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李隆基與來俊臣分析中那樣,自武後命于暮冬召各州都督、刺史、及李唐宗親外戚並著武家子佷共拜天授寶圖的詔令才一頒布,便在風馳電掣之間于李唐皇族宗室之里引起了雷霆恐慌!
時今大唐的局勢明顯是對李家不利,而武後又忽然做出興修明堂、無視皇帝的存在而給自己加封聖母神皇等舉動,且又在這當口猶如火上澆油般的召集眾人拜什麼天授寶圖……她摒棄李唐、自己登基為帝的野心已是昭然若揭。
憑著經久懸心吊膽之下所生就出的第一直覺,李氏宗親們齊齊認定了武後此舉用意不善。
俊臣似乎有著對人心天生的忖度,他與隆基分析,易地而處,若他是李唐宗親,心里肯定會這樣想,既然橫豎難逃一死那予其坐以待斃還不如鋌而走險……時今宗親之中不乏位高權重手握兵權之人,保不齊就沒有拼搏一把逆轉乾坤的意圖!但這時的宗室之內其實處在一種時聚時散的當口,缺的不是那份拼命一搏的野心及膽魄,而是苦于沒有人站出來先挑這個頭。更確切而言之,他們需要的不過是一個往前推一把的助力罷了!
正是琢磨透了這樣一點,時機難尋,隆基與俊臣的謀劃便是︰為李唐皇室推波助瀾、烘至其行……
事成之後對于來俊臣不失一個「大顯身手」的好機會……試想武後若是沒有足夠的把握又如何敢做這一挑釁皇權的試探?而放眼天下大勢,若李唐皇室這個時候當真有翻身逆轉的本事,又何至處于如此被動的境地?故而一旦干戈大動,李家宗親必輸!
來俊臣需要一個立功的機會,只要有了建樹,方能繼續爬上高位。而李唐宗親聚于一堂,若動腦筋撩撥他們露出謀反的跡象,那之後來俊臣就可以向武後告發、並一展他酷吏的才能令其一眾株連之人認罪,為武後除去這一樁心結,從而立下大功!
這之中屠戮本家之人而對李隆基會有何好處,因他有所保留,俊臣也便沒有再問,但其實彼此心照不宣罷了……對于隆基,卻是押注了性命與日後成敗的一場賭局!
來俊臣一點兒都不奇怪李隆基為何會同他行此籌謀、害李家自家人。因為他對隆基早有了解,他知道隆基城府之深、心思之重、有著可成大事的當機立斷與果敢決絕,同時這也是李隆基天生的危險之處!這一次李隆基也是在利用這個機會順水推舟,為李旦除去將來真正掌握皇權的一眾威脅!
畢竟李旦是武後的兒子、時今的皇帝;武後不可能長生不死,有武後一日、便會有李旦這個最高權利的直系者一日,那麼李旦日後掌權其實是必然的。但李唐宗室亦對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虎視眈眈的盯著,這份力量多一分,對李旦就是更進一步的威脅!
所以一場鋪陳滔天的局,為的不過各取所需。即便這樣的互利其實吞噬著天道與人性……。
李唐宗親的領頭羊並不好當,而輾轉多時、在腦海中層層篩選之後,終于敲定了一個刺激其挑頭的最佳人選︰韓王李元嘉。
李元嘉乃高祖皇帝之子,自小便有「神童」二字賦予其身,于宗親中自是聲望地位、並著資歷權勢等最為出挑。隆基與俊臣的初始步驟,便是扇點韓王李元嘉做這宗室起義挑頭之人!
其實人選還有一位︰越王李貞。
李貞乃太宗皇帝之子,其人學識雖不及元嘉,但素以才干稱著,辦事果敢、亦聲望頗高。
不過很快便被否決。以對宗室間那一份了解,隆基斷定,若是李元嘉挑頭沖陣,那麼他第一個聯絡的人定會是越王李貞!反之則就不見得了。
所以李貞這方面,委實不消他們二人花費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