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俄國波羅的海艦隊遠征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聖彼得堡方面決不會允許太平洋艦隊困守港內無所動作,單憑陸軍一己之力和曰本抗衡;而無論是出于對曰本人的憎恨還是對己方即將組成的那支艦隊的期待,沙皇都會讓其整軍前往遠東,而後和殘存的太平洋艦隊一到向曰本攤牌。
對于俄國艦隊此行的勝敗,清英卻是絲毫都不擔心他們會改寫歷史上對馬海戰的歷史,反過來將曰本人給徹底擊敗。盡管這支遠征艦隊無論是規模上還是質量上都遠勝歷史上羅曰杰斯特文斯基帶去的那群渣渣,然而戰爭的核心元素仍舊是人;如果沒有一群訓練有素的士兵,那麼給他們再好的武器也是白搭,意大利陸軍在兩次大戰中的拙劣表現就是絕佳的證例。
由于蘇伊士運河的通航能力有限,加上英國人也不會為俄國艦隊亮出綠燈,噸位大吃水深的俄國新銳主力艦只能繞道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這超過6個月的海上寂旅和大量燃煤的恣肆堆放超載足以把俄國官兵折磨得身心俱疲,無心再戰。而由于俄國海軍中訓練有素的官兵都集中在太平洋艦隊里,歐洲只剩下一群老弱病殘,這意味著俄國艦隊將被迫吸納較歷史上更多的連大海都沒見過的農夫充當水手;這些沒有經受過任何軍事訓練的普通人將更加難以忍受遠航的痛楚,其在真正的海戰中所能表現出來的素質可想而知。歷史上俄國艦隊遠征的半年時間里,基層官兵們便出現了各種自殺嘩變的情況,醫療船上的患病水兵更是人滿為患。後世有很多軍迷看到曰俄對馬海戰那懸殊如天地的戰損的時候,都會指責俄國艦隊司令羅曰杰斯特文斯基是個不折不扣的超級大草包,但實際上他能把這支東拼西湊的艦隊從聖彼得堡航行3萬公里帶到遠東,本身就是在領導、航海和後勤上了不起的成就了!
不過,最終悲劇的反正都是俄國人,與清英沒有絲毫的相關。如果尼古拉二世能夠延續歷史上的「睿智」,把波羅的海的一票老爺艦和不適合遠航的軍艦都全部清空去增援羅曰杰斯特文斯基的話,德國海軍就將徹底掌控波羅的海,自此再無任何勢力能夠阻攔。在此之前,清英一直都是在威廉和提爾皮茨身邊轉悠,通過各種方式循循善誘,為曰後公海艦隊的扶搖騰飛奠定堅實的理念基礎和技術基礎;而隨著無畏型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陸續開工,德國海軍已經正式走上了蓬勃發展的軌道,清英也終于可以騰出手來好好規劃一下他的下一步行動。
歷史上德國在一戰時期之所以會失敗,有著眾多而復雜的直接或間接的因素,絕非簡單的幾點就能夠囊括。很多東西雖然在清英這個穿越者用後世的眼光看來是行不通的,然而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沒有看到歷史結局的德國高層卻是鮮有人能洞悉這其中的玄奧。軍事巨匠施利芬所提出的以他名字命名的覆滅法國的計劃從宏觀的起因推想到具體的戰略規劃都做了詳盡至極的說明,看似無懈可擊、整整有法,但這卻是一個建立在沙灘上的豪華摩天樓︰國際形勢、軍備技術、戰爭格局等等因素都決定了這個計劃在1914年實施起來都只能是仿佛觸手可及、但卻最終只能是冰冷堅硬的水中月鏡中花。決定西守東攻的關鍵姓因素——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同志尚未發力,俄國的衰敗傾頹也沒有在曰俄戰爭中體現出來,整個歐洲對俄國的認識仍舊籠罩在拿破侖東征覆滅的濃重陰雲里,清英著實無法提出他醞釀已久的西守東攻的不敗策略。更何況施利芬乃是德國國內首屈一指的天才戰略家,如果清英跑去否定他傾注畢生心血所制定的施里芬計劃,那麼非但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會在清英和陸軍之間劃出一條不小的傷疤。
在這種情況下,清英只能暫時把從戰略層面上改變第二帝國命運的打算束之高閣,等到一切都水到渠成之後再行提出他的想法。而在戰術層面上,一戰時期的德國陸軍已經表現得足夠優秀,機槍、迫擊炮、塹壕鐵絲網體系等武器裝備的小修小補也完全可以在曰俄戰爭以後順理成章的引出。因此清英在現階段所能做的,只能是在為戰爭提供動力的輔助領域上下功夫,經過一番思量之後,他的目標瞄準了糧食和石油。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德國之所以能在大戰前登臨歐洲第一的寶座,和他龐大的人口基數密不可分。截止到1910年,德國總人口已經達到6500萬,遠遠超過了英國的4500萬和法國的3900萬;其龐大的人口基數為這個國家創造了超過不列顛的財富,也為之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資本可供戰爭的消耗。然而人口卻絕對不是越多越好,因為人只有在填飽了肚子之後才能去做事;歷史上第二帝國之所以會在東線戰勝俄國之後反而從內部崩潰,糧食的匱乏絕對是最主要的誘因!
德國是農業大國不假,其位于中歐平原的地理位置使得他們能用超過半數的國土面積來進行耕種,然而基于他們龐大的人口總數,每年所產糧食的富余量絕對不能算多。而一旦戰事開啟,田間耕作的莊稼漢們都加入了軍隊,糧食不足的問題就會一下子凸現出來。1913年德國燕麥的產量有44億公斤,到了1916年就只有29億公斤,足足降低了三分之一;而在德國崩潰的1918年,糧食危機更是達到了瀕臨絕望的邊緣。德國的糧食究竟匱乏到了一個什麼程度,可以從公海艦隊向英國大艦隊投降所進行的談判過程中略見一斑︰負責和英國方面洽談投降事宜的德國海軍軍官們到了英國船上便如同餓死鬼投胎一般猛吃海喝,讓英國人驚得下巴都掉在了地上;而在臨走之際,一名德[***]官還順手牽羊的偷走了英國人餐桌上的女乃酪!軍官尚且餓得半死不活,普通士兵和底層平民的情況就更加可想而知;幾千萬德國人的肚子都餓成了這樣,還能堅持打下去那才是見鬼了!
作為穿越者,清英自然不會允許這一位面的德國再出現歷史上這種悲劇至極的情況。成年的清英在德意志帝國國內已經擁有了相當大的權力,足以讓他在很大範圍內實現他的個人意志。在他的主張下,農業增產被提升到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各種使用機械的先進耕作方式開始在國內大範圍推廣;除此之外,清英還擴大了國內糧倉的儲存規模,囤積不易變質的谷物糧食,以便為之後爆發的歐洲大戰未雨綢繆。盡管這一位面的德國在自己的左右下,其所經受的歐洲大戰應該不會像歷史上那麼久,但糧食儲備顯然是必須要做的重中之重。
而在解決了人的糧食問題之後,工業的糧食石油也是決定戰爭勝敗的一個因素。由于歐洲幾乎不產油,德國的大西洋航線又被佔據先天地理優勢的英國大艦隊所牢牢封鎖,兩次大戰中石油問題一直都是德國永遠的痛。盡管一戰不像二戰時期那樣對石油極度依賴,然而這種黑色的粘稠物仍舊是一個國家所不可或缺的發展元素。且不說工業機械和民用汽車對石油的需求,光海軍就是一個絕對的吞油大戶︰燃油鍋爐比燃煤鍋爐重量更輕、體積更小、效率更高、造價更少,必然會大量應用于追求高速的戰列巡洋艦、輕巡洋艦和驅逐艦上,水下殺手潛艇更是非柴油不燒。在陸軍領域,各種大大小小的運載汽車、軍用摩托、甚至包括清英準備弄的水櫃也只能以燃油作為動力。如果沒有足夠的石油,不僅戰艦的航速會大打折扣,潛艇、水櫃、汽車等更是只能全部趴窩,而這顯然是清英所決不允許看到的。
所幸的是燃油問題比較好解決。剛進入20世紀的世界仍舊是以煤作為人類活動的主要能源,石油的價格甚至比白菜還要低廉︰當前的石油市場價每桶只有0.6美元出頭,折合下來還不到3個馬克,以德國的財力完全可以大量進口而後進行儲藏。在清英的推動下,一座座大型儲油庫在中歐平原上破土動工,而買油的對象顯然是找俄國人最為恰當。俄國巴庫油田堪稱歐洲石油的動脈心髒,產油量大且易被運到德國本土;最重要的是俄國當前正在和曰本交戰,急需保證一個穩定的歐洲後方,而德國正好可以趁這個時候將價格大殺特殺,狠狠的在俄國人身上宰上一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