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半月多時間,水稻種植較晚的吳地和湖州開始迎來了收獲的季節。江東的收獲的季節將繼續下去。
當然,由于水稻種植晚,因此沒有時間再種植第二季水稻,長江一線已經雙季稻的最北線了。接下來,吳地和湖州的田地只能在哪里空著,最多在水田里拋入一些青肥料進行腐爛。當然,按著後世的模式來說,種上油菜是個不錯的選擇,至少能不浪費土地,能給牲口提供糧食,給人提供食用油,而且菜籽油淬火和潤滑都不錯。可問題是,姬雲沒有贊夠種子。這個時代中國不像後世引進出油多的橄欖形油菜,至少本地普通的有白菜,而在這個時代,人們主要還是用來作菜吃。即使花費了很大價錢,江東收集的種子,也只能在金陵附近種植幾片坡地。當然,如果繼續作種,明年的面積能擴大上幾十倍。
古代農業很落後,像江東一直以來就是一年一季水稻,楚地也基本如此,不是人們不勤勞,而是因為缺乏肥料,需要休耕來保養土壤,同時,對于許多輪作的植物,人們的使用不多。
一路騎馬從金陵到鎮江,沿途看著本地那些空出來休耕的水田,姬雲多少都感覺有些可惜。沿途的村民們延續著過去的習慣,拿著背簍在各處尋找動物的糞便,在村落周圍采摘那些植物的青芽他們將這些東西泡進茅坑里,水田里,糞便和植物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酵分解,成為肥料。好在江東政府為這里的百姓送來一些牲口,今年能夠收集到的糞便要比以往多了許多。
一路還能看見沿途的一些百姓抗著糧食在路邊說笑,他們是去上繳農業稅,按著江東暫時推行的規定,三十稅一,這比起以往要輕松了許多,因而上繳農稅人們變得更加主動了。江東政府為村莊里送來幾頭耕牛,這就已經超過一年所交稅的價值。
一路向東,不過一日的時間就到了丹徒。如今的丹徒因為有鎮江船廠和鎮江營,加之兩者在很大範圍上都重合,因此丹徒和鎮江,實際上已經在意義上開始重合了,外來的人們大多叫這里為鎮江,而只有少數吳人還使用原理的稱呼。
鎮江營規模稍遜于金陵,但這里的農耕面積也不小,而且水田耕種更加廣闊,吳人和楚人相處十分融洽,在前往鎮江船廠的路上,能看見許多勞作的吳人身上穿著江東模式的t恤和短褲,這種節省布料方便勞動的服裝已經開始被大多數江東人所接受了。
至于鎮江營,現在已經忙完了江東的水稻收割和種植,所有的人又在此回歸了一些其他的工作。山里的礦場開始開工了,林場里尋找木材的工作繼續,而鎮江附近,修建房屋的事情,有開始繼續作了。在不便于灌溉的坡地里,許多蔬菜也到收獲處理的時候,江東旱地種植的大多是蘿卜,白菜,闋菜,芋頭,空心菜,大蔥,大豆,韭菜和萱草花,江東水熱條件很好,適合種植的蔬菜很多。蔬菜平日里便吃邊種,在這個時節,就要開始考慮冬季留存的問題了,蘿卜白菜大豆都可以存儲,甚至直接在冬季再采收,但其余的蔬菜,也都只能做成菜干存放,當然即使如此,江東也是值得驕傲的,因為江東已經實現了大多數人天天三頓白米飯而且有下飯菜,甚至每日吃到一些魚肉。
想到這些,姬雲也不由得一股自豪感升騰而起。其實在這個時代解決溫保問題沒那麼困難,地廣人稀,想要讓大家吃飽飯,只需在規模上下下功夫就可以了,地廣人稀就意味著每個人所能佔有的資源足夠多,將資源利用起來,富有就是簡單的事情。就按著現在的水準而言,繼續發展幾年,江東就能實現家家有牲畜,日日有魚吃。對于江東人而言,老婆孩子熱炕頭已經完全不是夢想了。
江東的領土大概是在蘇南和江西大部分的地域,從郢城遷徙而來的二十六萬人完全是軍屯形式存在著,已經獲得了大量的收益,在這塊地區,本地原有的吳楚越民眾數量接近八十萬人口,而在今年收獲季節,大量逃荒遷徙而來的人口也近四十五萬人口,江東地區人口距離兩百萬已經不那麼遙遠了,隨著時間的變遷,人口依然在不斷增加中。可即使人口有兩百萬之多,在後世也不過一個較大的農業縣人口罷了。依然是地廣人稀,遠遠達不到人口飽和的地步。
對于江東而言,要想強大起來,溫飽和富裕只是一方面,還需要人口。真正的強國必需是人口大國,資源大國,在任何時代都是如此。在整個華夏地區來看,這時代的諸侯國都女敕算的上是好例子,東周的雒陽城加上周邊,人口就達到了近百萬,這比起中山宋等都要多,比起燕國韓國人口基礎也不差,可是雒陽附近只有耕地同時缺少各種礦產,再加上周邊四面臨敵,比起以上這些國家都要不如。、
人口要發展,最基礎的,自然是安定的環境和穩定的物質保障。
安定的環境不用說,自古以來休養生息的政策,都是為了人口恢復,因為戰爭拼的,是物質和人口,有資源就能支持戰爭,有人口就能有兵來支持戰爭。但這兩點,都是需要人來思想,糧食要人種,刀要人來打,兵自然要人來當。人口越多,實現這一切的力量就越強大。修養生息就是不折騰,人口盡量不支出只增長。
除了修養生息,人口還有一些偏門可以用,那就會說遷徙人口,比如移民,比如掠奪等,移民人口在這個時代沒有這麼被人們重視,這倒是讓紀雲佔了便宜。掠奪人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較少,不想西方國家四處搶奴隸,中國只是在人口驟減的時代強行遷徙人口,比如諸葛亮出祁山,就強性遷徙百姓跟著走。
但再多的人口,都必需能發展,人口才能得到控制和實用,不給飯菜任誰也不會听話。江東現在糧食解決了溫飽,未來努力實現簡單的醫療體系,就能更好的保證人們的生活,在沒有計劃生育,多子多福的觀念深入人心的時代,人口暴漲不是不可能,君不見文種治理越國,「利之無害,成之無敗,生之無殺,與之無奪,樂之無苦,喜之無怒。」,二十年時間,就讓一個人口稀少的越國在此崛起。
對于紀雲而言,給人們一個安全穩定和生活環境和足夠的生產生活資源外,他還加入了新的理念,強調人的質量,為此,姬雲設立自由貿易區,將江東和外部隔絕,對貿易結構進行調控,這樣江東糧食和各種物品的價格比起境外要便宜許多,這就能提高人們的消費能力,提升生活質量。而一日三餐,吃飯提倡就這菜下飯,並多次肉,使得江東人的飲食結構以及開始接近了後世人們的水平,甚至更久好,因為這個時代還沒有污染。在飲食之外,衛生方面也有質的提升,無論是政府還是現在江東逐漸流行開的明教,都提倡結晶,江東所有的聚集區都用浴房,沒人人來人往,每天下班,去浴室或者回家洗個熱水澡,用肥皂洗得干爽香噴噴的,已經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習慣。
在溫飽飲食合理,環境衛生之後,人更當有發展。于是教育是接下來需要,並不是人們把空間給予人們,人們就能知道如何去發展,原始人看見一片肥沃的土地,只知道如何去打獵,而農民看見就知道如何去開墾種植。教育能讓人開拓眼界,認識世界發現自己,並且懂得如何去在利用社會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教育當然不單單是改便人的認識,也包括改變人的身體和習慣,在紀雲看來,教育是個廣泛的詞匯,說白了,就是傳播知識和學習方法,因此學校會是教育場所,宗教的廟堂也是,軍隊的軍營一樣是,甚至整個國家都是。宗教改變人的生活和信仰,軍隊武裝士兵的身體,改造他們的習慣,同樣也教會他們識字算術,而一個活躍的社會里,人們彼此多交流,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當這樣的一群,身體強壯,眼界開闊,思想活躍的人們成長起來的時候,他們會自己維護自己所擁有的國家,而這比起這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強大。
當然為了實現這一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姬雲相信,自己會堅定一直走下去。
一路思考著,等到從思索中回過神來時,姬雲一行人,已經看到鎮江船廠堆積如山木材、船廠到了。
姬雲此行將從這里開始,帶上幾首新船,然後在鎮江碼頭上集合船隊,然後向東出發,到達吳東島(濟州島),然後在哪里停留一兩天,卸下些物質後,船隊繼續向東行駛,去姬雲所要到達的地方。
為什麼去哪,他對誰也沒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