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攻打通濟渠,主戰場就在梁郡,所以李風雲理所當然要把韓相國的事情解決了。
歷史上韓相國在楊玄感發動兵變後積極響應,在通濟渠兩岸召集了十萬人馬,取道豫州直殺東都,但楊玄感敗得太快,不待韓相國殺進東都便已敗亡,接下來韓相國就遭到了官軍的四面圍剿,寡不敵眾,在襄城附近全軍覆沒。
李風雲若想在東都戰場上達到自己的目標,取決于很多條件,拿下東都是一個重要條件,增加楊玄感的實力也是一個重要條件。實力是基礎,沒有實力就無法打下東都,無法與聖主對抗,但李風雲有自己的打算,他無意想犧牲自己成全楊玄感,為楊玄感陪葬,所以他決意改變韓相國的命運,如果韓相國提前舉旗,與聯盟大軍齊心協力殺進東都,那麼楊玄感就能得到韓相國的鼎力相助,實力在短期內就有質的飛躍,這顯然有利于楊玄感拿下東都,並在東都戰場上堅持更長時間。
李風雲沒有信心改變歷史,但有信心改變韓相國的命運,之前他曾改變了齊王楊喃和黃台公崔弘升的命運,有了這兩個成功先例,他的底氣很足,他斷定楊玄感在東都局勢被自己蓄意改變後,必然迅速調整兵變策略,其就包括讓韓相國在通濟渠一線提前舉旗造反,以免錯失良機。
李密也有同樣的想法,韓相國這步「棋」必須提前動,否則就廢了,當東都大軍和聯盟義軍在通濟渠戰場上激烈廝殺時,通濟渠兩岸必然陷入混亂,後果可想而知,所以韓相國別無選擇,只有提前舉旗,雖然如此一來白白便宜了李風雲,不費吹灰之力便橫掃了通濟渠兩岸,賺得盆滿盂滿,但沒辦法,這個便宜只能送給李風雲,否則楊玄感吃虧吃得太大了,不但多年的苦心經營化做烏有,還會連累到這場兵變,畢竟失去了韓相國這支武裝力量,也就等于失去了宋、豫兩地的直接支持,這對楊玄感的打擊不可謂不大。
李密主動向李風雲透露了韓相國的秘密,以及韓相國在這場兵變的重大作用,然後提出建議,讓韓相國馬上舉旗起事,李風雲傾力配合,既要給韓相國足夠的召集人馬的時間,也要給韓相國一個短暫的壯大時間,否則一群烏合之眾毫無意義。
李風雲這邊剛想「睡覺」,李密那邊就送上「枕頭」,這讓李風雲心花怒放,有了李密的推動,必定事半功倍,韓相國提前舉旗已是板上釘釘,而此事對聯盟緩解當前糧食危機和未來渡河北上發展都有百利而無一害,唯獨需要小心防備的便是李密,不要因為得意忘形而被其算計了。
與此同時,在汴水的源頭,京畿天塹關防的東部重鎮,滎陽郡的浚儀城里,氣氛十分緊張,一隊隊全副武裝的衛府將士正向城外的渠道兩岸集結,有南下作戰之跡象。
都尉府,滎陽太守郇王楊慶、武賁郎將費曜和滎陽都尉崔寶德神情嚴峻,正在為是否南下梁郡剿賊而爭執不下
郇王楊慶的態度很堅決,在東都的命令沒有下達之前,關防戍軍不能出關,不能南下梁郡剿賊,要確保滎陽之安全,確保京畿之安全。他是滎陽太守,滎陽若被賊人入侵,必然危及到京畿乃至東都安全,如此他的責任就大了,所以從自身利益考慮,楊慶理所當然要于涉軍方決策。
郇王楊慶向來謹小慎微,走路都怕樹打破頭的主兒,再說他是地方行政長官,依照律法他也沒有資格于涉軍方事務,但此次楊慶卻一反常態,不但在通濟渠危機爆發後的第一時間趕到關防前線,還主動于涉起了軍方事務,阻止衛府軍南下剿賊,這問題就嚴重了,其背後明顯就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費曜奉旨坐鎮浚儀,全權負責通濟渠之安全,責任重大,如果通濟渠斷危及到了二次東征,他要掉腦袋的,所以就算郇王楊慶身份尊崇,此刻他也顧不上了,自己性命都不保,還管他什麼皇親國戚,誰的面也不給,堅決要帶著關防戍軍南下剿賊。
「白發賊來了,通濟渠深陷斷之危,某豈能置若罔聞,視若無睹?」
費曜慷慨激昂,毫不留情地質詢楊慶。
楊慶很尷尬,很郁憤,氣氛搞得很僵。
崔寶德不得不居斡旋。崔寶德是滎陽都尉,雖然主要責任是戍守京畿門戶,但若通濟渠斷,他也跑不了于系,所以他支持費曜南下梁郡剿賊,不過白發賊今非昔比,實力不俗,在齊郡戰場上以一對三,雖敗猶榮,如此悍賊,僅靠關防戍軍這點人馬顯然難以取勝,而更重要的是,費曜一旦打敗了,關防就危險了,因此崔寶德不得不提醒費曜,「若想確保通濟渠安全,就必須在最短時間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徹底擊敗白發賊,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言下之意,你是否有絕對把握一戰而定,一鼓而下,一次性摧毀白發賊?
費曜啞口無言。他手上滿打滿算只有三個鷹揚府十二個團兩千四百衛士,而白發賊有多少賊兵?粗略估計能打仗的至少有兩萬人以上,初春齊郡郡丞張須陀曾在川水一戰被白發賊擊敗,據傳若不是賊帥有人為了保存實力而陽奉陰違,消極怠戰,出工不出力,張須陀極有可能全軍覆沒。若白發賊當真有如此強悍實力,費曜這一去,豈不是羊入虎口,自取敗亡?
「某認同郇王之見解,白發賊若想在通濟渠上劫掠到更多物資,就不能斷通濟渠,就必須保持通濟渠的暢通,否則他一無所獲。」崔寶德繼續說道,「當然了,白發賊肯定要剿殺,這個禍患必須要鏟除,但目前形勢下,僅靠我們的力量遠遠不夠,我們唯有具備了絕對優勢才能將其徹底摧毀。」
費曜心知肚明,崔寶德實際上已表明了態度,他雖然支持出兵剿賊,但不贊成現在出擊,現在不是剿賊的最佳時機,只有等到東都援軍來了,衛府軍在兵力上佔據了絕對優勢,才有一戰而定之可能,才能將白發賊徹底摧毀。
費曜猶豫了,左右為難,事關身家性命,他賭不起啊。
「目前通濟渠還是暢通的,從江南而來的船只依舊源源而至,這是事實,雖然賊寇在大渠上大肆劫掠,但從逃生而來的船夫水手們的述說可以推斷,賊寇並沒有趕盡殺絕,還是留有一定余地,其目的不言而喻。」
崔寶德看看面色稍緩的郇王楊慶,又看看躊躇不安的費曜,稍加沉吟後,低聲說道,「通濟渠既然依舊暢通,沿渠郡縣也沒有紛紛陷落,那麼足以證明,現在通濟渠危機並不嚴重,梁郡的賊勢也尚在可控範圍內……」
費曜一听著急了,崔寶德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欺上罔下,對上蓄意掩蓋事實以欺瞞東都和聖主,對下則消極怠戰以求與白發賊形成某種程度的「默契」,事實上也就是照搬去年解決通濟渠危機的老辦法,但問題是,這一次的通濟渠危機和去年的通濟渠危機,其本質是不是一樣?其目的是不是一樣?假如本質和目的都不一樣,同樣的辦法顯然解決不了不一樣的危機。再說,假如白發賊頭腦一熱,或者他的手下賊帥們不听他的命令,擅自妄為,斷絕了通濟渠,那形勢豈不失控?
「白發賊再次劫掠通濟渠,通濟渠危機再次爆發,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費曜說道,「對此聖主早已預料和防備,聖主在離開東都之前已經下了詔令,只要通濟渠告急,東都大軍就急速支援。現在我們已經報警于東都,東都大軍很快就會支援而來,既然如此,我們還擔心什麼?」
「不擔心嗎?」崔寶德意味深長地反問道,「東都現在誰做主?他對通濟渠形勢是否會做出危機已經爆發且正在失控的判斷?如果他對我們的奏報持懷疑態度,並且有心利用這場危機來打擊朝堂上的對手,那麼他是否還會出兵救援?是否會及時救援?如果他及時出兵救援了,又會派出多少援軍?如果援軍數量有限,不能改變目前我們在通濟渠戰場上的被動處境,那麼我們怎麼辦?出了事,通濟渠斷了,責任是誰的?是我們的,還是東都的?」
費曜的臉色有些難看了,這話怎麼听怎麼不是味,有挑撥是非的意思,但費曜無力反駁,事實的確如此,今日東都政局與去年相比,矛盾和沖突更劇烈,幾乎令人絕望。
去年留守宰執大臣主要承擔了穩定京師和統籌糧草的重任,決策權始終被遠在遼東戰場上的聖主和樞所控制,而今年留守京師的是一位親王,皇孫越王楊侗,他擁有一部分決策權,但楊侗年幼,少不更事,所以這部分決策權實際上控制在輔佐越王的宰執大臣手上,也就是東都留守、民部尚書樊蓋。
樊蓋是江淮人,屬于江左貴族集團,從基層官吏一步步做起,歷任多地行政長官,被聖主看後,遂青雲直上,所以他是被聖主一手提拔起來的、絕對忠誠于聖主的、立場堅定的改革派,今天可以說是權重一時,權傾東都了,但他門第不高,資歷聲望不夠,在東都也缺乏人脈資源,再加上現在聖主和改革派權威銳減,在政治上日益被動,導致根基不穩的樊蓋處境艱難,倍受掣肘,政令出不了尚書台,也指揮不動央府署,軍方對他更是不理不睬。由此可以預見,把解決通濟渠危機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純粹是痴人說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