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日不落帝國 第十八章 道路就是血脈

作者 ︰ 時空寡頭koen

()「一段兩百多公里的雙車道水泥公路竟然僅僅花費了100萬貫,也就是說在原有的馳道基礎上改建四百多公里的從秦州到蘭州雙車道水泥公路預算不會超過兩百萬貫。」一名從建築學院派遣出差的準工程造價預算師正在想親自來秦鳳路治所秦州坐鎮的李基匯報進度。

「造價怎麼可能這麼低?你的預算報告中每一公里平均造價只有2000貫?我們集團下屬的水泥工廠生產的水泥成本價一噸就要一貫,按照25厘米厚的標準厚度十米寬的路面一公里就需要噸混凝土2500立方米,也就是說最少需要2000噸水泥和一千噸沙和一到兩千噸的碎石等原料,還不談人員薪酬、征地、稅收和公關成本其他的成本。光一個開鑿山區隧道和涵洞的開支就起碼要50萬貫!你是不是準備偷工減料啊?」李基質問道。

「學生怎麼敢?這預算還是我們盡量按最高標準算的,秦鳳路本地出產的沙石其本上都是不要錢的,听說我們獲得了朝廷批準的修建新式水泥公路的資格,想要修建一條從秦州到青唐城的高標準雙車道公路,沿線各地的官府都非常的支持。規劃路途經過的地方征地費用都是在地主們的懇求下一減再減,幾乎著等同于白送。我們開設的秦鳳路公路運營公司已經取得了3年免稅的特權,這是秦鳳路三司爭取的優惠政策。沿線各級的地主和民眾听說了我們要修這條戰略級別的公路之後,非常熱情的積極響應zh ngf 的征發勞役,基本都是自帶干糧工具,青壯勞力沒r 沒夜的干,老弱婦孺在旁邊幫忙。完全可以提前三個月完成所有的工程進度在清明節之前完成驗收。」

听完匯報之後陷入沉思的李基問到「這種發動群眾的大干快上模式是不是趙守忠教你們的?」

「不是的,趙院長從來沒給我們說什麼,只不過是在工地上監理的那些工程師和技術員稍微透露了一下我們將要公開發售股份募集資金為秦鳳路公路運營公司未來新建四條同樣規模的通過設立收費站收回成本和唯護費用的干線公路的計劃的口風,那些地主和官員為了討好我們,為了獲得大量購買認股憑證的資格簡直就像發瘋了一樣。普通的老百姓也在我們技術人員的宣傳下知道了修建公路將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好處,我們將在未來十年內實現鎮鎮通,二十年內實現村村通。」

「笨蛋,誰讓你把這些內部機密信息泄露給他們的,沒有人授權給你,你這種行為應該受到什麼樣的懲罰你不知道嗎?根據管理章程你和那些泄露信息的技術員每個人今年一季度的所有工資和獎金都被取消了。不過我個人認為你這種做法很好,畢竟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你的行為同樣也給集團節省了大筆金錢,原本修建這一條從天水到西寧的干線,不,是從秦州到青唐城的干線集團準備的預算總金額達到5百萬貫,如果不夠後期還要追加預算。想不到你們只花三百萬貫就能解決問題,節省下來的預算留一半下來,給那些相關的有功人員發放獎金,這也是公司的章程。你自己看著辦吧!」李基高興地去赴轉運使的宴去了。

「晚飯後的散步真是愉快啊,我真是要感謝大人的宴請,秦州的樹真是很多啊,我等漫步于巨柏古木之間別有一番情趣啊。」李基酒足飯飽之後和請客的秦鳳路三司使等人就未來發展秦鳳路開始了探討。

秦州多有古木的另一個原因是古寺廟多。中國的第一古都長安,處于華夏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中心位置之上長達15個世紀。而秦州是京西第一大邑,是京兆府勾通川蜀和夏國的「三岔路口」。特別西漢古「絲綢之路」貫通後,一直是城鎮繁榮、文化發達的通衢大邑。《元和郡縣志》說「都會未及于沙州,繁富大出于隴右」,隴右便是秦州。由于佛教(包括明後的伊斯蘭教)沿絲路東傳,道教也渴望順絲路西去,加之此地又是「羲皇壤、媧皇郊、軒轅野,」以及周、秦、唐的發祥地,祖宗多多,其結果必然是各種寺廟林立,使秦州成為中國古佛寺、道觀、廟宇、清真寺最多的城市之一。古寺廟素稱「叢林」,說明一切宗教場所,以及氏族祖堂,都會用樹木來裝扮莊嚴和肅穆。故而形成了天水「有古寺者必有古木」的口碑。客觀地講,僧人、道者多有栽種和保護樹木的習慣,但凡守望千載的耄耋老樹,多數得益于僧道的呵護。

秦州自古便是盛產「大木」之地。這是大自然獨給天水的厚賜。秦州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向半干旱氣候的過渡地帶,屬于華北、華中、蒙新及喜馬拉雅植物的交匯點,加之域內渭河水系之山地、丘陵、河川谷地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既復雜多樣、又自成體系的植物群落。樹木自南向北、自東向西次第交叉演變,成份復雜,種類繁多(據調查主要樹種有68科195屬728種)。作為「大木」之鄉,且不說周秦漢唐,就是到了宋代,秦州域內還保留著大面積天然森林,史書上稱這一帶「連山谷,多大木」,「森郁綿亙,不知其極」。

「大木」,是古代歷朝歷代朝廷炫耀權力和滿足奢y 的必需品。秦之咸陽宮、漢之未央宮、唐之長樂宮,有地近之便,棟梁之材多來自天水。宋時建都開封,東部平原缺乏木材,朝廷便置采木務于此,專為營建都城采伐巨木數萬株。巨木采積成山,每年ch n秋兩季扎巨筏浮于渭河,東下黃河而送至開封。京城的達官貴人為了滿足私y ,也斗膽犯禁,采木于秦隴,連著名宰相趙普也參與過這項不光彩的勾當。

默默地回憶了一下秦鳳路的礦產和了解秦州諸多特產和細節後開口說道「諸位大人,入股秦鳳路公路運營公司沒有任何問題,現在我就有一樁大富貴送與諸位。隻果、桃、梨、核桃、花椒、辣椒都是本地的特產啊,哦,不是,花椒和辣椒還不是,不過只要諸位所有的山地、旱地和良田都種上我商會改良的這些作物種苗,最多五年最少四個月,各位就能進賬5000貫。本商會敞開了收購而且是用我們會員和內部結算的票證和辰基錢收購,不用銅錢。就算諸位將到手的票證和辰基錢轉賣出去就是至少兩倍的利潤。如若推廣到整個秦鳳路的每個縣,諸位的收入就可以達到每年至少六萬貫,就算諸位離任高升,這筆通過諸位努力推行善政獲得的合法的收入也可以通過變賣折現為至少60萬貫帶走。怎麼樣?」深知交通成本下降就是導致小農經濟被市場經濟打垮的主力的李基像掮客一樣誘惑者諸多官員。

把單一的伐木業支柱產業發展成多元化的經濟結構正是繁榮秦鳳路,搞定吐蕃諸部的一個後方基礎戰略。將正在西夏和吐蕃邊境前線的鄯州和蘭州建設成一個和品演變的橋頭堡就需要一個強大繁榮的秦鳳路。在築完公路之後就是推動秦鳳路的農業和商業革命了。這將提供數百萬個新的就業崗位,起碼可以吧貧窮的秦鳳路的‘GDP’提高個二十倍,財政收入提高個三十倍。

這樣還可以堵住接受了無數環保主義信息洗腦其他穿越眾的嘴,畢竟可以用發達的多元化經濟來減緩森林覆蓋率下降的速度,把砍樹的人變成種樹和其他的產業工人才是治本的方法。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第一日不落帝國最新章節 | 第一日不落帝國全文閱讀 | 第一日不落帝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