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權 328 繼續蜇伏

作者 ︰ 受傷的害蟲

大明定的各項制度,大都是借鑒了唐制,宋制,也借鑒了元朝的種種不利,其實都源于秦,秦遷九鼎,分郡縣,基本上就訂下了這樣的框架。歷經漢唐,不過是修修補補,儒家根據帝王喜好的增增減減。從來沒有大的變化。

朱元璋從來未曾滿意過,要不,也不會將《大明律》幾次修改近二十余年仍未定論,不管是基于唐制、宋制……。都有前車可鑒,作為開國君主,誰不想創下萬世基業,但所借鑒的全部都是亡國的制度,這一點讓皇帝心中最有芥蒂。

怎麼才能找到穩固萬世基業的柱石,這應該是徘徊在朱元璋腦海中幾十年的問題,為此,他大舉分封藩王,是沿用周制,因為不管怎麼說,周朝也延續了八百年,又吸取了唐代藩鎮的教訓,藩王只封給自己的兒子,這樣的話,可以使國祚更加穩固。

在朝廷的統治中,仍然找不到屬于自己的東西,萬世基業將依靠在那里?朱元璋不知道,但是突然听到這樣新奇的言論,雖然和儒家的治國之道有些悖逆,但是他不在乎,因為他是窮苦人家出身,儒家沒有給他帶來半分好處。

從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可以看出,他對于文人要是沒有統治上的需要,根本沒有半分的好感,因為大明是朱家的大明,而這些文人是來分屬于自己這杯羹的……。

而在朱元璋的心里,對于文人的需要,不過是需要他們這些士大夫的學識。需要他們治理一方的能力,僅僅是治理一方而已。要是文人能夠治理天下的話,那麼還要皇帝做什麼呢?

作為臣子。能力越大越會讓作為皇帝的他感到不安全,這算是一個平民皇帝出身,一個所謂暴發戶基本上都喜歡犯的錯誤,在朱元璋心里,他寧願留下一班子只會唯唯諾諾的應聲蟲,也不願意在天下太平之後,有著一幫子心月復之患,就算是潛在的心月復之患也不行。

所以,在建立大明十余年之後。強力廢除了丞相制度,待到穩定時,馬上又想著手開始整肅大明朝堂之上的那些不穩定的因素,但是到了這個時候他又開始犯難了,也不是忌諱什麼,是因為文官系統經過魏觀案、空印案和胡惟庸案、郭桓案的一連串風波之後,朝堂之上的官員十成已經換了六成,基本上都是新進的官員。

要不是洪武十八年的開科取士,恐怕大明現在連可用之人都沒有了。十余年的停止科舉,讓大明的確積累了不少人才,才使洪武年間沒有出現官員的斷層,而朱元璋將要進行的下一步計劃。將是更為龐大的更新換代之舉,而大明建立剛剛二十余年,說一句實話。百姓的溫飽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能經得住再次動蕩嗎?

朱元璋想要解決朝堂之上的難題。就要先把民間的疾苦,還有一個矛盾解決掉。這是他迫切需要的,而通過太子朱標的嘴,將龐煌的意思透露出去,無疑是給朱元璋指了一條充滿陽光的大道,而且這個建議並不是龐煌提出的,而是朱標說出來的。

意義就很不一樣了,朱元璋心知肚明的知道建議的始作俑者是誰,但是還是理性的選擇了是朱標的見識,這種選擇性的相信,也是龐煌在經常受到朱元璋召見之後,慢慢的琢磨出來的。

所以,在回答皇帝的各個疑問之後,他明智的選擇了繼續蟄伏,多余的事情從不多做,而且,經過皇帝的詢問減少之後,龐煌又上奏朝廷,請求前往浙江等地繼續視察學政和督導屯田事宜。

在返回浙江之前,專門從皇城大內借閱出來的《齊民要術》、《陳農書》、《王禎農書》等農書,說是要在浙江之地,繼續鑽研農事。

奏折上說道︰《齊民要術》成于北魏年間,而當時北魏正和南朝對峙,所以書中主要內容是講述黃河流域和北方的農業情況,而南方地農業則很少。而現在大明天下一統,要有一本貫通南北、包羅萬象的農書,才能盡顯天朝重農的決心。

同時,又拿出了北宋時期所著《陳農書》。這本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概括地討論以水稻為主的耕種方法,其中也談到了麻、粟、脂(芝)麻、蘿卜和小麥等輔助作物。中卷專談水牛,水牛是江南地區適用于水田耕作的唯一役畜。下卷專談蠶桑,從種桑起,到收繭止。正好補充了《齊民要術》的不足。

而蒙元時期所著的《王禎農書》。共分三部分︰《農桑通訣》、《百谷譜》、《農器圖譜》。第三部分佔全書的五分之四,是全書重點所在。正好可以彌補百姓看不懂的情況下,有民謠、口訣和圖譜示例,那樣憑借自己新式印刷機的快捷,甚至可以將一些口訣變成歌謠傳唱,將可以最快的被農民所接受。

只有這樣,朱元璋才不會再多懷疑自己的用心,不但完全允許了龐煌的奏折請求,而且吩咐龐煌寫個關于組織力量編撰全面總結大明目前最先進的農業耕作地百科全書的折子交與六部議審。其實心中已經下定決心要按照龐煌所說的那樣來編寫一部全面超過《齊民要術》的農書了。

洪武二十二年,駙馬都尉龐煌上書編撰《大明神農》的折子擺在了朝堂之上,在皇帝的引導下,沒有經過任何的阻力邊獲得了通過,不過主持人不是龐煌,仍舊交予太子朱標執行。

皇帝下詔,命各省布政舉薦農學專才,以備朝廷之用。于是天下熙熙攘攘忙成了一片,不過由近至遠,各種人才都陸續往鐘山腳下而來。朱元璋這次下決心要為太子朱標樹立威信,所以自然是下足了功夫。

從清華義學調撥了大約三百人左右的貧寒士子,作為書寫、繪畫和收集資料的備用人手。接受工部有經驗的官員建議。準備以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荒政等十個重點來編撰農書。

當然。《大明神農》不僅僅是皇家的形象工程。最重要的是要投入使用,要能廣泛傳播以提高大明百姓的農業技能。也只有那樣,才能使真正的技術在大明的最基層生根發芽。

在考慮一番後,在龐煌的建議下,太子朱標準備按照後世中百科全書那種編撰方法,在編撰的時候盡善盡美的同時,不但有詳細的解釋,並且還配有大量的圖譜。以便于不識字的農民辨認。同時要求詳細分類,幾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比如說農事中就包括《谷譜》、《麥譜》、《豆譜》、《麻譜》、《油譜》……等等幾十個譜別。

又諸如在農本中收集全大明上下各地的種植民謠、諺語。一些瑯瑯上口的農謠如︰「早出白雲天要風。晚上黑雲天要陰」、「早上浮雲走,下午曬死狗」。質樸有趣的農謠不僅可以讓百姓朗朗上口容易記憶,而且也能獲得了生活的經驗和知識。並推陳出新,總結新的耕作經驗,便于以後的傳播。

以此類推,這樣的要求讓工部的官員頭大如斗,而分門別類又不是區區農民或者官員單獨擅長的,必須要經常聚在一起商量,光是這一條。就讓那些平日高高在上的官員心有埋怨,怎麼能讓他們和一群泥腿子共商事情呢?前來私訪的朱元璋氣得回到宮中大罵朝中養了一群五谷不分的廢物,因為有的官員,甚至不如朱元璋懂的多。

這樣和以前著書不一樣的差異。曾經讓參與編撰的的工部官員非常的不適應。有官員隱諱的提出了不滿,龐煌心里明白,但是也不想解釋太多給他們听。因為他也不知道這樣能夠起到多大作用、到底有用沒有。

說白了,這樣的編撰方法完全就是為了方便推廣普及。種水稻的只需要《谷譜》,買別的不說花費巨大。就是應用的時候也用不到,買書的人只需要其所需的。而土地多一些的大戶,則又不在乎全部買下了需要多少錢。

至于朱元璋曾經想過全部由朝廷出資刊印,下發全大明的這個奇思妙想不但嚇壞了各部官員,而且龐煌也表示反對,說了一句︰「輕易而來的東西往往不會讓人珍惜!」。引起了朝堂之上很多人的深思。

想起了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年間,皇帝連續發布四編《大誥》,曾經有一段時期也是全國震驚,但是距離現在不到三年,便有銷聲匿跡的征兆。

就算是朝廷接連出招,為了擴大四編《大誥》的影響,更是把它們列為各級士子的必修課程,科舉考試從中出題。奉其旨意,行文國子監正官,嚴督諸生熟讀講解,以資錄用,有不遵者則以違制論處。

此外,收藏《大誥》與否,成了判罪或減罪的依據;熟背《大誥》,不僅可以獲得獎勵,而且還可以因此而被錄用為官、從此平步青雲。等等一系列措施,但是收效甚微,也不知道是不是和駙馬都尉說的那句話有關系呢。

不管怎麼樣,在朱元璋的支持下,一個《大明神農》編撰小組成立,負責的就是大明儲君太子朱標,僉事是駙馬都尉龐煌,而成員包括吏部、工部等各級官員,這樣是為了方便把各省布政舉薦上來的人才直接和官員成績考核掛鉤。以求達到最大的效果。

《大明神農》編撰處設在玄武湖中緊臨鐘山的麟洲之上,也顯示皇帝對此的重視,編撰期間,將會派廣洋衛在此擔任護衛。

而實驗田的所在,就設在鐘山東側的皇家莊園。鐘山也就是後來南京的紫金山,當然,還沒有後世的中山陵。不過卻是孝陵衛的駐地所在,因馬皇後謚「孝慈」,故名孝陵。孝陵衛就是守護皇陵的宿衛,而所謂的皇莊,也是為了供養孝陵衛的生活,好使他們專心守護皇陵,這也是孝陵衛與其他衛所不同的地方。

為了保護孝陵,周邊的還葬著常遇春、徐達、吳良、吳楨及李文忠等多位功臣,一來表示殊榮。再進一步的意思,恐怕也就是希望這些功臣能夠在朱元璋自己死後仍舊衛護在自己身側吧。看著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端的氣勢非凡。

看了半天,龐煌才想起正事,詢問皇莊的所在,他也想看看關于自己將要大展身手的地方所在,誰知孝陵衛卻是面有難色,原來,從玄武湖、鐘山以東一直到棲霞山,都是皇莊所圈地的所在,除了必要的風水。大都被開墾成田地,大約有十余萬畝左右。

功課沒有做足的龐煌自然是被嚇了一跳。看著四處山脈連綿不絕,卻沒有想到朱元璋的手筆那麼大,一下子撥給了自己十萬畝左右的土地讓自己試驗,雖然有些驚訝,但是心里知道,今天馳馬江南的願望恐怕又要落空了。

看看天色,只好回到麟洲,看著用最快速度建成的房舍和熙熙攘攘來往的各種人們。龐煌還是生出了一種自豪感。

皇家的優越,使來自另一個時空的打工仔揮手之間可以調動這麼多人手來做同一件事情,而且自己什麼都不用做,只是偶然間的露面就可以使別人感激萬分。這不由讓他有種飄飄然的感覺。

而這種飄飄然又從他的內心深處感到有些不安,受過後世現代教育的理科大學生,本來應該崇尚民主、自由和法制。可是。隨著他漸漸的融入生活,卻感到自己有些漸漸的喜歡上這種生活。這不是和自己所學的背道而馳嗎?

可是他能放手嗎?且不說能不能在極度**的老朱下面實行所謂的民主、法制現實不現實,經過這兩年的生活。他深深的知道,就算朱元璋抱有無所謂的態度,任由自己放手去做,恐怕不用朱棣搞什麼清君側,也不用四年的靖難之役。恐怕太子朱標不死的話,第一個將自己打落凡塵的就是朱標了,因為自己的思想,已經極大影響到了作為一個皇帝的統治。

中國,是不能沒有皇帝的,至少現在的大明,是真的不能沒有皇帝。甚至更進一步的說,現在的大明不能沒有一個鐵腕的皇帝。仁慈的君主,往往不是敗給敵人,而是敗給自己。

在麟洲稍作休息,趁著天色未晚,準備經由水路回京師歇息,太子朱標只是一個掛名的負責人而已,說句實話,只是一個負責摘取果實的人而存在,對于那些從全國各地趕到的百姓是一種殊榮,也是一種負擔。

反正基調已經定下來,而從北平清華義學和江南清華義學調撥來的三百貧寒士子就是自己的眼線,在《大明神農》編撰期間和在皇莊試驗期間,無論事情大小巨細都躲不過他們的眼楮,自己在這里只能讓事情越來越復雜。

自己的用意,也不過是借著編纂《大明神農》這本書,來顯得更加合法和不引人注意的調動各方面的人手。因為編纂《大明神農》這本書,需要大量的人手前往大明各地考證各種農作物的真偽,落實各種作物的實際情況和產品,甚至還要畫圖造冊,這些工作,要是放在另一個時空的幾百年後,那根本不算是什麼大的工作量。

但是現在的大明,在自己這個所謂的理科生專業的帶領下,至今還沒有發明儲備電力的東西,就只是初步了解了電的存在而已,沒有電,當然也不會有什麼傳真機,什麼攝影設備和遠程通訊設備。

在如今的大明,除了只允許官方使用的飛舟之外,所靠的,還是人力來做一切事務,大明的疆土何其開闊,要靠人力和馬力解決這些事情,需要投入多大的精力,這是不敢想象的,所以打著編制農書的幌子,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那也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而且,自己的低調已經形成,所有人也不會把自己編纂農書之舉,去想象成發展自己勢力的一個雛形,士大夫們雖然習慣了勾心斗角,但是五谷不分的他們,更是習慣了看不上所謂的農事,大都認為,泥腿子里面,能搞出什麼名堂呢,卻好像忘了,他們現在的皇上,也就是朱元璋是一個什麼出身呢?還不是一個泥腿子嗎?

正因為如此,龐煌才想到這個主意,但是唯一有些意外的就是,自己本來準備在浙江實施的這件事,卻意外的被朱元璋所重視,並且想將這功德無量的事情,交予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大明太子朱標所有。

朱元璋的想法無可厚非,目的是為太子增加更深的資本,好讓朱標以後即位之後能夠威震四方,百業臣服,因為這畢竟是一件好事,功德讓給自己的兒子,總比給自己的女婿好,女婿再好,也是外戚,而外戚聲望過大,是朱元璋絕對不想看到的。

以為自己干了一件無比英明的大事,朱元璋的心情還沒有好一點,便隨即又陷入到了另外一個對于他來說並不好的事情當中去了。(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臣權最新章節 | 臣權全文閱讀 | 臣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