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揚天下 第460章 精減機構

作者 ︰ 何昊遠

***

秦牧離京曰久,積壓下不少事務需要處理.

他一大早起來練習傅青主教的納氣之術,司馬安等人是反對秦牧學習這些道家氣功的,主要是擔心他沉迷于道術之中。

秦牧也不聲張,私下里跟傅青主請教。

練氣加練劍,完了沐浴更衣,便到正殿去召開早朝。

朝會一開始,第一件事要議的自然是對前方征戰的將士賞功與對犧牲的烈士的撫恤。

這是確保軍心士氣的大事,馬虎不得。

有功必賞,有過必罰,犧牲的將士的撫恤更是要盡快落實,不能讓士兵流了血,家屬還流淚。

這事秦牧每次都會親自過問,十分重視。

賞功與撫恤的事情整整議了一個時辰,才大致處理清楚。

當然,普通士兵的賞功和撫恤,主要是由兵部根據各軍的僉事上報的功勞薄擬定的,無須交到朝會上討論。

這事處理得差不多之後,已升為工部主事的黃振林當先出班奏道︰「秦王,明初各省分設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此三使司分管省內軍政刑法;

明朝中頁後又增設巡撫、分巡道、總督、總兵、鎮守中官等職餃,雖是出于統一事權所需,但也導致了重要的機構重疊,象布政使等職權,實際上已基本被架空。

如今天下戰亂未平,人口銳減,人心思定。臣以為,我朝應順應時勢,削減一些機構,以減輕地方機構重疊所帶來的弊端,減少俸祿支出,減輕百姓的負擔。」

黃振林一衣黑底繡祥雲紋官服,腰纏革帶,步履穩健,神態莊重,聲音非常沉穩,這一番話可謂是說到秦牧心坎上去了。

如果打開地圖,就可以看到,目前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八省之地,基本已經在大秦控制之下。

當然,按明朝的布政使司劃分,是沒有湖南、湖北、安徽、江蘇這四個省的叫法的。

湖南、湖北的地域在明代統稱湖廣;江蘇、安徽兩省的地域則是南直隸。

秦牧暫時也沒有拆分湖廣和南直隸的意思,現在大秦初立,天下尚未統一,民生需要休養生息;

把省份劃分得越多,就意味著機構多,官吏多,俸祿多,擾民之事也更多,這不利于民眾休養生息。

其實一直以來,大秦都沒有正式設立總督、總兵等官職,但也沒有明令撤銷。

事實是,明代的分巡道和巡撫、總督都是因為叛亂多了,才逐步增設,最後形成定制的。

詳細說來,大致是這樣,因為一些小叛亂,一州一縣難應付,于是設立兵備道,統一幾個州縣的事權,這樣才能有效**涉及幾個州縣的叛亂。

如果叛亂波及一省之地時,布政使、都指揮使、按察使因各管政、法、軍,三權分立,令出各門,往往導致相互扯皮,難以及時撲滅叛亂,于是又設立巡撫一職,統一全省軍政法大權。

如果叛亂涉及幾個省,巡撫也沒辦法應對了,于是又在巡撫上面設立總督一職,統轄數省軍政,比如之前呂大器的四省總督一職,就是為了對付張獻忠的叛亂而設的。

問題來了,道員的設立,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架空了州縣官員的權力。

巡撫的設立,又架空了省級官員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的權力,總督的設立,進一步架空了巡撫的權力。

如此一來,大部分官員的權力被架空了,但俸祿可沒有架空。

這不但造成了大量的機構重疊,還因此多開支了很多官員的俸祿。

黃振林提出裁撤這些重疊的機構後,秦牧向殿中的大臣問道︰「諸位大臣以為如何?」

吏部尚書楊廷麟出班答道︰「啟奏秦王,明朝設立道員、巡撫、總督等職,是出于時事需要不得不為之。如今我朝治下,民心思定,百姓安居樂業,少有叛亂之事發生。因此臣以為,確實應該裁撤一些機構,以減少官吏擾民,使天下百姓得了休養生息。」

內閣大學士李源出班說道︰「啟奏秦王,如今四境未平,天下未定,臣以為此事尚須謹慎行之,便是要裁撤,也需要想個妥當的辦法,以免引發地方官員的恐慌。」

不管什麼時候,裁撤官員都是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作為既得利益群體,也是你統治的基礎,你一但剝奪了他們的飯碗,就很容易引發官場的動蕩,甚至引發**的危機。

李源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的,現在的大秦看似蒸蒸曰上,但敵人四面環伺的局面並沒有完全改變,現在就向內部官員動刀子,確實需要謹慎才行。

但另一方面,官員向來是設立容易,裁撤難,如果不趁現在體制沒有僵化的時候裁撤,以後可就更難辦了。

所以裁撤秦牧是一定要裁撤的,關鍵就看怎麼才能讓因此引發的官場振動小些。

大學士諸葛敏想了想說道︰「秦王,臣以為,可酌情裁撤一些衙門,象兵備道這一級官員,臣以為還是保留的好;我朝統治下的地方雖然比較平靜,但也不能保證就沒有叛亂發生。

兵備道的設立,有利于把叛亂撲滅于萌芽之時,避免事態擴大而難以收拾。因此臣以為,只要把兵備道的職權限制在兵備的範圍內,不得干涉州縣政法,保留兵備道是利大于弊的。

到于總督一職,現在則沒在必要設立。而巡撫一職,臣以為在情況相對穩定的湖廣和江南,也可以裁撤掉,將軍政司法大權還于三使司;

至于新近開拓的地區,因情況特殊,軍政未步入正軌,還是暫時保留巡撫一職,以統一事權,迅速恢復民生。」

諸葛敏考慮得很周到,什麼官職有必要保留,什麼地方需要特別對待,都考慮到了。

按他這麼一說來,除了兵備道依舊保留作為地方常設機構外,巡撫一職也基本成了臨時機構,一但地方治理上了正軌,巡撫一職便也要撤銷,還政于三使司。

這個方案是比較讓秦牧滿意的,殿大大臣反對的也不多。

首輔司馬安出班說道︰「秦王,目前我大秦統一天下的步伐穩步推進,江淮新拓數府之地,西南盡納貴州一省之境,這些地方都需要派遣大量官員前去治理;

裁撤下來的官員,只要盡量調用到這些地方,而不是讓他們罷官回家,相信所引發的反彈就不會很大。

只不過各地的兵備道原本是直接向巡撫衙門負責,現在如果要裁撤巡撫衙門,而保留兵備道,則兵備道改轄于哪個有司之下,這需要詳加斟酌才行。」

這確實是一個需要謹慎考慮的問題。

兵備道有其特殊姓,它不可能單純的只管兵備。所謂的兵備,肯定要涉及一些刑政事權。

一但撤巡撫衙門,兵備道改轄于哪個有司之下,立即就會讓哪個有司的實權大增。

布政使司管政,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揮使司管軍事,這是明初地方上三權分立的格局,而三使司又以布政使司為首。

兵備道管兵備,但鑒于它的殊姓,又不可能真的單純只管兵,不涉政。如果讓兵備道轄于都指揮使司下,則都指揮使司的實權基本上就凌駕于其他兩使司之上,地方上「軍」凌駕于「政」之上,這會產生很大的隱患。

如果象明朝那樣,兵備道道員由都察院派出,而改將兵備道衙門轄于都指揮使司之下,這看上去也能起到制衡的作用;

但問題在于,讓文官御史去管兵備,萬一有事往往不起作用,那麼設立兵備道豈不是多此一舉?

秦牧和大臣們討論了許久,最後采取一個折衷的辦法,讓兵備道平時轄于布政使衙門之下,由按察使司監督。一但有戰事,則自動歸由都指揮使司指揮。

這類似都五軍都府與兵部分掌統兵權與調兵權,平時兵備道轄于布政使衙門下,讓「政」凌駕于「軍」之上,有利于地方穩定。

一到戰時,自然是以「軍」為主,兵備道主動歸于都指揮使司指揮,避免外行指揮內行。

這麼做自然也有很多常弊病,但每項政策,都不可能完全沒有弊端,關鍵看它合不合事宜。

合適的,就是最好的。

*****************

PS︰七十多年前,我祖父寄回最後一封信,說他被編入了遠征軍,入甸之後就再也沒有音訊傳回,昨晚無意中在網上得知,雲南騰沖縣有座「中國遠征軍名錄牆」,于是想辦法讓人查了一下,名錄牆上有我祖父的名字,何光武,二等兵。只是現在還不能確定籍貫,也就無法確定是否同屬一人。

得知這個消息後,我一夜難眠,恨不能立即到騰沖去看看,不過說來不怕大家笑話,上個月的稿費收入很微薄,來回的路費加上要住幾天查證一番的話,一個月的收入都不夠,只能再攢攢了。當年多少鮮活的生命,為了那場全民族的抗戰拋頭顱,灑熱血。可是,家里人卻連個死訊都收不到。我祖母年輕守寡,是個信佛的人,七十年間,時常去求神問鬼,只想知道我祖父是生是死。還記得前年,九十多歲的祖母彌留之際,還在迷迷糊糊的念叨,說看到我的祖父站在床邊。那時是半夜,我听了她念叨,嚇了一跳,隨後忍不住淚如雨下,七十多年了,七十多年的牽掛有多漫長啊,我相信,祖父犧牲前最後一個目光,一定是投向家鄉的,可家里人至今連個死訊都收不到

不說了,再說淚水又下來了

(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明揚天下最新章節 | 明揚天下全文閱讀 | 明揚天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