賣,後世更會有人罵滴。
可兄弟我早已評估過,就以大宋目前的社會氛圍,要是真這麼干,不僅是您老謝了,會不會其他人一起給你來個「人神共憤」都難說,必須另做謀劃。
嗯,謝大俠心中的這個念頭必須消除,否則一旦成為借口,搞不好還會危及兄弟咱的「宋代義務兵役制」。
「謝愛卿,朕之所以設立戰時體制,重定朝廷相關的兵役制度,不是要窮兵黷武。」
停了停,又稍微想了一下,東決定把話說的更直白點,因為他是真的非常重視謝枋得和他的國學院。
從長遠的角度講,謝大俠承擔的職責才真正決定了帝國的未來,這也是他當初將老謝放到國學院的原因之一。
「朕今r 可以坦率地告訴您,您也是第一個听到此言。朕以後會在朝堂立規,朝廷戰時之制的實施,將來由朝堂公議,而非朕的獨斷。」
謝枋得怔了怔。
這個愛折騰的陛下,他腦袋中到底想的啥,你有時候還真的很難琢磨。
帝國陛下的眼中已經有了回憶。
「謝愛卿,您知道嗎,曾經有人當面對朕說過︰我大宋之亡,亡于文恬武嬉。」
老謝的眼中也有憤s 一閃,但東擺了擺手。
「這話的確不好听,但說這話的人並不知道,朕認為,孟子說的還有一句話,要比他更貼切。這句話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其實,真正的至理名言古人早已講過了。
「在朕眼里,我大宋于北、南兩朝的經歷,可以說就是孟子所言的真實寫照。在這點上,帝國皇家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尤其是徽宗皇帝。」
「朕還認為,南渡之後,帝國的皇家、包括整個帝國沒有痛定思痛,而是重蹈了北宋的覆轍,這就是我等當初被迫淪落到海上的原因。」
兄弟我顧不了了,反正不是說的咱。
謝枋得內心劇震。本朝真的還沒有哪個帝王是如此**果地反省。
「我大宋在事實上已經亡國亡了兩次,朕一直在想,難道我等還要來個第三次?這就是朕設立戰時體制的原因,因為天下沒有任何人能保證,我大宋將來就再無戰事。」
不講這時代,即使到二十一世紀,這個星球上的戰爭也少有斷過,其原因簡單的不能再簡單。哪怕挑事的人再說的冠冕堂皇,也全都是扯淡,其背後不過就是一個「利」字。
既然都是在「逐利」,憑什麼咱不能「逐」?為什麼要咱來「棄」?
東認認真真地看著謝枋得。
「謝愛卿,亞聖孟子的這句話,它表達的就是一種憂患意識。天下的其他人可以沒有這種意識,但朝廷,特別是帝國皇家和士大夫,卻不能沒有。」
兄弟我忙活了半天,到底干嗎?不就是為了一個憂患意識。
「而朝廷的戰時體制和兵役之制,也就是這種憂患意識的體現。」
後世那麼多國家為什麼保留義務兵役制?同樣如此。
謝枋得呆呆地看著陛下,仿佛不認識了一般。
「至于兵役之制,」東淡淡地說道。
「在大幅壓縮其期限的情況下,真正的學子不會從此成為武夫,也不會就此荒廢了學業。」
好麼,明明是讓別人去殺人放火,卻輕描淡寫地一句帶過。這小子太壞了啊。
「謝愛卿,朕一直覺得,天下的學子要想成為真正的士大夫,其實都應該以您和文相為楷模,因為您們在天下危難之時,均主動服了兵役。」
您不要怪咱七繞八繞、無恥地將謝大俠也給繞了進來,因為在咱眼里,老謝就是真正的士大夫。他講義氣不說,一大把年紀了,遇到朝廷的危難,拉桿子就上,雖然過程弄的有點像小說演義,但就這舉動,再不提真實歷史上他最後的表現,也比有些所謂的士大夫不知道強了多少倍。
咱不樹這樣的楷模,難道樹別人?那不成笑話了。
聞听陛下所言,謝枋得既有些尷尬,也有點楞神。可東並不知道,他又忽悠的過了點。
走出皇宮、回到自己家里的老謝,見到了另外一個人。這人就在他的書房里看書。
見他回來,在上下打量了之後,那人淡淡地問道︰「如何?」
謝枋得搖了搖頭,又點了點頭。
那人興趣上來了。「他如何說的?」
……
听完謝枋得的復述之後,那人的眼中出現了晦澀之意。在好一會後,他說道︰
「以你之見,如此思慮深遠之人,君實能否教出來?」
謝枋得皺了皺眉。
「君實他的確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但恐思慮上遠遠不及。」
他猛然睜大了眼楮。
「你是說還有另外一個人?」
那人卻斷然否決。
「在下可沒說。」
站在窗前,背對著疑惑不解的謝枋得,又沉默了一會後,他低沉的聲音再度響起。
「在下只知道,那幾個問題的確是他提出來的,而且他現在的所為,都圍繞著這些問題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