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波蘭國王強而有力的全方位支持,成功營造有利的社會輿論氣氛,武裝部隊的保駕護航之外,順利進行土地贖買政策的另一個大前提,就是國家必須擁有充裕的財政支付能力。
由于得到了克拉科夫王宮價值12億法郎的巨額寶藏;再加之歐洲猶太財團與商人于1811年開始,在10年之內,分攤購買的總面值額高達50億法郎的波蘭建設債卷,這使得德賽與斯彼蘭斯基最為頭疼的資金難題能夠順利解決。
另外,「農委會」的改革措施還有涉及其他一些重要方面。
為有效管理翻身之後的農民,令其不能投靠或依附于原有主人,法令規定增設了鄉公所與鄉法庭。最初,這兩個鄉鎮機構不是由各村代表選舉產生,而是被政-府或軍隊強行指派的,那是德賽刻意強調的結果。直到5年之後,才最終放開鄉鎮的自由選舉權。
鄉公所負責攤牌和征收捐稅及徭役,監督農民按時完成稅賦及徭役;代替上級傳達和貫徹法令,維持社會秩序。為保證公平,鄉公所施行三人負責制,本地擁有土地與財產的鄉紳地主和貴族獲得一個席位;由華沙大主教集中培訓之後,重新委派的外地神職人員享有第二個席位;最後一個席位屬于擔當治安官的軍事警察或退役軍士……
在鄉公所的三人團中,所有決議都施行一票否決制,防止鄉紳貴族相互間串聯,警惕心懷不軌的農民從中勒索,阻礙君主內閣對鄉鎮各項政策的施行。應該說,鄉公所的成立與運作,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將行政治理權成功延伸到波蘭社會的最基層。
8月之後,斯彼蘭斯基和他領導的「農委會」推行的農奴制改革,開始真正觸動波蘭廣大地主貴族的核心利益,繼而遭到了最激烈反對。尤其是農奴主集中的大波蘭、盧布斯卡、庫亞維與羅茲等地區,鄉間貴族與農奴主,以及目不識丁的農奴們反對這一社會體制改革。
對此,斯彼蘭斯基請求雅克上校的情報部門予以通力配合,鑒別那些冥頑不靈的土地所有者,以及社會激進分子。不久,包括憲兵在內的武裝部隊開始頻繁調動,他們手執情報人員給予的黑名單,趕赴各個暴動的鄉村城鎮,以叛國罪名,堅決而果斷鎮壓每一個反叛者。
到9月下旬時,波及兩百多個城鎮以及鄉村的「武裝叛亂」已被國王的軍隊迅速及愛意平息,差不多數百名不于合作的鄉間貴族、農奴主,以及數千名實施暴力革-命的農奴和鼓動他們的激進分子,相繼倒在血泊中。
對于任何動搖國家根本的反叛者,無論他是激進派,還屬于保守派,德賽的做法簡單而殘酷,一律實施殘酷而徹底的鎮壓。比起在法國實施恐怖統治的雅各賓派,德賽的優勢在于他擁有軍隊的絕對效忠,較為寬松的國際政治環境,以及一大筆能夠收買人心的巨額資金。
盡管面臨著重重阻力,國內各種抗議乃至武裝暴亂頻發,但1812年的波蘭的政局,在總體上仍保持穩定,終于度過了這段混亂不堪的時期,從而走向一個榮耀的新時代。
1812年10月下旬,等到農奴改革已經初見成效之際,斯彼蘭斯基接到遠在俄國戰場的德賽陛下的另外一項重要任命。不久,他被調離開「農委會」,擔當內閣國務大臣,繼而輔助首相科希丘什科,將波蘭的改革重點集中在行政、軍事、社會、經濟、司法等方面。
1811年,德賽頒布了一道詔書,宣布在地方級別上成立過度「縉紳會議」,加強對地方的行政管轄權。縉紳會議不僅僅是一個吸收了地方各社會階層參與的議政機關,還被賦予一些行政管理功能︰地方的通訊,交通,醫療,衛生,教育和慈善機構均由縉紳會議負責。
數年後,臨時的「縉紳會議」逐漸被取締,改為設立省、縣兩級的自由選舉制度。允許公民代表參加當地議會與市政官員的選舉。按新的規定,省、縣兩級議會與地方官員每四年選舉一次。對此,上級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在內,對于選舉結果不能予以干涉,但巡回上訴法庭有權實施監督,並判定選舉是否有效。
至于選舉人與被選舉人的條件設置,不是依照之前的傳統慣例,以他們擁有的財產作為資格,而是效仿後世的美國,以個人或家庭的納稅數額作為選舉基準,從而保證城市的有產者——那些富有的企業主和新興的工人階層能有機會獲得議會席位,繼而將這些得益階層捆綁于德賽的馬車上。這一政策實施,確保了波蘭在未來10到15年內培養了一大批積極參政,又效忠于國王的中產階層,他們將是穩定國家政治秩序,營造經濟繁榮的中堅力量。
軍事方面︰德賽于1813年年初,下詔實行全民義務兵役,規定凡年滿18歲的男性居民,不分社會地位,不論等級,一律有服兵役的義務。其間,陸軍現役為5年,預備役9年;海軍現役7年,預備役3年。每年以抽簽方式征兵一到兩次,落選者編入預備役民團。此外,軍事改制還廢黜了貴族可以直接擔當軍官的特權,並禁止軍中的體罰等。
在軍事組織上,將全國劃分為5個軍區,後來陸續擴展到12個軍區,統一管理本軍區的一切軍事問題。其後,為適應對外戰爭的長期需要,德賽又下令成立以自己為核心的最高統帥部,收回了各個地方軍區的部分權力,並規定︰所有主力軍團、海軍艦隊、預備役部隊以及軍餉、軍餉、軍械和軍需等等,歸于最高統帥部直接分配、授予或調動。
在武器裝備上,得益于西里西亞鋼鐵工業的迅速發展,赫魯納軍械所的特殊貢獻,為軍火工業創造了良好條件。從1813年下半年之後,波蘭軍隊的武器差不多實現了國產化,從而擺月兌了對加泰羅尼亞軍火武器的嚴重依賴。至于軍隊的日常訓練,官兵的忠誠教育,以及成立軍校培養軍官等方面,德賽將他在加泰羅尼亞的各種有益措施引入到波蘭。
在社會領域,德賽授權內閣政-府,加強對報刊與新聞檢查制度,以配合戰時的政治需要;財政稅收方面,廢除了人頭稅與其他不合理稅種;建立新興的國家股份發展銀行;取締波蘭境內的各個稅務關卡,借此保障工商業的自由流通等等。
期間,德賽針對教育和醫療衛生的各項投入,使得成效最為明顯。
自1812年起,波蘭的大學獲得自治招生,學術空氣逐漸轉向自由化;三年之後,中等教育機構開始面向全社會接收學生,改變了此前只接收貴族子弟入學的做法;也是在這一時期,華沙與克拉科夫兩地,開辦了歐洲的第一批女子中學,女生也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和醫學專業教育的權利,這使得波蘭婦女社會地位要高于同期的歐洲婦女。
當年8月,由瑞典伯爵主導的司法體制改革在對第三次波俄戰爭爆發之前,正式實施。
規定司法對行政的**性,盡管檢察官是由選舉產生,但省、縣兩級的法庭法官,則是第一巡回上訴法庭來負責指定,並施行公開審判制,且有群眾參與。另外,司法改革還徹底廢除了體罰與肉刑等極為野蠻的中世紀懲處方式。
不久,全波蘭開始推行陪審團制度,所有案件審理改為開庭制度,而且被告獲得了自由雇佣律師,或接受公派辯護律師的權利。在德賽下達的詔書中,還刻意規定了法官和法官的權利神聖不可侵犯,無條件取消了貴族階層在法律訴訟過程中的一切特權。
在經濟方面,支撐戰爭進程的鋼鐵煤炭,化學醫療、軍火生產等工業得到迅猛發展;而交通規劃上,鐵路運輸獲得優先支持的地位,使得波蘭的戰時經濟,充分活躍起來。
……
當德賽成功策劃與實施了華沙政變,繼而掌握波蘭的軍政財大權,並由此國家全方位的政治體制改革之際,這位波蘭國王還下令封鎖了拿破侖大軍與華沙之間的信息通道,甚至命令軍情局特工裝扮或是收買俄國的哥薩克騎兵沿途絞殺法軍信使,並偽造出各種假消息,好讓一直在前線作戰的法國皇帝誤以為大後方的波蘭,依然在他的強又有力控制之下。
直到1812年10月中旬,已經決心從孤城莫斯科撤軍回國的拿破侖,這才從繳獲俄國人的情報中,獲知後方波蘭發生的種種事實,但為時已晚。此時,皇帝麾下的軍隊已不足10萬人,不僅要面臨庫圖佐夫率領的二十萬俄國-軍隊的圍追堵截,還有漫長的死亡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