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艘龍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詩中所提便是揚州最為出名的古運河,提到這條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不得不提一人,那便是隋煬帝楊廣,如果不是他一直堅持,是否還會有今r 揚州的繁華?
大運河早于ch n秋時代已經開鑿,最終成型于隋,楊廣耗盡財力、人力開挖運河,雖被歷史誤以為可以順利欣賞江南美景游玩,這不過是後人的猜測罷了,古運河同樣承載大明王朝內陸航運,江南盛產的糧食大多通過運河船只運往內陸,朱允炆此次南行最為關鍵一處便是揚州。
當年的楊廣意氣風發,二十歲一舉滅陳統一全國,結束兩晉以後一百多年來紛亂不止的南北朝時代,開科舉,闢儒生,修典籍,巡張掖,定西疆,就是這樣的一位帝王確是最終因為揚州落得國破家亡的下場,他的驕橫跋扈,他的奢華y n腐,千古帝王又豈是楊廣一人。
離開蘇州接近揚州,想起當年的隋煬帝不由得感慨萬千。
朱允炆道︰「揚州城乃是江南重鎮,水陸相通,當年北宋被金所滅,一眾朝臣帶著皇帝逃往江南建立南宋,可惜雖有抗金名將,南宋之主加上朝中大臣確是只圖享樂不思恢復河山,只把揚州當汴州,最後只能被大元鐵騎所滅!」
楊和道︰「公子似乎有些感懷!」
朱允炆道︰「現在終于明白皇祖父那句得天下難,守天下更難的道理!」
齊泰道︰「公子宅心仁厚,大明國力強盛,更是得百姓擁護,自是大元所不能比擬!」
朱允炆道︰「以二位看,為何昔r 大元強盛如斯,最終瞬間分崩瓦解?」
楊和咳嗽一聲並不做聲,目光落在齊泰身上,兩人雖然同為朱允炆身邊近臣,不過畢竟親疏有別,楊和自認趕不上齊泰,即便是兩人官階同樣有所不同,齊泰畢竟官大一級,有時候不僅要懂得順應形勢,更要時刻記住自己的身份,只有明確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才不會說錯話做錯事,這不僅是為人之道更是為官之道,或許兩者之間本就相通,懂為官者大多懂得做人。
齊泰自然明白楊和之意,兩人當年乃是同窗好友,苦讀十余載,終于在大考之中月兌穎而出,齊泰中得榜眼,楊和屈居探花,齊泰才華自然要在楊和之上,只是為人太過忠直,有時候令人覺得難以下台。
齊泰道︰「元興起于浩瀚的蒙古草原,原本一直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大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時,蒙古族出現了一位杰出的領袖——鐵木真。它作為部落首領,于公元1206年被各部推為大汗,稱為成吉思汗。在鐵木真的領導下,蒙古族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中國北方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它于公元1227年消滅西夏、1234年消滅金朝,為統一全中國作好了準備。可惜不可一世的英雄成吉思汗還是死在征伐途中,窩闊台、蒙哥、忽必烈先後繼任大汗。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在大都(今b ij ng)建立起元王朝,從此,b ij ng才逐漸成為中國此後近七百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1276年,元朝發兵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統一了中國全境。忽必烈在統一之後,並沒有停止對外的軍事行動。此後,元朝曾兩征r 本、兩征安南(今越南北部)、兩征緬甸,先後使高麗、緬甸、台城、安南等地成為元的屬國。」
齊泰j ng讀史書對大元歷史興衰了如指掌,如今大元雖然已亡不過提起當年的歷史還是令人內心深處燃起激情,奔馳的駿馬揮舞的彎刀,永不疲憊的廝殺,烈酒、彎刀、女人、牛羊、土地,所有的一切可以掠奪的東西成為大元人熱衷的對象,同時埋下無數的怨恨,這種怨恨一直埋到骨子里,一旦爆發便不可收拾。
朱允炆連連點頭道︰「不想昔r 元朝既然如此強盛。」
楊和笑道︰「那又如何,還不是被吾皇打得落荒而逃,乖乖退回屬于他們的草原,若是論英雄,試問又有誰能與皇上相比。」
齊泰道︰「楊大人所言極是,我大明必然可以超越大元帝國,成為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
朱允炆嘆口氣道︰「從秦漢初始,隋、唐、宋、元,經歷數代,始終無法做到永久。」
楊和道︰「皇上乃英明之主,如今四海升平,只要皇太孫他r 可以勤勉朝政愛惜百姓,必然可以福延萬代。」
朱允炆道︰「還是說一說為何大元會覆滅如此之急!」
齊泰道︰「第一乃是賦稅。」
朱允炆道︰「賦稅乃治國之本,為何會導致朝廷傾覆?」
齊泰接著說道︰「賦稅本為國家向地方征收錢糧用以維系運轉的法則,只是其中尺度極難把握,賦稅太輕容易使地方富而國弱,很難掌控,太重必然導致民不聊生,元時則是如此,元朝皇帝為了籠絡蒙古王公,一登帝位,就把金銀和田土分賜給他們。元世祖時,zh ngf 賜給大臣田一次不過百頃,以後增至千頃、萬頃。以前賜田多在北方,後來更轉向江南大部分如蘇州等膏腴之區了。蒙古貴族把從農民那里收奪來的土地,再以苛刻的條件租給農民,用租佃的方法進行剝削。在江南地區,田主除向佃戶征租外,還隨意向佃戶征收絲料,勒派附加糧,甚至迫使佃戶代服差徭。有的地主還用飛灑、詭寄等辦法躲避差役,賦役不均的現象非常嚴重,其結果是「大家收谷歲至數百萬斛,而小民皆無藏。」
朱允炆听完連連點頭,「只是不知如何來衡量尺度是否合適?」
齊泰道︰「關鍵在于勢,天下豐合則可提,一旦欠違則應削減,其度在于民富而不奢,地滿而不荒,水清而不污。」
楊和拍手道︰「妙極,妙極。」
朱允炆點頭道︰「賦稅乃國之本,民之重,允炆自當謹記于心。」
楊和道︰「說到第二點應該就是天災兵患!」楊和說完用眼角看了看齊泰,齊泰默不作聲,畢竟風頭不能全被齊泰搶走,楊和同樣趁機顯示自己的才華。
朱允炆道︰「何為天災兵患?」
楊和道︰「元統元年(1333年)京畿大雨,饑民達四十余萬。二年江浙被災,饑民多至五十九萬,至元(後)三年(1337年),江浙又災,饑民四十余萬。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連決三次,饑民遍野。」
擊垮大元帝國的紅巾之亂正是因為當年的黃河絕提,這里不再細表,連年的大水雖然有天災之嫌,只是大元人畢竟是狩獵出身,並不懂得治水之法,同樣沒有見識過洪水的可怕,所以朝廷對于治水並不重視,導致河道淤積,堤壩失修。
朱允炆驚道︰「早聞水火無情,不想確是如此之巨,皇祖父命我親自巡視水情,允炆終于懂了皇上的用心。」
朱允炆說完對著京城的方向一躬到底,再看齊泰兩人早已跪在地上口中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不遠處戒備的柳聞風忍不住心中嘆道︰「這些無用的酸儒,天下敗都敗在這些人身上,能夠得天下的無不是得到百姓擁護能征善戰之人,當然身邊自然少不了能人相助!」
柳聞風心中所想不無道理,從始皇統一六國,歷代開國帝王無不是馬上皇帝,歷盡艱辛方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