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問,歷史是什麼?
有人回答,歷史是秦始皇橫掃八荒、**一統,奠定中國兩千年帝制。也有人說,歷史是漢武帝兵發馬邑,霍去病絕騎擒匈奴,封狼居胥萬古揚名。更有人說,歷史是淮右布衣朱元璋,驅逐蒙元,追亡逐北,重復漢人江山!
而一位垂垂的老學者卻在臨終前,喃喃說︰「歷史,其實是由無數個你我這樣的小人物組成的真實!沒有那麼多驚天動地、轟轟烈烈,有的,只是柴米油鹽,喜怒哀愁!從古至今,全世界出現了數十兆億的人口,真正名傳千古的又有幾個?所以,歷史,大多數還是由小人物去撰寫、去完成的!」
沈雲也忘記這段話是從哪里看到的,不過他覺得很有道理。最起碼,他現在就體會了一次小人物推動歷史前進的感覺。比如,遞折子!
在聖祖之前,大臣向皇帝上書言事通常采用「章」、「書」「諫」,「疏」又或者「言」等模式,沒有固定的稱謂。聖祖改制之後,提出了「奏折制度」,並規範了奏折的種類和書寫格式(注1),大體來說,大臣給皇帝的分為奏事折、奏安折、謝恩折、賀折四類。必須注意,給皇帝的才能稱之為「奏折」,而如果是給上級的則稱為「表」或者「議」。
由于內閣是存在于皇帝與大臣中間的一個緩沖機構,所以大臣遞向內閣的也可以稱之為「折」,但不能稱為「奏折」。又因為聖祖曾下過一個自相矛盾的旨意,凡內閣大臣皆不得過四品,但後來又讓正一品的太尉、丞相和司空擔任內閣大臣。這就讓下面給內閣的遞折子時產生一種混亂,混亂久了,也就用「折子」這種比較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來稱呼這個怪異的情況。
事實上。當時的漢人官員就發現了這種情況,正一品大臣擔任只能由從四品擔任的內閣大臣會導致權臣的出現,曾經也有人上書更改這一狀況,可被聖祖給拒絕了。所以現在的內閣大臣又有一種說法,叫做「四一大臣」,即是四品,又是一品,領著兩份俸祿。
當然,內閣大臣也作者兩份工作。他們平時都在樞密院、行政院和檢察院有各自的辦公地點,但他們待得時間最長的。依舊是皇宮文華殿的琉璃疏閣,又稱內閣公廨!
四月初六,俊輔王顯像往常一樣,卯時一刻從家中出來,坐轎子抵達皇城的行政院。在行政院議事大廳轉了一圈,吃了朝廷提供的早餐後。辰時一刻直接前往琉璃疏閣。批閱當天由內閣學士分揀好的折子。
內閣公廨里,除了琉璃疏閣外還有許多個隔間,分別是三院內閣學士辦公所在。這些內閣學士一般都是剛剛通過年考的各地優異學子,在內閣公廨待過放出去的學子,最少也是六品官起步。比年考考入其他衙門的學子要高出一個檔次。
一般的公務折子,都會遞交到各自的衙門內。而官員上折子言事的會遞交到皇城西南角的聚賢館,內閣學士們會在早上上衙的時候去那里取回各自負責的折子。至于直接遞交內閣審議的折子,也必須經過各部內閣學士看過之後,才會遞上去。當然。也不排除內閣大臣閑的蛋疼,親自去聚賢館拿折子批閱的特殊情況。總體來說,三院首腦都各管各自那一塊地盤,很少干預過界。
王顯正喝著上好的毛尖新茶,低頭批閱折子。這時一份放在第三位置的折子引起了他的注意,打開一看,頓時發現自己似乎干過界了。折子上抬頭是《惜才折》三個正楷大字,字體不錯,但內容卻跟他這個俊輔司空完全無關啊!里面大致說的是,鄢準從二十歲以白身起家,闖下偌大基業,如今將要家破人亡,實在可惜了這麼個商業奇才!
王顯抬頭看了看琉璃疏閣里,首輔宇文護已經到了,正在公廨里跟學士們交代事情,而新任次輔馮籍因為年紀太大,皇帝準許他晚一個時辰到衙,現在估計還在路上。這份明顯是行政院管轄的折子,怎麼遞到自己案上來了?再一看落款︰行政院戶部度支司編外郎中何寬。是個準從四品小官,沒扶正的那種。按照聖祖詔諭,凡是帝國文官體系內的人,都可以上書言事。這何寬雖沒扶正,但總歸屬于文官體系內的人,倒也沒逾矩。
只是,這是什麼情況?王顯腦門一溜問號。
他倒不是懷疑下屬遞錯折子了,能在內閣公廨里任職的學士,不敢說才高八斗,但識文斷字卻不會錯的,這麼明顯的行政院折子,是不可能遞錯的。既然不可能遞錯,那就是有人故意為之了?
王顯也是個從大風大浪里趟過來的老手,腦子一轉,這件事便在心里過了無數遍。
看來是有人希望老夫關注這份折子,可這折子並沒有說解決方案,只是為鄢準可惜罷了。我該如何做?王顯端起茶杯,聞著毛尖新茶的清香,卻沒有喝,仍由熱氣裊裊上升。
一般來說,一個內閣大臣猶豫不決的折子會給其他兩位大臣閱覽,若三人的意見不能統一,則會遞交聖裁。而對于能決定的折子,內閣大臣也有不同的方式處理,第一種就是藍批存檔下發,意思是照準,可依據折子上行事;第二種是藍批留中不發,意思是不同意,留下來繼續觀察;第三種是黃批即閱存檔。這三種批閱方式中,第一、第二種是即時處理,而第三種就有點模糊了。
黃批即閱存檔又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個檔次,上檔只有批黃的大臣和皇帝才能閱覽,如果有必要讓他人觀閱,也需要皇帝旨意才能看,一般適用于軍事機密。中檔則可以由三品以上大臣隨意觀閱。下檔則是內閣學士都可以看的折子。會黃批即閱存下檔的折子一般都是賀折和奏安折之類的普通折子,但上折子的人級別高,不好直接藍批留中不發,所以選了這麼個有面子又不會影響政務運轉的方式。
王顯琢磨了很久。一杯茶都快涼了,見宇文護拿著一疊折子進了琉璃疏閣,這才提起黃筆寫了個「閱」,然後在背後批「下」,隨手丟在一邊,一會兒自然有學士進來收走。
宇文護是皇帝親手提拔的首輔,按理來說他才更應該是皇帝的心月復,但誰都知道,在帝後兩黨相爭上面,王顯站在皇帝這邊的態度更加明顯。而宇文護則有點油滑,兩邊都不靠,所以皇帝在平時的話語中,對王顯更顯親熱。
宇文護對此是有點微詞的,不過不是對皇帝。而是對王顯的為人。在首輔大人看來,為官之道在乎平衡。君子貴自矜。矜則貴,貴則久。反正不管怎麼鬧,皇帝都是劉家的,做臣子的管好政務便可以了。像王顯這樣的,很容易被得勢一方給趕下台,那就一去嗚呼了。
宇文護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見王顯放下黃筆,這才笑道︰「王司空今日下衙之後,可有空閑?」
王顯喝了一口涼茶,跟著笑道︰「唔。老夫倒也無事。莫非,宇文丞相有所安排?」
「安排說不上,只是老夫最近新得了一卷鐘繇的字,想跟老弟分享一番!」宇文護笑眯眯地說。
王顯拿起另一本折子,邊看邊說︰「哦?鐘繇的字?是丞相自己購得還是……?」
宇文護咳嗽了一聲,淡淡道︰「是我犬子在青州無意中購得,便送與老夫了。」
王顯放下筆,奇道︰「哦?是令郎宇文成都否?」
「正是!」宇文護笑眯眯地看著王顯。
王顯明白了,看來宇文護邀請自己看字是添頭,真正想跟自己見面的,應該是他的兒子宇文成都。至于原因嘛,當然是鄢家!
鄢家倒台,至少青徐兩州的布匹行當就要讓出來給這宇文家的幼子給吃下去了。不過,宇文家族這吃相有點難看啊!
王顯模著胡須,有點搖擺不定。今日如果去宇文家的話,那副鐘繇的字肯定歸自己莫屬,但真要這麼快著手收了鄢家的產業?
王顯其實也是同意鄢家倒台的,王家比不得那些公侯之家,甚至連宇文家也比不了。不過王家在王顯當官之後,也有親戚做起了借貸生意,鄢家一倒,王家的借貸生意將要好做很多,最起碼在老家的生意就會少了一個競爭對手……思慮及此,王顯也淡淡地說︰「行啊,下衙之後,老夫便陪丞相去欣賞一番鐘繇的字!」
宇文護也微笑點頭,不再言語。
在這次倒鄢風潮中,像王顯這樣被家族親朋裹挾起來,向鄢家施壓的官員可是不少。內閣大臣們,其實也是看鄢家這些年生意實在太大了,阻礙了不少人的商路,風潮起來,便順手推舟,送鄢家一程罷了。
※※※※※※※※※※※※※※※※※※※
四月初七,王顯再次上職時,看見一份不知道屬不屬于自己的折子︰《言商論》。這份折子上通篇沒有提到鄢家一個字,但將鄢家倒台之後,對國家的影響,特別是對運輸行業及絲織行業的沖擊一一說明。同時點出,一旦鄢家倒台,帝國西北平叛的軍事行動至少要延遲半年以上,因為鄢家的倒台,新興勢力對運輸行業的整合至少也要半年。這還是樂觀估計,若是中間出現變故,怕是一年也難以順暢提供平叛大軍的後勤補給。
這折子既說了民政又說了軍事,更提了檢察院的職責,王顯也拿不定主意,這折子到底屬不屬于自己。再看落款︰行政院參議處編外郎中竇冼。又是個不入流的小人物。
王顯已經明顯感覺到不對勁了。像他這種政壇老鳥,一點小事都能引發一大堆的聯想,更遑論連續兩次遇到這種不明顯但卻很有針對性的折子了。
「難道,有人準備幫鄢家把局面反過來?」王顯忽然想到這點,不過轉而又失笑,誰又有這麼大的能力,救必死的鄢家呢?是不是自己想多了?
王顯繼續將這份折子黃批即閱下檔。不過心頭那份隱隱的不安還是讓他有點不放心,下衙之後,便讓下人去調查這個何寬和竇冼到底是什麼身份。
四月八日。沒等下人的調查結果報上來,何寬和竇冼的折子卻在不經意間流傳了出去。內閣公廨里議論紛紛起來。
對于這些學士來說,他們雖也有大家族的子弟,但更多的卻是平民家庭出來的,雖說不上赤貧,但也不是大富大貴。竇冼的《言商論》切中時弊,指出一旦鄢家倒台,許多地區的物價將上漲,特別是依賴運河運輸的帝都。雖不至于像帝國銀行崩盤那樣波及全國,但也是絕對是商業大震蕩。
等這些學士們趕緊將消息傳回家里。事情就算掩蓋不住了。一時間,這些帝都民間開始有點騷動起來。柴米油鹽才是民眾最關心的事,鄢家倒台將可能直接導致帝都物價上漲,這可不是什麼好事。于是民間開始議論起鄢家的事來……
※※※※※※※※※※※※※※※※※※※
在現代社會里,像鄢家這種國家扶持的超大型企業是不可能崩盤的。就算鄢家想崩,國家也絕對不會允許。可現在是封建時代。官本位社會。加上朝野內外的利益貪婪和帝後兩黨內部的爭斗妥協。最終將鄢家送上了絕路。
這也是王顯能夠明白看到的鄢家的結局。可他萬萬沒有想到,僅僅兩篇折子,就隱隱要卷起新的風潮。到底是誰?
當天晚上,下人送來對竇冼和何寬的調查,王顯慢慢翻閱,卻發現這倆人只是普通人。家里也是平民,並沒有顯赫的家世。父母都是老老實實的帝國子民。直到翻到最後一頁,顯示兩人入讀帝大,並與沈雲和方謄同個宿舍時。王顯才忽然反應過來。
「原來是那撒潑侯……」
沈雲要娶鄢家長女的事王顯也是知道的,畢竟當初大鬧訂婚禮的事影響可不小,這也是促成帝黨要堅決打垮鄢準的誘因之一。要知道,沈雲深得皇帝看中,又是沈慕之子,是根紅苗正的帝黨成員。
當然,作為王顯很難理解,為了一女人,沈雲居然要與整個朝野唱反調的舉動。理解歸理解,卻不妨礙王顯思考這件事到底該怎麼做。他首先想的是,皇帝到底是什麼態度?其次,這件事是沈雲一個人的意思還是跟淮南侯有關?拋開第一點不說,如果僅僅是渤海侯一個人的意思,那倒不是很為難,直接忽略他的感受便是。但第一點又是至關重要的。
想明白這些,在第二日上衙時,王顯便借口有難決正事要去詢問皇帝,走進了武英殿。
對于帝都開始流傳的鄢家倒台,帝都物價上漲,民間要過苦日子的消息,暗衛也已通報給皇帝。所以王顯到後,皇帝第一時間就是吩咐他,立即通過邸報闢謠,不許謠言擴散。但對于王顯隱晦提問關于鄢家之事時,皇帝卻模稜兩可起來,只是淡淡地將一份奏折交給他看。
王顯一看封面便知是直接遞交皇帝的奏事折,普普通通,但落款卻讓王顯大吃一驚︰大漢帝國英公周勃謹奏。
「這……」王顯遲疑地看著皇帝。
皇帝卻微微一笑︰「愛卿不必多慮,這份奏折朕已朱批存檔,你且拿去看看再說吧!」
皇帝對奏折的處理也無非內閣那幾種,唯一的區別就是用筆的顏色不同而已。朱批存檔就是說,這件事皇帝也拿不定主意,你們內閣看著辦吧!
王顯一頭霧水地回到琉璃疏閣,卻見宇文護已經等在內閣公廨門口,甫一見面便道︰「芯璞,今日可有空?」
王顯一听便知他想邀請自己晚上去他府上商量關于鄢家這件事,還叫上了他的字,這是想套近乎啊,想了想便拱手道︰「中川兄見諒,晚上老夫這里有些事要處理,改日吧!」
宇文護一听倒也沒說什麼,只是點點頭。與他並肩走進內閣公廨,在要踏上琉璃疏閣時,他忽然低聲說了一句︰「芯璞,老夫得知,是渤海侯要保鄢家!當此時刻,你可要打定主意啊!」
說完,也不理會王顯,徑自背著手走進了琉璃疏閣。
疏閣中,次輔馮籍正在皺眉批閱折子。說起來,馮籍原來只是行政院的刑部尚書,算是宇文護的下屬,不過馮籍一來年老,二來是自樂帝朝便在朝為官的老人,宇文護一向對他禮敬有加。馮籍入主內閣次輔位,宇文護也沒有多大的抵觸,畢竟已經六十五歲,最遲明年開春便要致仕的人,無甚緊要的。
所有人都在猜測皇帝到底想提拔誰進內閣,反而對這個老人有點忽略。他上不上衙也沒人說他。不過隨著西北新州叛亂,樞密院的折子一下子多了起來,馮籍也不得不經常來琉璃疏閣看折子,雖然大部分的事情樞密院下屬的參謀處已經做了處理,但有些事還是需要他這個太尉做決斷的。
「馮老,可是有難決之事?」宇文護進來見馮籍皺著眉頭,捂著胸口的樣子,關切地問了一句。
馮籍嘆了口氣,見王顯也走了進來,便招手道︰「兩位大人來的正好,幫老夫參詳一下此事吧!」
「何事讓馮老如此為難啊?參謀處的也不知為上級分憂!」剛才還一臉錯愕的王顯此刻卻是一臉坦然,一點也看不出方才宇文護那句話對他的影響。
馮籍將手上的幾份折子遞給宇文護和王顯,一邊道︰「還不是甘、肅兩州的郡尉發來的調兵折子,說是郡中軍伍都已抽調至墨山,兵員吃緊。老夫前日已經行文讓雍州和涼州抽調一軍起行。可今日,又收到那邊的行文,說是甘州已經兵出墨山,讓老夫再次調兵。唉,調兵就是錢啊,戶部那里……」說著,眼神瞟向了宇文護。
宇文護一听錢,頓時皺起眉頭,淡淡地說︰「陛下前日不是有旨,諭令前線不得兵出墨山麼?」
馮籍淡然道︰「參謀部已經推演過,月氏逆賊出兵西海,前線兵出墨山已經危險不大。再說,陛下諭令是四日下發,而行文上報備在六日當天,肅州第一、第二軍團與甘州第一軍團已經出發了,現在諭令估計還在路上吧……倒是這戶部的事……」
宇文護想了想,道︰「這樣吧,等會兒我便行文,讓戶部先撥付五百萬金幣作為調兵所用。其他的,我在想想辦法!」
「五百萬?」馮籍一听便有點不樂意了,「丞相,五百萬僅夠從涼州調兩個師前往墨山,是不是太少了點?」
宇文護也嘆聲道︰「馮老,鄢家錢還沒到位,我這也是發愁啊!」
馮籍便看向王顯,想讓他開口說幾句。
王顯看躲不過去,便也訕訕道︰「這個,馮老,我覺得墨山的兵力已足夠抵擋月氏逆賊了,這兵嘛,先不調也罷。」
馮籍哼了一聲,卻也沒生王顯的氣,這本來就不歸他管,他只是道︰「兩位大人,今日調兵入墨山可不是為了現在,而是為了將來啊!現在多出點,將來平定新州,便可少撥付一些軍費。這筆帳,兩位大人算不過來?」
宇文護也實在煩心,道︰「馮老,真不是我不肯批,而是戶部真沒錢了。戶部尚書晏湘的折子就在這里,現在戶部空的都能跑老鼠,現在也是在寅吃卯糧啊!要不,馮老你下個命令,讓近衛軍幫我去找鄢家要錢去?」
「這……」馮籍被宇文護一堵,頓時說不出話來。
王顯也嘆了口氣,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著,一聲不吭。
※※※※※※※※※※※※※※※※※※※
注1︰奏折制度實際是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實行的。作為中國封建制度最集中和最完善的朝代,清帝國的一些治國手段用在此時的漢帝國,也算加強封建帝制中央集權的良好方式之一。當然,這些都是漢聖祖這個穿越前輩做的,跟主人公無關。(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