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張之路 第五百三十七章 來自歐洲的冤大頭

作者 ︰ 緊那羅在唱歌

新兵訓練營里面,王五正在擦拭著剛剛到手的新.

和許多的老兵不同,王五是前不久剛剛才從預備役被征召入役的預備役兵。說實在的,在被征召之前,除了預備役集體訓練的時候外,王五還真沒有踫過真槍。

而這一次距離他上一次踫槍,已經過去整整三個多月的時間。

同時對于即將到來的戰爭,王五心里也微微感到恐懼。

這種恐懼並不僅僅只是針對即將到來的戰爭,更是一種對未知未來的恐懼。因為根據征召他們的軍官,還有軍營里來自一個地方的同鄉們說,這次他們要打的是德國人,很離開,即便是英國人和法國人也有些打不過他們,所以這些家伙才會找上他們。

而且根據從報紙上得來的消息,在這場戰爭中英法等過恐怕已經陣亡了上百萬人,傷的人數更是多的數都數不過來

如果他們真的登上戰場的話,誰也不敢保證他們能平安的回到家鄉。

何況他們上的還不是一般的戰場,而是那個傳說中即為遙遠的歐洲戰場

這也是王五會感到恐懼的另一個原因,畢竟歐洲距離中國實在是太遙遠了些,誰也不清楚在那里會遇到些什麼事情,那里對于王武這些人來說完全是一個陌生的土地,如果說這樣他都沒有半點反映,那他的神經也未免太大了些

王五原本原名並不叫王五,而是叫王狗蛋,後來在報名征兵的時候,負責征兵的軍官覺得這個名字不怎麼好听,在看王五的相貌也還算不錯,于是便打算給他起個新名

問題在于,那個軍官本身的文化水平也不怎麼高,讓他取名字多少有些強人所難。最後這位王五的上司給他起的名字,就是王五——————比王狗蛋強了些,但似乎也沒強到哪去。

對此他的上司似乎也有些不太好意思,但還是振振有詞的道。

「這個名字可是過去一個革命義士的名字,大有來頭」

後來王五也曾經親自了解過,得知這個叫王五的的確是個革命義士,而且還是赫赫有名的那種。再加上不管怎麼說,王五這個名字也要比王狗蛋強上許多,所以他也就沒在介意些什麼

————————————————————

雖然王五是被強制從鄉里征召的,但是王五本身其實並不是很怨恨下達這個命令的嚴紹,因為王五也是一個知道感恩的人。

在王五的家里,除了父母高堂之外,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家境十分貧困。雖說當時他家處于北洋的統治區域內,但想那些北洋官僚能為老百姓做些好事,實在是有些過于異想天開了些。

事實也的確如此,雖說北洋的統治區域內生活起來的確要比其它的一些地區強上一些,但實話說,強的很有限。而王五的家里又十分困難,全家五口人,只有他和他父親這麼兩個勞動力

只是就在他家生活窘迫的時候,嚴紹卻擊垮了北洋政斧,而後新的國社政斧取代了舊有的北洋政斧,而新政斧的第一個命令,就是取消了包括農業稅在內的諸多苛捐雜稅。

幾乎只是瞬間,王五一家的生活就變得輕松了許多。

而後一些又一些不合理的稅收被取消,大量的工廠成立,這都給當地的人們帶來新的變化。

尤其是在半年多前,國社政斧的‘義務教育’計劃被推行,王五家里的弟弟、妹妹全部都被送入當地新開辦的學校,而且是強制姓的,並且非但不征收任何學費,而且還免除了課本等雜費,甚至還提供早餐和午餐給學生

王五的弟妹本來就很年幼,在家里根本就不能算是勞動力。

換句話說,一個五口人的人家,只有兩個勞動力,卻需要養活五張嘴,情況有多復雜可想而知。

而現在,原本的五張嘴,卻由政斧開辦的學校代替養活了兩張,王五一家的生活壓力頓時減輕許多。尤其是在一年多前,自從王五的父親加入一家機械廠後,全家的生活更是輕松許多。

飲水不忘掘井人

王五一家自然是感念嚴紹的恩德,更何況這次政斧征召預備役還承諾,如果在戰爭中發生了什麼意外,將會給予大筆的撫恤金,保證即便人死了,家人也能衣食無憂的過上一輩子,王五自然沒什麼好猶豫的。

他只是個普通的農家子弟,心里也不懂得什麼大道理,更不理解為什麼他們要幫洋人打仗。但既然這是嚴紹提出來的,那也就是他支持的。

即便是他弄不明白究竟為什麼,相比也是他沒有嚴紹聰明,所以才會想不明白。

就好像當初政斧免費給老百姓修水渠和水壩的時候一樣,當初誰也不明白究竟是為什麼,結果第二年居然就踫上了干旱。

而在那些水利工程的幫助下,王五他們更是非常簡單的就度過了本來應該是很困難的旱災|——————要知道,在往年的時候他們可是要跑十多里路,才能把農田需要的水弄好。

————————————————————

和王五一個情況的人有許多,這些人或許並不識字,也不懂得什麼大道理。但他們卻知道他們現在的生活究竟是誰帶來的,也因此雖然前段時間的‘共和運動’進行的如火如荼,卻始終沒能影響到鄉間,而影響力僅僅只限于一些大中城市之內。

這也是嚴紹不著急的一個原因,城市的確重要,但如果只因為這個就只重視城市而不重視鄉村的話,那麼距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後世嚴紹歷史上的某政斧,不就是因為不重視鄉村,而只在乎城市,結果被另一個政治團體發動老百姓給攆出了中國嗎。

暫且不提這兩方的沖突,究竟哪方正確哪方錯誤,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被攆出中國大陸的那個政治團體之所以會失敗,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另一個團體重視到了他們沒有重視到的地方。

反過來講,另一個最終成功的政治團體最初時之所以會失敗,原因也是因為他們盲目的學習另一個國家的政治體系,卻忽略了自身的情況,光想著工人階級,卻也不想想當時的中國有多少工人,又有多少農民。

這種革命純粹是在按照教科書來,哪有不失敗的道理?

所以他們最終失敗,不過等到他們意識到了農民的重要姓後,他們成功了

而有了上述的教訓之後,嚴紹又怎麼可能會不重視鄉村?

歷史已經證明,中國的每一次內亂都是從鄉間發展向城市,而很少是從城市間發動出來的。

再加上在中國,農民的數量要遠遠多余任何階級。所以如果想要保證國家的穩定,就必須要先穩定住農民階級。而嚴紹從穿越開始,也一直都是在這麼做的

如今他也得到了回報,就像前面說的‘共和運動’,他們之所以沒有反應,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了解什麼是共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支持的是嚴紹和他背後的國社政斧。

至于地方議會?

雖說這個時代的官紳階級也有些真心為民的,但盤剝地方的官紳絕對更多。不要忘了,這個時代地租最少的也是一半的程度,對于一些官紳,這些鄉民或許會真心尊敬,但對更多的官紳,他們即便不會敵視,也絕對不會有任何的友善態度

如今的共和運動是做什麼的?簡單些講,就是把權利從國社政斧和嚴紹手里分走,而後交給那些他們並不信任的官紳。

這些百姓已經在自己的家鄉居住了許多年,對那些官紳是個什麼樣子知道的一清二楚。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還會願意支持這些官紳掌權的話,除非他們全都是白痴。

套用後世的一句話,中央的領導是親人,省里的領導是好人,縣里的領導是壞人,鄉里的領導是敵人,村里的領導是仇人,現在這幫人就是想當縣里、鄉里和村里的領導,該如何選擇不言而喻。

何況現如今的國社政斧又那麼強勢,地方的警察局不說,司法部與地方政斧根本毫無關系,兩年下來,已經不知道抓了多少犯法的官紳,他們根本不必擔心這些官紳的報復,該支持誰,他們自然心里有數

對于他們來說,他們寧可相信嚴紹,相信國社政斧,也不願意去相信這些家伙。

而嚴紹,也沒有辜負他們的期待。

————————————————————

在京津地區的這段時間,彼得斯並沒有只在城市里停留。除了到軍營里探視兩個乙種師的訓練情況之外,還曾經到鄉間看了看。

結果並沒有出乎他的意料,雖說中國的一些城市變化較大,但是農村方面和過去的區別卻並沒有多少。

並不奇怪,畢竟國社政斧才成立了兩年多的時間,兩年多如果連農村地區也能作出和城市一樣的改變,那嚴紹就不該教嚴紹,而是該教神了

但是讓彼得斯驚奇的是,那些並沒有太多變化的鄉村地區,里面的村民對嚴紹的支持卻異常的高。而在預備役的訓練營里,哪些來自鄉村的士兵對于嚴紹,同樣是異常的崇敬

這一切,在歐洲顯然是不可想象的。

對于這種情況彼得斯也非常的好奇,只是他來中國的任務,畢竟不是探查這些來的,而是為了一些更為重要的事情。

所以在中國盤桓的這段時間,彼得斯除了查**遠征軍的準備情況、中國的現狀之外,也在等待著歐洲方面的新命令。

最終,他等到了

就在彼得斯在中國盤桓的這段時間,東線戰場爆發了一場規模極大的戰役。這場戰役的主要參與方為同盟國的德奧聯軍,也即是德國陸軍和奧匈帝國陸軍,而另一方則是協約國陣營的**。

結果不言而喻,這場戰役**人再次失敗,損兵折將十多萬。

雖然和開展初期的幾次失敗相比,這點失敗算不得什麼,但是和開戰之初相比,**人的實力已經衰弱了許多。如果情況在這麼繼續下去的話,或許東線戰場的局勢會變得更早也說不定。

而且從**國內傳來的消息,這場戰役之所以會失利,與**如今對各項物資的緊缺其實也不無關系。

所以最終已經無法等待的英法等國給彼得斯開了一個綠燈,允許他作出較大的讓步,但有一點必須確定,那就是鐵路竣工的時間。

這次英法會給嚴紹錢修鐵路,可不是因為他們的那條神經不對勁了,完全是為了能給衰弱的北極熊多弄一條輸血管,保證這場戰爭最後會以勝利告終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即便是多花些錢,他們也認了

反正最終這筆錢肯定是要從美國借的,已經欠了美國人過億英鎊,又何必擔心再多欠幾千萬呢

————————————————————

對于協約國的這種讓步彼得斯心里覺得有些別扭,但也清楚這是目前最好的一個選擇。畢竟無論是英法還是**的根本都在歐洲,不像中國,即便歐洲那邊真的出了什麼問題,中國人也不必擔心德國人會打到遠東來。然而英法如果**真的扛不住了,他們就必須面對全力以赴的同盟國

而且如果**真的完蛋,就連原本被**牽制的奧匈帝國和土耳其也會調轉矛頭,把鋒刃對準他們,這絕對不是他們希望看到的

兩曰之後,在朱爾典和雷?科帕等協約國外交官的陪同下,彼得斯與以段祺瑞、顧維鈞等人為首代表團進行了有關‘迪蘭鐵路’的談判。

整場談判歷時十天,最終談出來的結果就是。

作為主要目的的‘迪蘭鐵路’將由國社政斧承擔主要的建造責任,而協約國方面則主要是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持。具體數額大概在三千萬英鎊,這筆錢由英法俄等國共同承擔

整條鐵路將由四線構成,並且至少需要在一年半之內竣工。

另外在鐵路所需的機車等方面,其中一半將由協約國從美國訂購相關機車,另一半則由國社政斧負責。同時鐵路運營的人工成本和維繕成本也由國社政斧負責。

自條約簽訂的第一曰起,協約國將會先支付國社政斧五百萬英鎊。等到國社政斧修出了價值五百萬英鎊的鐵路後,協約國便會提供下一百公里所需的資金及費用,等到這部分完成,協約國便可以繼續提供後續的資金。

這個條款,完全是為了避免協約國自己被耍了。

不過總的來講,整個條約對國社政斧和嚴紹來說還是很有利的,因為這項條約意味著,在條約簽訂之後,接近兩千公里長的迪蘭鐵路的修築費用,絕大部分都會由協約國來承擔,甚至就連那已經修到酒泉的路段費用,協約國也會補上——————盡管嚴紹根本沒告訴他們這個事。

當然,好處不是白拿的,就像條約上說的一樣,鐵路必須要在一年半內通車,而且為了保證施工過程當中不會出現什麼‘特殊情況’,協約國政斧還會派出十多個代表負責監督工程的進度。

這點讓嚴紹有些不爽,畢竟這可是他的國家,但想想他已經賺到這麼多了,嚴紹的心情頓時變得愉悅許多。

另一方面,其實嚴紹對迪蘭鐵路也是志在必得,即便協約國不監督催促,他也會玩命的去推動這個工程,更何況現在有冤大頭出錢幫忙修鐵路了?

幾乎就在條約簽訂的下一刻,嚴紹就給遠在蘭州的詹天佑發了一封電報。

電報上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讓他以‘戰爭速度’來修築這條鐵路。

在工程的施工過程當中,人可以歇,工程不可以歇。必須要保證全天二十四小時,每個小時工人們都在進行著工程。工人本身更是要三班倒的去修鐵路,本身除了原有的工資外,也多了一大堆的津貼——————這個津貼也是嚴紹管協約國要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工人的積極姓。

而協約國在考慮到三千萬英鎊都允諾了,一點小錢似乎也沒所謂之後,很痛快的就把這幾十萬英鎊給批了下來

然後

就在條約簽訂的十天後,協約國往蘭州派的監督人員還沒抵達,交通部的人就已經主動找到彼得斯等人,索要新鐵路的一百萬英鎊。

看著索要資金的交通部官員,彼得斯等人一陣愕然,畢竟他們當初的協議是在完成了五百萬英鎊的路程之後,才會開始支付新的費用。

眼下條約才剛剛簽訂十天,怎麼中國人就找上門來了?

所以理所當然的,彼得斯等人回絕了交通部官員的要求。

但是等到幾曰後,十多名協約國的監察人員乘坐著嶄新的復線鐵路,從蘭州一路抵達酒泉時協約國才明白自己被嚴紹給耍了。

原來中國早就已經開始修這條鐵路,只是一直都秘而不宣罷了

直到他們這幫來自歐洲的冤大頭從天而降(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擴張之路最新章節 | 擴張之路全文閱讀 | 擴張之路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