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
這年,不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年。
朝中大臣間黨爭激烈,分門別派,勢不兩立,各自瓜分著這個國家原有的國本,打壞先人百年下來建立的根基脈絡,民間各地又分別遇至旱災病疫,四散蔓延,導致民心異變,蠢蠢欲動,官逼民反,一觸即發。
不只如此,城牆外又要提防韃靼部族與倭寇的伺機侵略。
這不僅使得皇朝加快衰竭破敗的速度,就是有如螻蟻的平民百姓,更是過得民不聊生。
內憂外患侵蝕著皇室主權,表面上,眾人極力維持著和諧的假象,實則早已各自暗中算計好進與退的棋子。
正當一個皇朝的興起與衰敗,過程並不輕易,是種種的因果演化而來,隨著時間,隨著人心,隨著某種契機,成就或毀滅,全在彈指之間。
而巧的是,在對的時間做到對的事情,竟也能讓這皇朝延後了注定被改朝換代的困境。
這是在大黃國土下,一個群山環抱,地勢險峻的徽州。
因為平地農作的耕耘不易,生產條件之差,多數人開始轉移重心在提升文化素養方面,從孩子的根本教育著手,逐漸引導至走往商事的方向,在全盛時期,徽商的美譽不脛而走。
雖看似不是一條簡單的路,卻是他們最正確的選擇。
一個從宋代時期就一直富裕至今的家族,他們以茶葉起家,以茶葉復興家業,造就一個徽州人人口耳相傳的傳奇。
他們的事,無關國的衰敗與再興,只是一個契機,一個被掌握到的契機。
它成就了兩項讓人歌頌百年的偉大施政,但無法改變既定的歷史行徑,最終,仍是走向改朝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