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張思文《保持城市特色,彰顯城市個性,以建設經濟大省的宏大氣勢統領礦產整合》一文專題研討會在省城隆重舉行。(。純文字)
研討會以省社科聯、山大哲學系、《山魯實況》雜志社的名義聯合主辦,而研討會的實際張羅人,則是愈彥。
愈彥是第一次操辦這樣的研討會,根本不知道從何入手。好在羅教授手下那幾個博士生,得益于在老師身邊時有見習的機會,對于這樣的活動早已駕輕就熟,會議的主要事務基本全由他們辦理,愈彥只負責開支錢款、及時入賬即可。
根據那些博士生師弟師妹的介紹,按照正常情況,若是召集一個像模像樣的理論作品研討會,起碼得提前一個月時間開始籌備,先得把作品發到有關專家、學者的手里,按照各位專家、學者的學術涉獵範圍,給出大致的評論主題與角度,而後還得對他們的準備情況有一個基本規範,防止一旦到了會議發言時,有觀點相互沖突者擦槍走火或當場叫板,局面不好收拾。另外,對于會議地點的選擇、會場的布置、座位的編排,以及發言順序的先後,等等,都應當有一套嚴格而完備的程式。
可是,張思文這個作品研討會,因為時間緊迫,加之真實用意並不在于內容,而在于形式,過程才是第一位,因此就一切以簡化、速成為原則。
按照博士生們的安排,先要邀請的不是專家、學者,而是新聞媒體的那些知名記者。在這方面,他們有一班相當熱絡的記者、編輯朋友,一個個電話打過去,完全不提作品題目、內容、研討主題之類,甚至在提及作者時也只說,「是個有實權的市委書記。」在他們嘴里,連張思文三個字都無需提,最重要的主題詞則是「每只紅包一千塊」,或者「你們那里總共五千」雲雲。
不過丑話也是說在前頭,對報紙記者的要求是「稿子必須保證在醒目位置刊登,不能少于一千字」;電視記者「晚上本省新聞聯播,時長不低于三十秒」;電台「新聞加專訪,新聞全天滾動,專訪連續三天復播」。看著一幫師弟師妹的嫻熟操作,愈彥感覺自己就像來自另一個世紀,他只能在心底感嘆,真正創造和改變這個世界的,不是人,而是時間。
約好了一幫記者,離研討會就剩下兩天時間,博士生們這才開始邀請參加會議並且要在會上發言的專家、學者。他們那兒,早有羅教授開列的一串名單,無非是省社科聯的主席、副主席及秘書長,《山魯實況》的幾個主編、副主編、責任編輯,n大學哲學系的幾個資深教授,另外也請了省委辦公廳、政研室、宣傳部等幾個要害部門的官員。
大家知道是羅教授、汪省長牽頭,又放在希爾頓那樣級別的酒店,對此行人情效應與經濟效益自然心中有數,于是一律痛快答應。至于到會上發言的幾個人,則早就由羅教授、汪省長出了題目,博士生們寫好初稿,直接通過寫信送到各人名下,有的甚至直言,稿子不必先看了,開會時拿到文本稿件即可。
會議請柬也通過羅教授送到王書記秘書手上。日理萬機的王書記事務那樣多,自然不可能參加這樣一個小型研討會,可也發下話來,「既然研討就認真坐下來解決點實際問題,真正為推動經濟大省建設做點實事。」
王書記這句話雖然經過秘書之口轉述,已經不是原汁原味,也完全是口語化表述,而在羅教授听來,卻是了不得的大事。羅教授當即指令會場打出橫幅,上書「認真探索,求真務實,積極推動經濟大省建設」,並要求新聞報道時一定要把王書記的上述重要批示加進去。
對于召開這次研討會,張思文在安泰方面原本並不準備聲張,這一方面出于其一貫低調的行事風格,另一方面也不想因為太過張揚而刺激了吳麒他們。
可是愈彥提醒說,「會議報道見諸報紙電視了,還是會驚動安泰,那樣反而會讓人感覺我們做得不夠陽光。」張思文一想也是,就主動邀請了吳麒,陳勤等人,卻采取了模糊戰術,並不道出真實前因後果,只說是省社科聯等主辦方硬要這麼做,他自己也是趕鴨子上架、勉為其難。吳麒听說了,心里難免一壇子醋打翻大半,感覺這個張思文挺會來事,一篇文章居然做出這麼大的道場,嘴上卻一個勁恭喜連聲。再一追問,知道省里並無領導出場,特別是王書記那邊好象沒有什麼動靜,當下也就全都借故推托了。
吳麒還裝模作樣地說,「張書記的事,就是我們安泰市政府的事,經費什麼的全力保證,不準跌我們市府的架子!」
吳麒不來參加,于張思文來說正好求之不得。這個會議原本只是為的新聞輿論上造造勢,真開起來並不多麼隆重、熱烈,萬一他們到場一看不過如此,回去說起來豈不笑話!可是,正如愈彥提醒的那樣,會議是以自己那篇文章為主題,如果不主動邀請他們,萬一將來報紙、電視上看到了,他肯定會有抵觸情緒,說不定又要壞事。如今,請也請了,推托也推托了,彼此也就心照不宣。
會議舉辦那天,希爾頓飯店門前拉了大大的橫幅——熱烈祝賀張思文同志作品研討會隆重舉行。大堂里擺了幾塊標牌、花籃,既有對會議表示祝賀的,也有對來賓表示歡迎的。會議室並不大,只有一百來平米,卻是飯店里最豪華的一間,布置得有條有理,頗有模樣。主席台上照例彩旗飄揚、鮮花簇擁。總共四十幾個與會者,倒有**個坐在主席台上,完全是按照官方正規程序,主人汪省長居中,張思文在側,羅教授及社科聯、辦公廳、研究室、宣傳部的領導分列兩邊。與會人員每人胸前一朵鮮花,座位前有姓名牌、茶水、水果、濕巾,椅子上有文件袋。為了營造濟濟一堂、氣氛熱烈的效果,電視台記者甚至要求所有服務人員、包括駕駛員在內,都要中規中矩坐在那里,把所有座位填滿,等電視錄像後該做什麼再做什麼。愈彥一看司機魯華根本不像學者模樣,靈機一動,趕緊把找個眼鏡戴到了他的眼楮上,事後從電視上看,效果還不錯,安泰的熟人沒有認出戴眼鏡的魯華。
研討會由副秘書長主持。羅教授作主旨報告,著重從宏觀上論述張思文文章的現實與深遠歷史意義。其余專家、學者則分別依照分工發言。事後眾多新聞上的所謂專家討論熱烈,不過是到會發言諸公,依著限定的題目與意思即席發揮一通,或者干脆比著稿子照本宣科。
那些專家、學者平時多是這種應景場合的常客,站在發言席上侃侃而談,有從張氏文章本身入手,縱論嚴密結構,橫議邏輯關系,甚至還有專人談其獨特語境;也有從王書記重要指示生發開去,將一篇剛剛寫就的文章,與王書記早些年發表的一系列講話、文稿相對照,竟然從中發現諸多暗全之處,把個王書記的馬屁拍得風生水起,也將張思文文章抬得上了九天。坐在那里的愈彥知道,不少發言者直到開會前一刻才看到張思文的文章,有的只是草草翻了一下,等到倉促上台,照樣口若懸河吹得天花亂墜。
哈哈,原來這就是專家!愈彥想。
愈彥發現,專家、學者發言時,羅教授臉上不時飛起紅雲,那當然主要是得意、興奮之色,間或也有讓那幫人吹得不好意思的成分。
至于新聞記者那邊,早有博士生們與愈彥共同撰寫的通稿,上邊既有「按照王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字樣,也有「專家、學者們高瞻遠矚、見微知著,踴躍發表高見」之類的句式,完全符合當下新聞的格式規範。
事後播放的電視畫面更加奇巧,也不知那些記者采用了何種拍攝或編輯手法,一間原本不大的會議室陡然變得闊大、深邃,空間感覺大了好幾倍,包括服務人員在內的區區四十幾個與會者,居然產生出摩肩接踵、人潮涌動的奇異效果。
會議結束,除了中午每人二百元餐費,臨走時照例人手一只紅包,少則幾百元、多者千員不等。主辦會議的社科聯、山大哲學系、《山魯實況》雜志社,又分別有三五萬元的主辦費,那幾個幫忙了好幾天的博士生,愈彥也每人悄悄塞了一千元。整個研討會在一片踫杯聲中圓滿結束。
研討會一結束,張思文馬上就悄悄趕回安泰。第二天,安泰很多人都從省里的報紙、電視、電台里獲悉研討會的事,大家這才知道張思文的那篇文章,竟然受到省委王書記的高度評價,在省理論學術界也引起很大的轟動。
吳麒市長在走廊上遇到愈彥,大聲嚷嚷道,「好嘛,場面、規模搞得不小,這個臉露得不錯!」
張思文則回應道,「不讓他們那麼搞,非不听,硬是搬出王書記這尊大菩薩,沒辦法。」
張思文也知道,如此對話不免有些假,可不管怎麼說,文章發表及之後這個專題研討會的效果,還是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