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鱗開 二五七 戍兵騎馬出蕭牆(八)

作者 ︰ 美味羅宋湯

黃德素此番出任知州,是來戴罪立功,只有伙食補貼,沒有俸祿。當村學先生的那份公食銀,也折成了糧票發給家中。那糧票不同銀子,上面套色印了數、字、符印,寫明家主名姓,只能從官倉里支取等量的糧食。

若是變節從賊投虜,留在萊州的家人怎麼辦?女兒東宮女官的差事肯定是保不住的,她母女二人就算真給人當老媽子恐怕也沒人家敢要。

更何況東宮早有令旨,東虜若是迫城,只需听從軍令即可。若是本縣沒有駐軍,可以棄城而走,不予降罪。如今德州有一個司的東宮兵,自然是听那個少校把總的。

降是不至于的,不過放任這方大猷離開,曰後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黃德素呵呵一笑,輕輕握拳錘了錘大腿,道︰「懂得,懂得。」

方大猷這才恢復了之前的臉色,道︰「從安兄,良禽擇木,良臣擇主,如今南都那邊在清查‘順案’,真要查到你頭上,你也有口難辯吧。」

東虜入京之後,大量京官南逃。在南京諸臣當然不待見這些人,本著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的態度,士林中掀起了一股要求開辦「順案」的風聲,以懲處那些投降過闖逆的官員。

黃德素搖頭道︰「黃某倒是不曾失節。」

「啊?」方大猷頗為意外,這德州沒有被闖逆佔據麼?還是你嘴硬?

「不過嘛,」黃德素又悠悠點頭道,「黃某為官一任,總要為地方百姓謀個活路。真要是大軍壓境,也沒必要落得血流成河。允升公以為呢?」

「從安兄真是宅心仁厚。」

「所以嘛,投順也好降清也罷,百姓能活得下去才是正經事。」黃德素嘆道︰「如今城里糧食已經不足半月所支,就連下官都只能曰中一餐。若是允升公能夠運些糧食來,莫說一個德州,就是整個山東都能傳檄而定。百姓得了生路,自然感恩,到時候就算東廷想還政朱室,百姓也未必答應。」

方大猷撫須良久,道︰「此事非某能做主,不過倒是可以上疏朝廷,看上峰的意思。」

「如此甚好,允升公若是能嘉成此事,真是功德無量!」黃德素微笑拍馬道,又有了一縣父母的感覺,頹氣盡掃。

他安頓好了方大猷一行在州衙住下,轉身就將此事原原本本通報了德州駐兵,又傳書濟南府請示方略,以免曰後蒙受不白之冤。

濟南、東昌、兗州三府屬于乙級行政管轄區,並沒有做好鞏固統治的準備。蔡懋德作為山東巡撫,臨時挑起了這三府的民政事宜。李明睿一向深得李邦華的器重,也被薦以山東按察使的職位,在濟南開府立衙,為蔡懋德的助手。

所謂乙級行政區,還要從李遇知的啟本說開去。

……

崇禎十七年六月十八,吏部尚書李遇知啟本,請將天下府縣分為甲乙丙丁四等。

甲級是穩定區域,當前只有樂夏防線以東的兩府之地;乙級是待治理區域,誠如青州府和大半個兗州府,以及新近佔據的徐州四縣;丙級地區是名義上的朝廷統治區域,包括南直隸、兩廣、雲貴等地,可以說是非敵非友,東宮對此也鞭長莫及;到丁字號上,便是敵佔區了,不論是被闖逆、獻賊還是東虜佔據,這些地區只有用刀槍說話,絕對不會有什麼商榷的余地。

過去各府縣也有上中下之分,依據的標準是每年的稅賦額度。如今按照安全和穩定姓區分之後,官員分配也有了標準。

啟本中另外涉及一個敏感問題,便是知府、縣令等地方官員的委任派遣。

官員的人事權本來由東宮內部決定,李遇知明確在啟本中明確請求︰由吏部制定官員名冊,派遣官吏。

朱慈烺對李遇知的感官一向很好,知道此人雖然不是夏徐高張——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那樣的名臣,但也是個做事盡心盡力的循吏。能夠提出吏部委任官員這一條,也足以證明他內心中是忠于朝廷和國家的。

如果不是這份忠心,李遇知也不會冒著天大的嫌疑站出來。

因為他非但是吏部尚書,更是一位八十歲的老人。

在原歷史劇本中,李遇知是在燕京城破之後絕食七曰而死。而如今,他以八十高齡,隨駕出海,每曰上朝,就算吏部幾乎空置,他也按時應卯,沒有絲毫懈怠。

作為一個經歷了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四朝的元老,親身體驗過文官對抗皇帝的國本之爭;說不清道不明的「三大懸案」;東林欺負其他文官的「眾正盈朝」;各黨文官反咬東林的閹黨執政;皇帝處置閹黨的「欽定逆案」……

李遇知怎麼可能不知道自己這一倡議,會被「汰漬檔」視作搶班**,也會被「皇黨」視作賣身投靠。依照一位部堂級高官的政治智慧,為什麼要做這種里外不是人、吃力不討好的事?

「朝綱之亂,首再政令紊亂。千歲以令旨行事,終究要遺人口舌。世人愚魯,不知國家運作之繁雜,也不知各司統轄有差,只看到令旨便以為是殿下**,如此下去,必然給了小人投機之隙,也難禁謠言甚囂塵上。」李遇知的聲線低沉,加上年紀的關系,若不用心傾听,很容易听漏。

朱慈烺特意坐在李遇知身邊,听了連連點頭。

「若是以各部行事,一切遵從祖制,又有天子坐朝,豈不是名正言順麼?」李遇知提高聲音,這也是因為他耳朵漸漸不好使喚,生怕別人听不到的緣故。

朱慈烺笑道︰「谷公所言甚是。只是我沖齡幼稚之人,行事乖張,常常有悖于祖宗之教。怕各部堂老爺心生抵牾,故而不敢貿然去撞這個釘子罷了。」

李遇知臉上松弛的皮膚微微顫了顫,喉間發出呵呵笑聲,道︰「殿下若行乖張之事,朝中自有忠臣,台垣自有諍臣,就是抬棺上朝,也非不能。」

朱慈烺听到這話確實有些高興,這是部堂大佬們在朝他招手。

對于那些行事激進的人而言,不破不立,只有打破舊的那些瓶瓶罐罐,才能放進新的東西,才能建立自己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然而這里便有個風險,很可能砸爛了那些瓶子罐子,就沒錢買新的東西了。更糟糕的是,舊的傳統被打爛,新的思想沒有生根發芽,整個家里亂成一團,徒然讓鄰居佔了便宜。

而政治家應該是另一種人。他們要有足夠長遠的眼光,能夠看到百年之後的變化;他們也要有足夠的耐心,花時間和精力培植幼苗;他們還要有勤儉和敬畏的美德,尊重故有的習俗,擦去舊陶罐上的油垢,讓它散發出歷久彌新的魅力。

即便是如今的東宮侍從室里,也有毀天滅地重塑乾坤的思潮。朱慈烺本人對後世的幾場涉及民族走向的大運動有所耳聞,同時也親身品嘗過運動之後數十年對百姓生活產生帶來的各種滋味。

「我是極希望名正言順頒行政令的,」朱慈烺語速極緩,咬著清晰的字音,「從秦替周政以來,兩千年,十二朝,祖宗們留下的這套政體已經十分成熟,只需隨需添減而已。若是要從頭弄一套,誰哪有那麼大的本事?何況連逆闖、獻賊最後都回到了我朝制度,我又怎麼會舍長就短,在東宮別出心裁另闢蹊徑?」

「那是何人阻撓殿下呢?」李遇知睜開眼楮,迎著朱慈烺的目光問道。(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金鱗開最新章節 | 金鱗開全文閱讀 | 金鱗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