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公主改嫁武攸暨之後的不久,武皇便改國號「唐」為「周」。
第一任駙馬薛紹的死去,與之後嫁于第二任駙馬武攸暨,這兩件生命中的大事注定會在太平風雲際會的傳奇歷程中烙下濃墨重彩的大筆法!同時,對太平公主風雲際會的動蕩一生,也是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婚姻的變故放在任何一位女子身上皆是不能承受之重的,即便是太平公主也不例外。在這之中,仿佛只在一夜之間便使她將自己那與生俱來的宿命看得更為深刻!她更加獨到的體悟到了自己身為李唐獨一無二的嫡出公主、自打出生起就伴著一並帶到人間的宿命是些什麼,那是無奈的,即便她想要月兌離這如荼毒般的政治權利,卻也依舊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她女子委以終身的大事兒,對她來說只能與權勢利益掛鉤。譬如這兩次婚姻,第一次嫁于薛紹她所帶來的政治利益是籠絡了李唐,而日後復嫁武攸暨所帶來的政治利益則是穩固武周。
太平深深明白,時今自己已經不再只是李唐的公主,還是武周的媳婦!這個世界上與自己親昵的唯有自己!若說還有什麼是除她自己之外亦令她親昵,那麼便是母親,母親就是她最重要的、獨一無二的倚仗的對象!
任何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亦或與生俱來、沉于骨血澱于五內的親情,只消一面臨「政治利益」這個動輒不移的神明、又若惡魔般的造詣者,那麼只消旦夕間,一切都會變得相當脆弱、相當不堪一擊!所顛撲不破的,只有共同利益、共同陣營、共同目標之下所締結出的那一道深深的為達目的而成的結盟!
母子親情也好、愛侶恩情還罷,在政治利益面前,所能有的,只能是鐵血冷面不認人!更甚者,你死亦或者是我活,只能擇其一……
太平公主有一顆靈秀的頭腦,綜上這些道理她在極快極短的時間內便已逐漸一條條梳理明白。自此之後的太平公主徹底發生了本質的轉化,往昔的她只是從一個懷春而懵懂的純女敕少女成長為一位帝國的公主;而時今的她則又有了進一步的跨越,從一個懷揣著些許未泯天真的大唐公主、幾乎一夜之間月兌胎換骨成了心機深沉的政治動物!
她那美麗妖嬈的身影間,那寸寸的肌體與骨血里,父皇並著母親遺傳于她的政治潛能經了凜冽事態的這一劑催化,頓然的,徹底有了最為濃烈與不可收拾的全部激發!
血脈噴張、機敏果斷,外圓內方、處變不驚!。
溫軟的風兒夾雜著芳草的幽香,一縷縷篩篩的入了丹鳳門,掠過迂回的長廊甬道,將那一道開闊的視野呼之而出。
有一排排著了朱紅墨青、正裝朝服的官員們,此刻正身立在這好一道迂回九曲的回廊之間,以那燦金流銀的琉璃殿檐為正濃日光的庇護,兩兩三三、抬袖引指,不敢怎麼大聲的竊竊指點、議論著前方不遠處入了眼簾的莫名物什。
這一天,巍峨屹屹的朝堂前突然立起了一個四四方方的巨大銅器。這銅器不太像鼎,亦不像是什麼鎮殿壓邪、標榜帝王威儀的祥瑞物件,卻是令這一班文臣武將看了半天也沒有一個人認識這是何物。
這個莫名其妙出現在朝堂前的東西,被熠熠日光映著照著,竟有若活了一般,像是最容不得紋絲侵犯的巨大怪物!但是放眼去瞧,卻又發現這詭異的大怪物做工其實相當精細考究。
它的材質看起來像是一大塊兒的銅,中以隔板隔成四個均等的獨立空間,迎合周身相對相稱著的四個平整側面,分別漆飾成了青、紅、白、黑四種對比鮮明的醒目顏色。
正當滿朝文武不明所以、對其用意霧水一頭的猜來篤去也沒個答案時,迎著宮宇正門對面而來、一路揚塵撩霧的一匹高頭大馬,又將他們的眼球盡數吸引了過去!
那是極快的一個交錯,緊接著,尚未來得及喘一口氣,便見從這彪凜碩馬之上干練的躍下了一個風塵僕僕的壯士。
這壯士卻並不是那素日里頭于這朝堂之中司空見慣了的文臣武將,他著了一身襤褸不堪的衣飾、生就了粗獷黝黑的皮膚與眉眼,不難看出其人該是一個樸素低下的農夫。
這個人雖然經歷了這一路之上生就出的顛簸勞頓諸多苦楚、雖然品貌氣質從里到外實在與這世之大雅絲毫不相對稱,但自他那雙炯炯有神的雙目里面,卻自有著一種無論高低貴賤、只要是人便全然都具備著的熠熠光芒,那是——貪婪!
「這……」諸臣愈發不辨所以。
其實這一路上策馬揚鞭、無人敢攔的直入了神都帝宮的普通農夫,是個前來告密的人!而那做工考究、四四方方的怪物一樣的巨大銅器,正是用來呈放告密文書的專用工具……這個專用工具有一個如是專用的響當當名字,喚作「銅匭」!
武皇是一個女人,在泱泱華夏幾千年以來的文化傳統里從來都是男兒撐了天地,豈會容得上不得朝堂的小女子去分一杯羹來?權且不論其它,只此一點,就已經為武周江山做了有力的動搖依據……武皇遇到的阻力,太大太大了!
她不得不開始擔憂,成天成天的擔憂,再後來這種擔憂便轉化成了一種莫名的恐懼……她已經六十九歲了,是不是這人愈老,對這自然萬物的感知便愈發深濃?對一切事態所掌控著的、未掌控著的,都會有一種那麼那麼深的隱憂感?
她經不起這樣的惶恐,因為她的江山她的政權她的時代必須做到威加海內、響震五山、收心四域,百密無疏!
那些躲身在明明暗暗之處的對她不滿、不服、心有不甘心生反意的不自量力的狂徒們,他們必須一個個的消失于世、連同著他們那些不安分的心思,一起消失、通通消失,消失的干干淨淨!
于是,這麼一大套環環緊密相扣的新興政策,也便應心而生了出來……
這政策看似繁雜,其實倒也簡單,不過就是把「建言十二事」里的「廣言路」落到了實處。武皇入手細微,從每一個平頭百姓身上發起,建立「匭檢制度」、鼓勵「當面告密」。
那銅匭面東之處涂著天青之色,盛放毛遂自薦的求職升官信箋、以及促進民間福利計劃的書函建議之用;面南之處涂著大紅之色,廣納民眾對于朝堂與國家建設的一干意見、以及對于當權政府所行政策不足之處的諸多想法之用;面西之處涂了ru白之色,乃融匯八方冤**伸張平反、對民間諸多不平之事的訴苦之用;面北之處漆著深黑之色,便是作為何處顯出祥瑞、奇人異事預言、以及何人心懷不軌的告密信函之用。
綜上如此,是為匭檢制度。
但是匭檢雖起,但真正能夠得以投放信函的,到頭來還是那些經常出入于宮門、識文斷字的文武官員而已!這並不是武皇最終的目的,她最終的目的是要听到來自民間的聲音……于是武皇下旨,「有告密者,臣下不得問,皆給驛馬,供五品食,使詣行在」,意為如有百姓意欲告密,便可去尋當地一方官員,官員絕不許有半點兒質問,要即刻供予高頭大馬一匹,以五品官員的待遇,將其安全護送至太初宮去,覲見武皇、當面告密。
這樣一來,便為民間百姓大開了方便之門。而後顧之憂也誠然已經免去,因為在告密之後,若武皇查有此事,便即刻對告密之人加官進爵、予以頗為雄厚的封賞;反之若查無此事,武皇也並不處罰告密之人,依舊以如上一干禮遇,將告密之人平安送回家鄉而去。
這樣看來,真真可謂是無本萬利之事!那麼誰人不願一為?
隱匿在人心其間不斷蟄伏閃爍的淵深野心,開始了一番蠢蠢欲動的夙孽洗禮……
其實武皇的本意乃是落實廣言路,收束民心,讓民間百姓不會因為她登基之前所行的諸多殺戮而對她心有介懷、同時也體現武皇愛民如子對黎民百姓的一干關懷,捎帶著也令朝臣人人收心、有所顧慮,令武皇視野放寬、更為有效的了解百官並著宗室子佷間的諸多動態。
其實政策是好的,想法是對的,但當真正的下行起來,往往會劍走偏鋒的並不遂了最初的那個本願!這擁有著太多漏洞、實難從來自民間八方的諸多消息中辨別出真與假的匭檢制度,勢必會被有心之人鑽了空子、成為被野心家利用的有力工具!
當然事態如何發展,誰也不能有先見之明。一任英明果敢得天命如武皇,也仍舊難以自這冥冥之中詭笑的命脈里冷眼觀世、洞察出後事前因一個真正明朗的乾坤。
這其實是何其悲哀的事情,在往後茫茫無涯、浩浩無邊的宿命結束之後,又該令武皇怎樣的痛心、做了怎樣一道涓濃綿綿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