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一一大早,楊思辰吃了飯就帶著那塊磚去了滄海堂。
到了滄海堂門口,楊思辰遇上了準備出門的夏忠。
夏忠看見楊思辰過來,便知道楊思辰是來找楊老太爺的,于是趕緊迎上去行了禮然後說道︰「少爺,老太爺在里面,我這就回去通報一聲。」
楊思辰點點頭說道︰「那就麻煩忠伯了。」
夏忠點點頭算是回應了,然後扭頭又進了滄海堂。
過了一小會兒,夏忠就出來了,朝楊思辰點點頭,說道︰「老太爺讓少爺進去。」
楊思辰朝夏忠說道︰「忠伯,您有事您就去忙吧,我這兒不用麻煩您了。」
夏忠朝楊思辰點點頭,然後就急匆匆地向外面走去。
楊思辰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夏忠的背影,然後徑自進了滄海堂。
待楊思辰進了正堂,看見楊老太爺正坐在椅子上笑眯眯地看著自己,于是趕緊上前給楊老太爺請安。
楊老太爺看了一眼楊思辰,笑著問道︰「小辰子,這大清早的你就跑到我這里來了,可是有什麼要緊的事?」
楊思辰訕笑著拿出那塊磚頭,不好意思地說道︰「祖父,昨天韓伯來找孫兒,給孫兒帶來了剛剛燒好的磚頭,孫兒今天一大早就拿來給祖父看看。」
楊老太爺揚揚眉,好奇地問道︰「這是什麼磚頭?怎麼這麼快就燒好了?還不到八天。拿來給老頭子看看。」
楊思辰把磚頭小心翼翼地遞給楊老太爺,規規矩矩地說道︰「祖父,這磚頭在制坯的時候就在粘土里加了石炭粉,y n干後碼在窯里用石炭稍微一加熱就可以自行燃燒,祖父您是知道的,這磚頭傳熱比生鐵慢上許多,一般磚窯燒磚只能由磚頭外面一層一層地往里面燒,完全燒透自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孫兒這磚由于事先在粘土里混有石炭粉,一旦點燃就是里外都能燒到,不像一般燒磚只能由磚頭外面一層一層地往里面燒,自是快了不少,大概兩天半就能燒完一窯磚。而且由于熱源就是磚頭本身,熱氣不會散失太多,還能比一般磚窯節省五成左右的石炭用量。」
楊老太爺接過磚頭掰了掰,然後又用自己的煙斗敲了敲。然後把磚頭放在地上,笑著對楊思辰說道︰「這紅磚雖然不如青磚結實,但真要抹上石灰壘成房子,也沒有太大的問題。高門大戶可能看不上眼,只有那些小門小戶圖便宜才會看上,不過這天底下到底還是窮人多一些……」
楊思辰說道︰「祖父說的是,一塊青磚的價錢能買四塊這種磚了。如果過上半個月,工人們模出門道來了的話,這價錢還會更低。至于不汝青磚結實,這也是沒法子的事情,事先混入的石炭粉燒完了,自是會留下一些空隙的,不過石炭粉所佔分量只有二十分之一多一點,只要混合均勻不讓石炭粉在磚內結成粉團,倒也不會造成多大影響。」
楊老太爺接著說道︰「這磚用來鋪地倒還說得過去,無論人走馬踏,用個五年沒問題,比青磚差不了多少,而且還便宜不少。相信李知府會感興趣的。」
楊思辰听後知道楊老太爺心里已經有了主意,所以沒有再繼續提下去,而是好奇地問道︰「祖父,剛才孫兒進來時見忠伯好像走得很急,可是府里出了什麼事?」
楊老太爺擺擺手說道︰「沒啥要緊的事,他出去是因為鹽引的事情。楊家每年可以用糧食換到不少鹽引,以前加價一成轉手賣給其他鹽商,一年只能賺兩千五百兩銀子。如今他是去和人談這事情去了,估計一天兩天也不會有結果的,哪筆生意不是漫天要價坐地還錢的。你若是感興趣的話下午就可以找他問一問。若是有主意直接給他說就是了,咱楊家雖然不缺錢,可也沒有嫌錢多的理兒!」
楊思辰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說道︰「祖父前些r 子還笑話孫兒掉錢眼里了呢!可今天祖父您可讓孫兒開了眼……」
楊老太爺笑罵道︰「你這小兔崽子!幾天不教訓你,你又皮癢了是吧?」
楊思辰趕緊抱拳作揖,裝出一副慌誠惶恐的樣子說道︰「祖父饒命啊!孫兒再也不敢了!」
楊老太爺見狀哈哈大笑起來。
過了一會兒,楊思辰接著說道︰「祖父,孫兒明天就去船廠籌劃那艘船的事情,您看這樣可成?」
楊老太爺點點頭說道︰「你要去就去吧,早點把船造出來也是好事。如果打算在那邊過夜,就把你那兩個房中人一塊帶上。夏忠這幾天忙,就不陪你了。」
楊思辰點點頭算是應了下來,然後又陪著楊老太爺練了一會功夫,方才告辭。
…………
楊思辰當天下午就讓紫絹找到夏忠,,把他叫到碧波院問了鹽引的事情。
夏忠也沒有藏著掖著,坦白地告訴楊思辰,這個時代實施的是「綱鹽制」,持有鹽引的商人按地區分為十個綱,每綱鹽引為二十萬引,每引折鹽三百斤,或銀六錢四厘,稱為「窩本」,另稅銀三兩,公使銀三兩。以「聖德超千古,皇風廓九圍」命名,未入綱者,無權經營鹽業。這個時代的鹽業內資本非常集中非常龐大的,單單大明朝每年的三抽一鹽稅就有三百多萬兩,這還不算那些不課稅的「私鹽」的交易額。
要知道,張居正改革前大明朝每年全國的稅收總額平均只有四百多萬兩。鹽引「一本萬利」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
大明朝還鼓勵商人輸運糧食到邊塞換取鹽引,給予販鹽專利的制度。又稱開中。開中之制系沿襲宋、元制度,但明代多于邊地開中,以吸引商人運糧到邊防,充實邊境軍糧儲備。
早在洪武四年制定中鹽例,根據里程遠近,一至五石糧食可向zh ngf 換取一小引鹽引。此例以後隨形勢變化、米價高低而不斷有所變動。開中法大致分為報中、守支、市易三步。報中是鹽商按照明zh ngf 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糧食運到指定的邊防地區糧倉,向zh ngf 換取鹽引;守支是鹽商換取鹽引後,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守候支鹽;市易是鹽商把得到的鹽運到指定的地區銷售。鹽商們因為長途運輸糧食的耗費巨大,曾在各邊雇佣勞動力開墾田地,生產糧食,就地入倉換取鹽引,便于更多地獲利。因這種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經營的,故又稱商屯。
大明朝初年商屯東到遼東,北到宣大,西到甘肅,南到交址,各處都有,其興盛對邊防軍糧儲備以及開發邊疆地區有一定作用。根據大明朝廷的需要,除用糧米換取鹽引之外,有時也可用布絹、銀錢、馬匹等換取,但以糧換取是主要形式。憲宗皇帝在位年間停止各邊開中法,令鹽商于戶部、運司納糧換取鹽引。當時,隨著統治階級的r 益**,皇室、宦官、貴族、官僚們見持有鹽引有利可圖,紛紛奏討鹽引,轉賣于鹽商,從中牟利。這一現象被稱為「佔窩」。這種現象愈演愈烈,破壞了開中制度,也嚴重影響了朝廷的財政收入,改革鹽法以彌補大明朝的財政收入已勢在必行。孝宗皇帝在位時,葉淇為戶部尚書,改舊制為商人以銀代米,交納于運司,解至太倉,再分給各邊,每引鹽輸銀三四錢不等,致太倉銀多至百余萬,國家的財政收入驟增。因此邊地鹽商大都舉家內遷,商屯迅速破壞,邊軍糧食儲備也因此大減。世宗皇帝在位時,楊一清又請召集商人開中,實行商屯。後經多人奏請,穆宗于隆慶二年,任命龐尚鵬為右僉都御史,管理鹽政、屯田,督辦九邊屯務,他與陝西三邊總督王崇古詳細規劃在邊地推行屯田開中,但因為此制度敗壞r 久,已經難收得實效。
楊家每年可以拿到一千五百引的鹽引,以前折價兩成轉手賣給其他鹽商,一年只能賺五千五百兩銀子,這些銀子還不夠維持楊府r 常開銷的。
楊思辰听完夏忠的話,問道︰「忠伯,這鹽很貴嗎?」
夏忠搖搖頭說道︰「貴倒不貴,粗鹽五十文一斤,j ng制的雪鹽也就一百五十文一斤,但大明朝一萬萬人,每人每年都得吃上三五斤吧。總的量還是很多的。」
楊思辰心道︰一億人,每人每年三斤,一年下來是三億斤,一百五十億文錢,兩千萬兩白銀!怪不得鹽商們那麼富呢!一年課稅的鹽是一千萬兩,剩下的就是私鹽了,這玩意風險太大,可收益也不小,不過楊思辰覺得私鹽太危險,還是做合法的官鹽合適。于是說道︰「忠伯,您能不能把買鹽引的事情拖上五六天?等我忙完磚窯石灰的事情再來仔細想想。畢竟,這曬鹽不是什麼難事。」
夏忠知道楊思辰有了主意,于是說道︰「少爺放心,這事情我會處理好的。」
楊思辰說道︰「如果我二月十九之前沒提這事情,那您就照往年的舊例把鹽引賣了吧。畢竟這事情我看來不太好整,咱松江府的地界是不小,但是曬鹽所需的場地卻不好找。」
夏忠笑著說道︰「少爺這曬鹽的地方可不止松江府一處,周邊各府都可以的,實在不行就把場子設在周邊的小島上,周邊地界上無人居住的小島可不少。大的可以有四五百畝,平地上全是鹽白地,種不出莊稼,不愁找不到地方曬鹽。」
楊思辰笑著說道︰「那就有勞忠伯幫忙留意一下了,最好能找個大點的小島。」
夏忠點點頭告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