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宏觀政策的細節執行者
人需要眾多器官的協作才能活著,社會也一樣。請使用訪問本站。原始社會的情況就像嬰兒,需要天時地利才能發展,一旦氣候變化,就被逼迫的到處遷移,奴隸社會就像兒童,已經定居但是十分脆弱,天災**一來照樣無力抗拒。到了封建社會,分工更加發達,有了剩余產品可以作為儲備救濟的存糧,就像人有了更多的脂肪可以應對饑荒一樣。但是當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分工已經到了產生大規模的虛擬經濟的時候,就像人穿上了厚厚的大衣,可以更好的分配熱量,抵御風霜雨雪帶來的濕寒。
每一個居民點就是一個社會,就是一個像獨立的人一樣的經濟體,大城市就是大款,小城市就是一般的平民,村鎮就是貧民。而決定一個村鎮能不能成為大款的要素和人的發家之路也一樣,在農業社會,大體就是是不是地勢平坦,灌溉便利的平原河口,是不是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的天府之國或者國家重要統治中心。而到了工業社會,就增加了很多發達的條件,比如是否有豐富的礦產和能源、是否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聚集吸附能力、是否處于海運河運或者鐵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要道、是否擁有廣闊的經濟月復地等等。
這些要素就像人身體強不強壯力氣大不大等評價農村家庭能否依靠種地發達或當保長村長來集中資源發達變成有沒有祖上傳下來的的礦山,有沒有足夠的人脈、有沒有處于交通要道上的收費站和有沒有廣大的後花園一樣。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還算有水平,但是距離穿越眾的眼光就差點。城市是介于家庭和國家之間的經濟體層級,古代將經濟層級分為士大夫之家、諸侯之國、天子所有的天下三個大于家庭的層級也不是沒道理的。(家庭不叫家而叫戶,古代一個大家族所有宗族內的財產都屬于最高層的族長,也就是掌握貴族爵位的那個人,士大夫就是有爵位的統治階級底層。管理的就是這個層級的經濟體,其大小相當于現代一個村子或者社區)。管理者才是決定性的因素,李冰在成都留下都江堰。蘇軾到杭州留下了蘇堤,一窮二白的蘭考縣就是老焦的帶領下才變成魚米之鄉。深圳這種小漁村在決策層主動踢進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才能如魚得水飛速發展。
城市的的管理者在中國就是縣令,在古代這可是一個不得了的大官,其權利相當于整個地級市的全套政府班子,一個人身兼數職可謂黨政財法一把抓,所以稱呼縣令為百里侯也就不足為怪了。
一個城市的管理者的好壞決定了這個城市發展的速度是顯而易見的。一個空有力氣而不會經營的傻瓜絕不可能變成大款,就像一個沒有好的管理者的居民點不可能變成大城市一樣。
在古今中外考核大帝國的眾多居民點行政官員的體系中數中國的最完備,不光有戶口、財稅等數據指標證實官員的業績。還要求道德民風的樸實,還有文化指標。訴訟率不得高于多少,考中進士舉人秀才的比例這些都是古代最基本的,擺在台面上的政績。富裕的地區和文風鼎盛的地區向來都是培養官員的搖籃。所以不光在這些地區當官容易升官或者發財,就是收買士人學子的人心獲得聲望也便利許多。更加有利于拉幫結派,控制官員儲備壟斷政治資源。
中國古代有眾多的朝代的朝政被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區域官僚集團所把持,細節就不說了,你懂得。山東氏族成為唐代實施科舉制之前最牛氣的門閥也類似于此。大宋帝國最令人頭疼的新舊兩黨之爭也就是因為利益之爭,意識形態之爭只是流于表面,改革和保守也是隨著升官發財出名等好處的傾向(皇帝的想法)而變化。這種斗爭極大的損耗了王朝的元氣,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不能想辦法解決這個歷史遺留大難題。
分封制的時代,各管各的。爭斗還算小,到了戰國就激化了。到漢代又是實施郡國並行制非但緩和不了還總是內戰,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軍政分離、中央集權、改革貴族體系、推行察舉制、讓門閥壟斷政府職位也就被皇帝采納為唯一的緩和斗爭,形成潛規則穩定秩序的權宜之策了。
像什麼王安石等人改革給下面的既得利益群體執行成害民之舉的小事就不足掛齒了。
沒想到門閥的胃口越來越大,土地兼並個沒完,把皇帝的牆角都挖倒了幾次,這些管理者只會分蛋糕,不會做蛋糕的傳統是穿越眾絕對不能接受的。因此他們在建國之時就約法三章,不管地方官的出身,只抓穿越眾希望看到的政績,威逼利誘齊上陣,讓這種操蛋的傳統滾出統治階級的腦海。
傳統的戶口財稅參數還是重要的考核依據,但是更重要的是李基系數(盜用了基尼的成果)和國民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數等更加實際的參數。綜合來說,只要治下的人類發展指數提高的速度快于全國np的增速,一把手就能升官,如果差不多也能留任或平調,如果慢于這個數字太多可能就要調到落後地區去援建了。
為了建立高效廉潔的管理團隊,穿越眾直接借用了集團的模式,垂直管理的模式,容許每個國民給專門設立的廉政公署寫信舉報貪腐和不作為,只對參議院負責的廉政公署所有經費和人員都是獨立于政府財政和官員招考儲備體系的。大部分經費來源都是每年由穿越眾控制的參議院下屬的帝國清廉基金的投資盈利提供,人員來自積極性最高的政法系大學和各地的青年志願者,四大獨立和制度幾乎完全照搬香港的廉政公署。
對貪腐的零容忍才是穿越眾下定決心設立這個機構的根本原因,在這種跨越千年的先進制度的監控下,新帝國幾乎沒有出現大貪腐案的可能。抑制貪腐機制就像人體的自我防御機制需要強大的識別(監督)、殺滅(懲處)、免疫(立法)共同作用,全部都到位自然就身體健康了。
總的來說,建國後大部分官員在初期的大清洗和幾次運動中存活下來就是就舊時代士大夫官僚和吏員中的精英了。基本都是識時務的穿越眾合作伙伴的家屬或親友。而充斥于基層的學院派新青年官員(來自于穿越眾建設的眾多高等院校通過了新式科舉的儲備官員)則基本靠的是實打實的政績升的官,其中還有不少穿越眾青眼有加的富家子弟和合作伙伴家的青年俊杰依靠軍功和拓殖海外的大功火箭升官,從政十年之內就進入帝國中央各個部院擔任大員長官的奇跡。
從無到有的建設近現代官僚體制可不是開玩笑的。這關系到穿越眾終極目標的實現能否成功,也是關系到未來穿越眾的牆角會不會被新的的門閥挖倒的大事。
因此各個縣令和州府的長官都被穿越眾在初期的大換血中清洗了一邊。凡是明察暗訪,有過特別惡劣的罪行的重犯都從重從快處理了。打土豪分田地之類的資源分配格局強行改變向來是政局大洗牌的前奏和維穩殺手 ,歷朝歷代的王朝更迭都是以經濟基礎(土地所有權人)的意志和傾向為轉移的。穿越眾就是最大的地主和地主聯合體的代表,為了在狠剎土地兼並的社會風氣上佔據有力的道德制高點,穿越眾每個個人名下的土地都少的可憐,幾乎只有幾百頃(持有地產的都是集團公司和子公司),相對于其經濟和政治地位完全就是可以忽略的數字(宋代就是最混得不好的宰輔也能得到萬頃良田)。
那些傳統舊官僚哪一個不是家產土地千萬的大地主?哪一個沒有做過兼並土地的事?幾百畝的土地是養不起一個正經的官員的。就是縣衙的師爺和牢房的牢頭這些不入流的編外人員家里都有百畝的地產,還用問那些只有地主富戶家才能供養出來的讀書人出身的官員?月兌產讀書可不是一件易事,在書籍文具和學費高昂的封建社會,供養一個月兌產的讀書人十年寒窗至少需要一個超過百畝地產的大家族提供近千石的糧食。
小農思想統治的鄉村宗法社會最偏好的就是土地所有權。宗族花費血本供養出一個掌握權力的子弟豈有不兼並土地的道理?治家之本乃兼並是初稅畝之後歷代士大夫的祖訓。什麼賢良淑德治家嚴謹都是狗屁,耕讀傳家就是一個遮羞布,沒有耕地哪來的讀書錢?
這些官員掌握權力之後哪一個不是愛財如命兼並成狂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清官龍圖閣大學士包拯,在接受一大堆國家發放的權職餃爵對應的薪資待遇(注1)的前提下還不是給兒孫留下了幾萬畝的家產?這種兼並的後果和資本主義時代的資本集中毫無差別。過分的財富集中只會導致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都會導致財富分配的不均導致的多數民眾消費能力萎縮、引發大洗牌。沒有經濟學的古代統治階級也知道一直兼並。但是私人利益和統治階級集體利益沖突的時候,士大夫官僚就不能和私利和公共利益本是一體的皇族一條心了。
舊的思想、舊的家族利益、舊的辦事作風、舊的制度法規踫到穿越眾代表的資本家和中產階級新的價值觀、新的集團利益、新的技術手段、新的管理制度,幾乎就是全面潰退。自從巨大的經濟實力在控制大宋帝國財政和國債之後轉化為政治勢力時,穿越眾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在各個地區的行政體系中參沙子。北到蒙古部落、東到日本北海道、西道高昌回鶻,南到香料群島。到處派遣徒子徒孫佔據重要崗位和官職,名為顧問實為派到各地的掌櫃。又有老奸巨猾的當過積年老吏的合作伙伴在各個關鍵網點做技術支持和資源共享,一張巨大的經濟網絡很快就能轉化部分職能,掌控各個地方的財政和工商業資源的集團網絡在沒有接受過現代組織學燻陶的封建國家眼皮底下就壟斷了各地的最大話語權。
當華夏帝國建國的時候,被網在網上的舊官僚和眾多大地主不是合作伙伴就是被預定清洗的對象,已經是鐵板一塊的穿越眾集團自然可以橫掃一切反對派,讓大宋帝國剛剛從太皇太後的陰影下走出來親政的趙煦退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