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權 416 加快步伐

作者 ︰ 受傷的害蟲

帖木兒是沙場老將,是一位具有戰略眼光的統帥。本書最新免費章節請訪問。這一點從五軍都督府的奏折中可以看出來,那麼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

所以整個洪武二十八年歲末,都是圍繞著這個議題,朝堂上展開了討論。以五軍都督府提供的資料為依據,首先兵部奏請調集江南各都司部分軍力北上,以縮小和帖木兒號稱八十萬大軍的差距。

但是,朱元璋卻做出了一項出乎預料的決定,他命令遼東都司搜索防御,退居長城以南憑據險關駐守,並言明,在明年三月之前,沒有任何援兵北上,無論如何,都詔命燕王朱棣那邊的戰事拖延至六月之後,再此期間,可以暫避,放棄關外的部分土地。

這樣也就是說,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之外的地區,為了戰略的需要,在明年六月之前都要暫時放棄,那麼不是暗示朱棣開始退讓嗎?

這個決定遭到了內閣的反對,他們雖然不好戰,但是大明立國幾十年,辛辛苦苦經營的遼東大部分地區,轉手就要送給放棄嗎,何況命令一旦下達,由于時間緊迫,勢必要放棄很多糧草輜重。

那不是白白的便宜蒙元殘余嗎?要不是皇帝下的命令,換做任何人奏請如此做,內閣就非要定他個賣國之罪不行,但是陛下始終是陛下,永遠是讓人望而生畏的開國帝王。雖然此舉看上去有些像是敗筆,但是有著開創大明的功績,內閣放過這個死諫的機會,現在帖木兒的進攻,皇上依然讓朱棣退讓。這不是典型的資敵嗎?

內閣諸人雖然不通軍事,但是也知道,隨著嚴寒的冬季來臨,大部分由游牧人組成的蒙元殘余大軍也肯定會隨著寒冷而非戰斗性減員,如果白送糧草。那麼就讓蒙元殘余保持了來年繼續進攻的精力,那樣是不行的。

但是做皇帝的時間一久,養成了朱元璋的固執,加上他暗中的力量,也左右了朝中的局勢,試問。經過這許多年的經營,那個官員不是他親手提拔的,內閣無權干涉軍事,皇事院更是無權政事、軍事。

那麼剩下三院六部的官員,影響力可以忽略不計,朱元璋硬是把這個決定頒發了下去。大明上下一片驚訝。但是只是在官場朝堂而已。

而且另外一件事情也轉移了江南民眾的視線,去年安南胡漢蒼遣使來朝賀,朱元璋特命陳天平參與朝見,安南使臣見到陳天平後,皆錯愕,或者作出跪拜的舉動,朱元璋確定了陳天平的身份。交與內閣商議,于是決定幫他復國。

幫助陳天平復國之前,決定先禮後兵,命監察御史李琦、行人王樞齎詔問罪于胡漢蒼,命他自陳其事。時值洪武二十八年初,安南使臣隨李琦等人返回,表示願意返還以往侵佔各處,迎歸故主陳天平、以君事之,對于胡漢蒼甘心將王位讓人,明知道是假的。朱元璋還是作出十分感動的舉止,也對他做出了適當安排,特頒詔︰「朕當建爾上公,封以上郡,傳之子孫。永世無窮」,承諾胡氏父子「盡食所屬州縣」。

其實,對于胡漢蒼的恭順,內閣成員也有疑惑,認為「慮爾習于變詐,或未盡誠」,但又以為當時應以「布思信懷遠人為務」。正好,胡漢蒼又再上表章說︰「臣亦當率國人逆于境上」,這種虔誠的態度,最終打消了大家的疑慮。

北方戰事爆發之後,朱元璋決定送陳天平回國,要他復國,為了安全起見,特命使臣聶聰陪同,同時命兩廣都司總督韓觀派遣指揮使黃中、千戶呂毅率領官兵五千人護送。並賜陳天平綺羅紗衣各二襲、鈔一萬貫、告誡他回國後要寬仁待下,悉心防患,又封胡漢蒼為「順化郡公」,以示安撫。

陳天平進入安南境內,到達丘溫,胡漢蒼派陪臣黃晦卿等人前來迎接,還以牛酒犒勞護送的明軍,黃中等見胡漢蒼並未親至,心存疑惑,黃晦卿托辭胡漢蒼因病未能前來。

心存警覺的黃中派騎兵四出偵察,也未發現可疑之處,一路上都是迎接的安南百姓,這才放下心來。明軍過隘留、雞陵,進至芹站,周圍山道險峻加上大雨泥濘,隊伍已不成列。突然,雨霧之中,安南軍隊伏兵四起,鼓噪之聲、震動山谷,似有千軍萬馬,將明軍團團包圍,一名安南將領隔澗遙呼道︰「遠夷不敢抗大國,犯王師,緣天平實疏遠小人,非陳氏親屬,而敢肆其巧偽,以惑聖听,勞師旅,死有余責,今幸而殺之,以謝天子。吾王即當上表待罪,天兵遠臨,小國貧乏,不足以久淹從者。」

安南伏兵並不與明軍交戰,只是突入隊中,將陳天平虜走。黃中等人出于意外,又迫于形勢,無力抵抗,只好眼看著陳天平被殺,使臣聶聰也死于亂軍之中,黃中等人無可奈何之下,只得引兵回國。

也就是事件發生後十五天,南京才得到黃中等人的奏表,內閣成員以及滿朝文武都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安南以詭計誘殺陳天平,這一招雖然狠毒,但對雙方來說皆無好處,大明以天朝上國自居,何況此時國力正強,豈能受此羞辱,難道安南看到大明北方戰事爆發,而想趁火打劫嗎?還是和帖木兒有所勾結,這個誰也不敢肯定。

作為開國的馬上皇帝,朱元璋說率領朝堂之上和內閣之間也不會示弱。不過經過安南的鬧事,朱元璋終于可以不用調遣江南諸都司的士卒,因為經再三思慮,朝廷定下了出兵安南的決心。

詔命江陰侯吳高佩征夷將軍印,兩廣都司總督韓觀、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將軍印,從兩廣都司、雲南都司抽取兩個集團軍計十萬人,同時廣州水師盡起戰船,協助籌備征伐安南事宜,定于明年三月發兵。

具體作戰計劃是兵分兩路。兩廣都司的兵卒由吳高率領,出廣西憑祥;另一路明軍由雲南都司的兵組成,在沐晟率領下出雲南蒙自。水師作為策應和補給,那樣會減輕陸軍的負擔。

胡氏父子料不到明軍反應會如此激烈,大驚之下。傾全國之兵號稱二百余萬,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四個天險,伐木築寨,綿延九百余里,又沿江置木樁。征發國內所有船只,排列在樁內。所有江口,均置橫木,嚴防明軍攻擊。

胡氏父子有兩個倚仗,第一就是當年的忽必烈屢次征伐都沒有達到目的,他們有些自負。第二點,就是大明現在北方戰事吃緊。所以料定大明暫時不會管安南的內政,如果給他們一些時間,相信消除了陳氏在安南的影響,在稍微對大明顯得恭順一點,安南就會順理成章的變成他們胡氏父子的江山。

但是沒有想到大明反應如此劇烈,也沒有想到大明朝廷一點喘息的機會也不給他們,此時才對自己殺掉陳天平感到一陣後悔。接連遣使往南京請罪,並聲稱願意再次尋覓陳氏後人立為國王,從此效忠大明。

但是打仗不是過家家,既然任命了征夷大將軍,既然已經開始準備,朱元璋根本沒有收回念頭的打算,現在大明國力充沛,雖然連年對朝鮮、日本、朱棣,現在還要應付帖木兒的大軍,但基本都是在國外發生的。作為戰勝國,基本上就沒有承受過多大的損失,也沒有耽擱國內的發展,甚至戰爭反而帶動了國內的手工業慢慢的走向半工業化的發展。

從洪武年間就開始改良的稻種,使江南真正變成了魚米之鄉。光憑借江南的糧食,足可以應付大明全國的嘴巴,更何況,隨著戰事的進行,日本慢慢的可以自給自足,遼東的糧食儲備都有定數,使大明糧倉永遠都是充沛的。

火器的出現,使大明軍隊首次不用依賴人數的多寡,正在往精兵強將上面發展,錦衣衛外事局的火器制造更新速度也遠超之前,此次朱元璋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把握,不怕帖木兒的進攻,那就是首批地雷開始投入使用,這種暫時還是新鮮事物的火器,將會給騎兵帶來多大的麻煩,誰都可以想象的到。

還有霰彈槍、火炮、新式武剛車。那將都是騎兵的噩夢。只是朱元璋所命研制的蒸汽機還一點消息也沒有,如果朱元璋有生之年能夠實現蒸汽機的夢想,那麼騎兵徹底退出戰場的時候也就到了。

雖然還未明詔開放海上貿易,但是杭州府成了僅次于南京的大都市,不但如此,其繁華在歷經根據記載,已經遠超南宋和蒙元時期的規模。

人口達到一百五十萬之多,港灣中停滿了來自海外諸國之船舶,包括了印度、波斯、阿拉伯、暹羅、瓜哇、安南、當然還有日本。街頭上不但看得見紅發碧眼的人們四方穿梭,還听得到伊斯蘭教及基督教寺院的鐘聲回響。

從外國輸入的,大多是各類的辛香料、藥材、象牙、犀角、刀劍、以及珍珠珠等等商品。從中國輸出的則為綢緞、茶葉、銅錢、書籍等等。在實際已經逐漸開放的海外貿易之中所取得之利益,讓大明國庫大大地蒙受其惠。

僅次于杭州的兩大都市分別是蘇州和泉州。位于杭州東北、距離約二百六十里的蘇州,是國內商業及工業中心,同時也是第一流的絲綢生產地。泉州則為海外貿易及海運之中心點,除了有許多來自于海外的商船造訪之外,同時也是航向海外的出發港口。

除此之外,廣州及成都也都是擁有數十萬人口之大都市。在當時朱元璋所了解的世界,即便是歐洲都尚未出現過這種規模的城市存在。

國力的增強,造成了大明君臣的自信。不管是朝鮮、日本等海外事務,還是朱棣的叛國,仰或是帖木兒大軍的緊逼,幾乎都不用動大明全國之力,就算是北方一片戰事,也不過是五個都司在負責各自的防地而已。

所以南北兩邊戰事,根本不會引起多大的反應,再加上朝堂之上對于外國的寡知,造成了一種心理上的蔑視,朱元璋刻意引導著。說是戰爭乃是練兵的必經之道,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的共同緘默,使其他人也閉上了嘴巴。

正當大明日益富庶、歌頌和平之時,蒙元殘余的狼狽北逃卻呈現如今尷尬的局面。由于在軍事方面卻顯著地衰退,再加上內部的分裂。以致被帖木兒帝國這樣的新興勢力所壓倒。

「以北方蠻荒之地,幅員太廣,難以治理,正好可以有這些蒙元部落作為屏障,那樣大明才可以享盡安泰。滅之徒廢錢糧,治之耗費精力。不如以柔和待之,為我大明所用……。」

大明朝堂之上出現這樣的話語,其實這樣的論調其實不無道理,因此朝堂之中亦有贊同之人,這些事發生在洪武年間,以當時朱元璋所胸懷大志。以初建國時的兵鋒銳利,未必不能向漢武帝一樣將蒙古人趕到歐洲去。

也正是朱元璋知道有這種論調,對于北方才做出听之任之的態度,因為他知道,無論是自己多麼強勢,想打出關外,並長久的進行治理。所面臨的壓力就遠比滅日本國要大的多。

大漢民族受到儒家的教化,號稱「父母在、不遠游」。西域那麼大的地方,總需要派遣官吏,遷移居民吧,如果不能做到這些基本的事情,就算是發動千軍萬馬,攻城略地無數,但最後還要交給當地人治理,那就不算是征服,始終還會變成隱患。

等大軍時間一久受到腐化。或者當地人一旦強大,依舊會發生叛變獨立的事情。那樣一代人的辛苦,到底能保持多久的安穩呢?總不能隔一段時間就要征伐一次,或者干脆學通古斯人的「減丁滅口」。來保持相對的均衡吧。

不能這樣做,說的難听一點。是個貪得無厭的人,他的視野注定了要去追求毫無止境的領土擴張以及財富增加而欲罷不能。

說好听一點,則是個擁有雄心壯志的皇帝,對于財政和經濟寄予深切之關注。大明王朝已經擁有的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船隊、造船技術、以及海外貿易路線。接著,他還要征服西北的帖木兒汗國、奧斯曼帝國和拜佔庭等歐洲國家,支配著這片廣大土地上東西貫通之陸上貿易。這麼一來,不論是海上陸上,所有的交通、運輸、貿易路線就全都落入大明的掌握之中,而所有之財富自然是悉數流進大漢民族所在的大明了。

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至少按照現在大明的世俗看法要做下去不容易。他面對的將是整個民族的壓力,搞的好就算是成功了,他也是一個好戰的、用兵無度的君王。萬一失敗,將會淹沒在後人的吐沫之中。

所以從一開始他就很謹慎的對待開疆拓土之事,幾乎在登基之前,他就已經開始籌謀了。現在隨著安南的戰事爆發,讓他感覺到一個機會,從新布置國家局面的機會。

因為現在日本除了蝦夷之外,基本上都落入了大明的手中,後龜山天皇熙成被賜名為龜山熙成,雖然被封為日本國王,已經回國述職,但是日本三島其實還在大明軍隊的掌握之中,長久的這樣下去並不是辦法,必須要有一個妥善的管理思路。

精明的皇室成員馬上就明白了陛下的想法,紛紛謙和的表示尊重皇上的意見。朝會進行沒有進行多久,就做出了決定。

將九州島、四國島和本州島三個島嶼,分別按照周制分封給三個親王,二十子朱松、二十一子朱模、二十二子朱楹。

其中朱松領九州島,朱模領四國島,朱楹領本州島。

這次分封是實實在在的分封,朝廷對于每位親王提供護衛一千人,和護衛軍五千人。其中護衛一千人歸王府直屬,而護衛軍則是以師為單位歸朝廷直接管轄,在自己的屬國之內,除了進貢的物品之外,行政權力也可以自主,也就是可以自己任命地方官吏,在初就藩時,朝廷由皇室提供寶鈔二十萬貫,物資若干,不許從內地強行遷移居民。

也就是說,再給你自主的同時,你要肩負起責任來,用自己的力量來維持藩國之內的經濟發展以及治安穩定。朱元璋這樣做,雖然早有考慮,但也是無奈之舉,海外的島國雖然已經被征服,但是需要大量的人手前去治理,單單靠吏部和軍隊,早晚還是把握不住,而每個藩王府中都有食客,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只要將其分封出去,這些人的手下自然會為了自己的主子忙活,甚至不用作為皇帝的動員。

他此時才感覺到分封的好處,封出去,做個甩手掌櫃不更好,只要把握住法律的一致,軍隊的忠誠,那也沒有什麼,但就是世襲的問題上,還是讓人頭疼的不得了。日本分封出去之後,朱元璋不由感到北方的步伐必須加快,否則時間拖的越長,越容易產生變數。(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臣權最新章節 | 臣權全文閱讀 | 臣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