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客 第四十三章滄桑萬年橋

作者 ︰ 賊道三痴

巳時末,一行人繞過鈐崗嶺,熾烈炎陽下,奔流不息的袁水橫在眼前,而古老的分宜縣城就在水一方,曾漁手搭涼篷往北望,一座大型石拱長橋橫跨袁水兩岸,連綿十一孔,宛若青龍臥波,橋上車馬行人,往來甚是便捷,曾漁心道︰「這就是鼎鼎大名的分宜萬年橋了吧,可惜四百年後因為建水庫,這座橋就葬身水底了,今日倒可以細睹此橋真容。」

策馬在前的嚴世蕃勒住馬,轉頭大聲道︰「阿妙、嬰姿,你們看,這就是萬年橋。」听得出來,嚴世蕃語氣頗為自豪。

素帷小轎沒有動靜,過了一會,少女小姿撩起窗帷朝那座宏偉的長橋張望。

陸員外當然要湊趣,下了車快步跟上嚴世蕃,大聲道︰「嚴侍郎,這就是萬年橋嗎,聞名久矣,今日終于得見,真是三生有幸啊,嚴閣老親筆撰寫的碑記在哪里?」

嚴世蕃下了馬,正了正遮陽笠,說道︰「碑記在橋北,我們從橋上步行過去看看,此橋兩翼望柱和石欄桿上雕刻的珍禽怪獸、奇花異草都有可觀之處。」

陸員外連連點頭,又招呼曾漁道︰「曾公子,過來一起瞻仰嚴閣老、嚴侍郎為鄉梓百姓營建的這座大橋,大橋萬萬年,分宜嚴氏榮華富貴萬萬年啊。」

嚴世蕃笑了笑,這些阿諛之詞他听得多了,不過呢,听不厭,說道︰「我父在碑記上寫得明白,‘斯橋曰‘萬年橋’以無忘天子之恩、以仰祝萬壽與天地相為無窮焉’,這便是萬年橋命名的由來。」

陸員外道︰「閣老忠君愛國,萬民欽仰啊。」

曾漁跟在陸員外身後向萬年橋行去,听得陸員外諛詞如潮,心想這奉承巴結人也不容易啊,可是真的非如此不可嗎,這陸員外也算是金溪縣的鄉紳,何愁吃穿,竟要把已故兄長的兩個女兒都送與嚴世蕃為妾,追逐官位權力使得人心扭曲至此,都沒有人性了!

素帷小轎抬了過來,行到萬年橋上,嚴世蕃跟在轎邊向陸妙想和少女小姿介紹萬年橋的建造經過,三年前浙閩一帶剿倭大捷,獻俘京師,君臣同賀,江浙閩廣一帶的百姓更是歡欣鼓舞,分宜父老趁著這喜慶氣氛,找到出京督辦重修皇城三大殿的嚴世蕃,說分宜縣城東門外古渡浮橋因為漲水經常損毀,出行往來不便,還經常有民眾因涉水而溺亡,請求江西省布政司撥銀修建一座大橋——

嚴世蕃就寫信告知京中的父親嚴嵩,嚴嵩對家鄉的公益甚是熱心,慨然允諾,派得力人手赴江浙考察橋型,聘請工匠,購置石料,以大船裝至樟樹,再換裝小船溯袁河運回分宜,整個工程歷代一年零四個月,于去年年六月竣工,共耗銀二萬余兩,全部由嚴嵩父子掏腰包,分宜百姓感激涕零,稱頌不絕——

嚴世蕃見曾漁從橋欄探頭察看橋墩,便笑問︰「曾書生看此橋堅固否?」

曾漁道︰「這橋造福兩岸百姓萬年當然只是喜慶吉祥語,但三、五百年應該不用大修的,從這十座橋墩就能看出來——」

陸員外怪曾漁說話不中听,咳咳咳地待要指責,嚴世蕃含笑道︰「曾書生也懂橋梁營建?」

曾漁道︰「晚生不懂建橋,但晚生是祖傳的堪輿青囊術,故而明白一些營建之理。」風水術包含有大量建築學原理,依照風水師指點建造的陽宅絕不會是危房。

嚴世蕃笑呵呵道︰「你祖上的本事真不少,又是醫術又是堪輿術,你祖上到底是干什麼營生的?」

曾漁道︰「晚生原籍興國三寮,世代以風水術為業,晚生的祖父因與族中兄弟有些糾紛,于五十年前攜家至廣信府定居,晚生的伯父就是堪輿師,父親則在鄉行醫,到了晚生這一輩,是我兄長在鄉行醫,晚生本應出外以風水術謀生的,但晚生還是想考個生員再說。」

「三寮曾氏?」嚴世蕃有些驚訝︰「北京欽天監博士曾邦旻是你何人?」

曾漁道︰「那應該是我祖父輩的人,晚生祖父就是曾氏‘邦’字輩的,只是離開宗族多年,向無往來。」

嚴世蕃笑道︰「三寮曾氏的子弟了不得,赤手空拳掙飯吃,你這書生能耐更不小,作八股文、操歧黃術、相陰陽二宅,任憑天翻地覆都有你的一口飯吃。」

素帷小轎里傳出少女小姿的輕笑聲,年輕女孩兒最容易忘掉憂愁。

曾漁道︰「嚴大人說笑了,晚生也是為生計僕僕奔走。」

嚴世蕃道︰「那你看看這橋建得好處在哪里?」

曾漁道︰「看這橋基,由十座千枚岩大石墩組成,每墩皆嵌有吸水獸,橋墩迎水面呈錐狀尖挺的分水金剛雁翅墩,奇偉挺拔,這種造型非獨為美觀,更可分滔析浪,減緩了河水的沖力,起到對橋基的保護作用,橋基一固,其他都是小事。」

嚴世蕃頷首道︰「曾氏子弟千年傳承,果然是有些見識的,你來做我兒的伴讀,很好。」

曾漁心道︰「你很好,我很不好。」表面道︰「多謝嚴大人賞識。」

萬年橋長百余丈,通寬兩丈七尺,橋面寬闊平整,鋪著大青石板,兩側石欄桿的雕刻甚是精美,欄桿兩端餃有兩對抱鼓石,恰好與橋頭的兩對石獅背脊相對,這個時代的人建橋造屋當藝術品來造,為百年計,可後人只求實用,卻又沒幾年就拆,有的既難看還不實用,因為偷工減料,這分宜萬年橋四百年後沉于水底,逢枯水期,那蒼龍般的橋身又會浮現水面,雖然糾纏著蚌殼水草,卻屹立不倒,為曾漁四百年後的靈魂所親見——

過了萬年橋,只見橋的北端有一尊石雕,龍生九子,力大能負重,眼前的大馱著高六尺、寬三尺、厚一尺的《分宜縣萬年橋記》碑,正是嚴嵩親筆。

陸員外早已上前恭恭敬敬小聲誦讀碑記文字,嚴世蕃一腦門的油汗,不耐煩道︰「快走吧,烈日如火,傍晚時你可過來大聲朗讀給來往不識字的民眾听。」

嚴嵩的祖居故宅是在介橋村,離分宜縣城還有二十多里路,不過嚴世蕃在縣城北郊西崗建有別墅「寄暢園」,陸妙想身體欠佳,而且又沒有明確的侍妾身份,嚴嵩就安排陸妙想和嬰姿先住進寄暢園,陸員外也在寄暢園待著,卻要曾漁跟著他去介橋村見兒子嚴紹慶——

嚴世蕃讓人牽了一匹馬給曾漁騎,曾漁以前只騎過驢,勉強騎上馬背,抓著韁繩策馬緩緩而行,好在這馬比較溫馴,邊上還有嚴世蕃的一位隨從指點曾漁騎術,曾漁很快就掌握了一些簡單馱騎馬技巧,跟在嚴世蕃等人後面向二十里外的介橋村馳去,不須一個時辰,介橋村在望,村東頭一條小溪潺潺繞村而過,這溪便是介溪,嚴嵩號介溪,這一代奸相對家鄉山水還是不能忘懷。

介溪上有一座單拱小石橋,嚴世蕃說這是去年用萬年橋剩下的石料修建的,眾人馬蹄踏過石板橋,響亮可听。

曾漁第一眼看到這介橋村便覺得親切,因為介橋村與石田村一樣也有一片古樟林,這里的古樟明顯比石田的樟樹更有年份,一株株古樟枝丫參天,青綠色的樹冠八面撐開,蔭及數畝,粗大的樹干可數人合抱,灰褐色的樹皮上滿是一道道縱向的裂紋,顯得古樸而滄桑——

策馬從樟樹濃蔭下過,一身清爽,這時的曾漁覺得在這里當伴讀其實也不錯。

src=">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客最新章節 | 清客全文閱讀 | 清客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