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接見了馮元輝之後,讓陸素瑤傳達吏部,把馮元輝的資歷轉到舍人科.
馮元輝除了一身獬豸官服之外再無別的衣裳,只好路上新買,為此還借了朱慈烺三兩銀子,要等下月發俸才能還上。
這舉動有些讓人不解。或許是表示自己清廉而不與同僚有私,也或許是想學古之名士,以為標榜。反正朱慈烺也是見識過風雨的,既然馮元輝敢開口,他就敢借,大不了在後世史書上當個配角,卻也顯得天家度量。
至于馮元輝提出的「地方議法,局部成規」的建議,朱慈烺心里還是有些不能放開。
大理寺在他手里只有議法權,但以後如何演變卻很難說。
是否會出現後世美國最高法院那樣的「偉大篡權」?
是否會將議法權變成了立法權?
如果對地方下放了「議法權」,則勢必要引入「司法審查」制度,以此判斷地方鄉規是否符合皇明法律。這看似簡單,無非增加一個審查機構,結果卻可怕——這將是通往「立憲」的快車道,否則哪里來的判斷標準呢?哪怕朱慈烺的兒子仍舊是個穿越者,只要不是法學出身,仍舊極可能被新培養出來的大明法官所坑害。
現在朱慈烺是個大權獨攬的皇太子,甚至可以說金口成憲。以他的姓格來說,沒有權都要爭一爭,哪有大權在握卻自己放手的道理?
工作狂的樂趣就在于看到自己對社會的影響,看到勞動成果所帶來的變化。影響越深遠、變化越巨大,自我滿足感也就越強烈。
如果沒有權力還玩什麼呢?難道跟那些失敗者一樣把大好人生浪費在花前月下?
隨著車隊前行,朱慈烺也沿途接見了不少村落的老人、農老、教官之人。絕大部分人見了他都敬畏如天人,激動得語無倫次。同時也抓了幾個漏網的官員,他們能逃過吏部和都察院的火眼金楮,卻逃不過皇太子的慧眼︰因為皇太子太清楚自己給地方官員的權責了,若是在這個枷鎖之中,他們還能阿諛奉迎,那就肯定有不對的地方。
正好現在遼東缺少大量官員,抓一個算一個。
在十天的旅行之後,車隊到了河間府任丘縣,這個距離燕京三百里不到的縣城。馮元輝的輝煌人生就是從這里展開,如今故地重游,身穿一襲生員瀾衫,站在一堆「飛禽」之中,格外惹眼。
只有他與皇太子兩人穿著常服,不明真相的人看過去還真有被唬住的。
朱慈烺選擇在任丘停留,並非故意要看馮元輝在此地的聲名,而是因為他終于做出了決定,要在河間府任丘縣試點進行「同商共議鄉規民約」。因為馮元輝與本縣幾家大族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往來,以此作為試點有一定的信任基礎和溝通渠道。
在短短十天的旅行中,朱慈烺已經調整了心態,抑制了自己的權力欲,做出了妥協讓步。如果他現在不肯讓這一步,未來恐怕就有人要砍掉子孫的腦袋逼皇室讓步。時代是在前進的,就算不能搭上歷史的快車,也得避免車輪從自己身上碾過去。
最終,朱慈烺決定︰作為地方法規的鄉規民約可以有,審查權仍舊歸于皇帝。
做出這個決定之後,朱慈烺恍惚中有種步太祖高皇帝後塵的感覺,這難道就是血脈對人精神的影響?
控制了司法審查權,就等于用手堵住了打開龍頭的水管。後世皇帝松一松手,就會有一股激流噴涌而出。然而現在朱慈烺已經顧不上了,因為不順著歷史快車往前走,跟它硬撞死得更快。而且他剛剛拯救了大明,可別又讓後人說「明實亡于朱慈烺」之類的怪話。
……
「吳小官人!」
「吳家哥哥!」
「吳官人!」
吳蓀菖滿臉流汗,頭上隱隱冒著熱氣,就像是傳奇故事里的神仙一般。他匆匆走過,不忘與沿途打招呼的百姓招呼。眾人知道他現在有事,故意叫得越發熱情,好像恨不得將他拉住好好說會子話,讓吳蓀菖腳下更快,幾乎有些手足無措了。
他一路跑到城外,遠遠就喊道︰「巧兒姐,最近沒有生人來吧?」
「怎地沒有?太子爺一到任丘就全是生人啊。」巧兒姐的茶棚里賓客滿座,卻都無心喝茶。
吳蓀菖只掃了一眼,就發現這些茶客里有東廠、錦衣衛、縣里警察、當兵的諸色人等,這才松了口氣,道︰「好,我還要去巡視別處,若有可疑人物,定要報我知道。」說罷抬腿就走。
巧兒姐看著滿頭大汗跑開的吳蓀菖,又回頭看了一眼自己茶肆里的嘉賓雲集,心中暗道︰真要有什麼可以人物,哪里輪得到我去報他,恐怕早就被這些人抓了去。也罷,反正他們也不會走,正好幫我看著店里,我好去見見太子爺的風采。
巧兒姐瞅了個最近幾曰天天都來的客人,知道他是縣里的警察。因為是本地人,總比其他外來的好說話些。她上前添了茶,道︰「客官,勞動您且幫著照看一下,我回去照看一下家里,馬上回來。」
那裝扮成客人警察只好點了點頭,道︰「嫂子要快些回來,等會兒我們可就要走了。」
「我省得。」巧兒姐手腳麻利,說走就走。
等巧兒姐回到莊子上,早就里三層外三層,連牆頭都站滿了人,根本擠不進去。
眼下正當冬曰農閑時候,附近好幾個莊子的村民都趕來看下凡的太微星君,若不是近衛一師組**牆,朱慈烺恐怕已經被人群淹沒了。
蕭陌親自上陣跟閔子若帶領的衛隊一起護住朱慈烺,還派了火銃手上牆,架起斑鳩腳銃,準備應對突發事件。
任丘知縣此刻也在場,早已經嚇得整個人發蔫,生怕有個意外,驚嚇了皇太子。此刻他才知道,什麼與民同樂都是上頭拍腦袋,下面嚇死人的苦差。早知道皇太子選在這里,就算要飯也得給這兒的申明亭做堵圍牆啊!
他知道有些地方只是選一處屋子,然後掛上「申明亭」的匾額。那時候還頗不以為然︰連亭子都沒有,叫什麼「申明亭」?可是現在就領悟人家的高妙了,防的就是這等情形。
朱慈烺其實也是隨機選定,因為這里距離縣城不遠,附近村落市鎮老人前來並不吃力,而且這莊子多有販茶賣水之家,緊鄰官道,也的確適合借用。
得了皇太子召見的令旨,任丘縣立刻行動,將登記在冊的老人統統請到了這處名不見經傳的屈家莊里。
屈家莊據說曾是成化進士屈伸的莊子,不過屈姓卻不是任丘的大姓,屈氏宗族在任丘的影響力也並不大,可見一個宗族的興起只靠一個進士還是不夠。
此刻圍坐在朱慈烺身邊的老人都是任丘大族的族長。
從永樂年間起,陸續有八姓人家遷徙至任丘,二百余年生息下來,成了此間大族,正是邊、李、劉、高、郭、舒、閔、謝。這八姓大族未必出了多少進士,只是勝在舉人出得多,一直在當地保持著足夠的影響力。
國變之後,河間府淪為淪陷區,這八族淪為難民,家產被掠奪,但影響力卻仍舊還在。
在這核心的八族族長之外,還有其他家族的族長。請這些人倒也方便,因為有祠堂就有族長,認準了絕對沒跑。而且位次也好排,只要看誰家的祠堂大,就知道這族人家的影響力了。
麻煩的是那些六十歲以上的鄉中老人。他們往往地位有限,並不隸屬于某個宗族。或是外來沒有幾代,根基尚淺。或是族中沒有撐腰的宗親,立不起祠堂。只是出于尊老敬老的傳統,皇太子下鄉的時候肯定要請他們出面。地方上宿老越多,越證明政治清和,官員也有面子。就跟後世領導喜歡看紅領巾小朋友一個道理。
最外圍才是各村的村老、農老,一直排到了亭子外圍幾圈。
在簡單的寒暄之後,朱慈烺步入正題,人也變得嚴肅起來︰「諸位老丈,地方府縣是否照制安民休養,可曾搔擾鄉里?」
在座老人紛紛搖手道︰「任丘縣與民休息,開倉濟糧,興修水利,勸農墾荒,更是清廉剛正,不貪百姓一分一厘,實乃天下數得著的好官啊。」
任丘知縣听了,心中高興,卻臉紅到了耳根。他真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只是一項項按照皇太子殿下的規劃書去做罷了。
「任丘知縣做得不錯,諸位是否也該幫襯一番?」朱慈烺擠出一個微笑。
眾族長一听,以為皇太子這是開口要錢,紛紛表態︰只要國家有用,要人出人,要物出物,絕不吝惜。
這也是剛經過戰亂,皇太子等于將他們從水里撈了上來,否則哪里肯如此光棍。
「我旁的不要,只要一條︰訂立鄉規民約,各氏宗族奉行如同國法!」朱慈烺擲地有聲道。
一陣冷場。
邊氏族長年高德重,起身秉道︰「殿下,鄙鄉原有不少鄉規民約,也都是奉行如國法的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