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得到的消息,蕪湖紡織廠的人已經開始派人聯系當地棉農,並且已經定下了價值數十萬的原料…」
「他們還派人和當地的一些織戶進行接觸,似乎是想看看有沒有把生產出來的棉紗銷售給他們的可能…」
大生紗廠的例行董事會上,幾個負責人正在一一匯報著情況,會議上的氣氛也因此變得十分沉重。
包括張謇在內的幾個負責人本來還因為不久前日本人被坑了一把的事情高興,沒想到現在就不得不面對一個新的競爭對手…
大生紗廠的這些人會對日本人被坑感到幸災樂禍,主要還是因為這一時期日本人和大生紗廠競爭時,把‘放價爭購、濫而無擇’當成了自己的殺手 ,結果弄得南通當地的棉花價格持續上漲。
現在張謇最頭疼的也是這件事,幸好紗廠的效益非常不錯,年利潤幾乎每年都能達到30%上下,最高的時候甚至達到了106%的驚人程度,所以日本人的這點手段暫時還動搖不了大生紗廠。
然而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日本人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就又冒出來了一個蕪湖紡織廠——————八萬枚紗錠動起來後的消耗,只要想想就讓他們覺得有些恐怖,要知道那可是大生紗廠全部紗錠兩倍的數量…
作為清末民初的一個特例,大生紗廠能夠在後來形成那麼大的規模,主要還是靠的四點。
一個就是‘土產土銷’,也就是從當地收購棉花,然後在把棉花紡出來的紗賣給當地織戶。
再就是不缺工人,南通當地不缺熟練工人,尋常農家的女孩十一二歲就會紡紗,唐閘一帶婦女多是天足,能長久站立,「上工能遠行,做工能久立」。
還有一個則是成本問題,大生是在南通本地收購棉花,在成本上比其他紗廠有著明顯的優勢。而且南通當地工人的工資也要比上海低,普通女工的工資只有八分錢,熟練女工的也只有一角錢…
第四是日俄戰爭…
1904年(光緒30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本傾銷東北的洋布銳減,南通關莊土布得以在東北暢銷,一年總銷數在15萬件(每件40匹)以上,而大生紗廠的棉紗是銷售給當地織戶的,這就給大生紗廠的發展提供了有利吊件。
也正是因為日俄戰爭這段期間,大生紗廠獲利很多,最後張謇才會在1907年又辦了一家分廠。
不過現在的話,安徽那邊的人工成本比南通還要低,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抵銷了運輸成本上的劣勢。何況就算沒有這點,往南通賣紗也能獲得極大的利潤,大生紗廠也就不得不面對蕪湖紡織廠競爭的威脅。
————————————————————
看到房間里幾個紗廠的負責人都是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張謇皺了皺眉,輕拍了幾下桌子。「都這麼愁眉苦臉的做什麼…」
見幾個負責人都看了過來,清了清嗓子後張謇正色道。「就算他蕪湖紡織廠的棉紗賣過來了又如何,我張謇辦廠本來就是為了‘設廠自救’,如今華商中又多了一家新秀,正是值得高興的事情…」
听到張謇這麼說,其他幾個人表面上不敢說什麼,心里卻撇了撇嘴。
和張謇不同,大生的幾個負責人固然有‘設廠自救’的理念,但更多還是想要從中獲利。如果說人人都有‘設廠自救’的想法,那當初張謇辦廠的時候也不可能會那麼困難,等到大生陷入困境的時候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指責他。
不過就在幾個人還在那里唉聲嘆氣的時候,張謇卻是話鋒一轉。「而且,紗廠所產的棉紗僅及關莊大布用紗量的一半,就算他蕪湖的棉紗進來了,也會對我們產生多少威脅,何況我大生紗廠難道還不如一個連廠房都沒建完的新紗廠嗎…」
听到張謇這麼說,那幾個負責人的臉色總算好看了一些。
的確,如今大生紗廠四萬枚紗錠所產的棉紗,只能滿足南通關莊布一半的用紗量,就算蕪湖紡織廠建成,也不過是把另一半填滿罷了——————何況他畢竟是家安徽的紗廠,總不能把所有的產品都賣到南通來,不管自己的根基之地了吧。
而且就像張謇說的,現在那家紡織廠連廠房都沒有建完,就算是想要投產,沒有個一年半載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段時間已經足夠大生牢固自己的銷售市場了…
看著手下的人士氣總算提升了一些,張謇不為人知的輕嘆了口氣。
「看來分廠的事情,必須要盡快提上行程了…」
最近幾年,就算排除掉必須要給的官利,大生紗廠依舊獲利極豐,建新廠的想法也早已在張謇的腦中徘徊許久,如今因為嚴紹的出現總算是下定了決心——————與其等著人家上門來搶生意,倒不如先把市場佔了…
對蕪湖紡織廠的出現,張謇心里的確很高興,因為他當初辦紗廠,就是為了‘設廠自救’,如果不是這樣也不會在大生獲利後開辦了諸多企業,最後成了大生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在高興的同時,張謇心里多少也有些嫉妒。
大生紗廠直到開機時,招股都進行很不順,實收資本不足20萬兩,買地、建廠房,加上支付官利等其他開支,已用去19萬多兩,資金耗盡,每天僅收棉花一項就要1萬多兩,只有靠借債一條路,可就是借債也難乎其難,無奈只有「盡花紡紗,賣紗收花,更續自轉」,因為沒有流動資金,張謇一度想按50萬兩股本、年息8厘把廠租給朱幼鴻、嚴信厚,只是兩人貪蠍重、一再壓價,沒有談成。
大生開機前後,張謇幾乎天天在過「年三十夜」。他在外地,每次接到沈敬夫的告急信而一籌莫展,不時在日記中感嘆「通廠籌款,垂成而敗」、「通廠籌款迄不諧」。他當時多數時間在南京主持文正書院,靠這份薪水養家,籌辦的四年多時間里,用過大生的一分錢,其他幾個董事也是。他在上海奔走,最艱難的時候,旅費無著,「常常跑到黃浦灘對天長嘆,看江也是長嘆,眼楮里淚同潮水一樣涌出來。有時候旅費不夠,也賣過好幾回的字,廠款分文不去動用。」
這種境遇和嚴紹回國時身邊陪著兩位絕色佳人,身上還揣著幾百萬相比差別實在是太大了。如果說這樣他都不嫉妒,那他距離成仙成佛估計也不遠了…
————————————————————
見眾人的士氣多少回升了一些,捻了捻下巴上的胡須,張謇覺得是時候把分廠的想法提出來了。「……我覺得應該在現有的基礎上,另開一家分廠,以應競爭,不知諸位是否贊同?」
「分廠?」幾個負責人互相看了看。
大生的棉紗產量只能滿足當地織戶一半的需求,即便是開了分廠也不需要擔心銷量的問題,所以在大生內部早就有人呼吁再開分廠。
如今听了張謇滇議,那幾個負責人想了想後並沒有反對,因為分廠開了對他們而言只會有好處。
見幾個人沒有反對,張謇有些高興的點了點頭,這大概也是股份制的麻煩之一,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事,哪怕是好事也需要先征得股東們的同意。
不過就算已經決定要建分廠,但分廠畢竟不是短時間內能建的起來的。別的不提,單是購來紡織廠所需的機器就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行。另外還有廠址的選擇、建設,員工招募等等等等…
再加上現在還不是兩年後,雖然因為日俄戰爭的關系使紗廠獲利不少,但是扣除掉需要給股東和官府的紅利後,剩下的錢其實也不是很多,如果不是這樣在明知道建分廠有好處的情況下,張謇也不可能直到07年才把分廠建好。
(順帶一提,07年的7月23日,張謇召開第一次股東會議,成立了統一正廠、分廠的「大生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呈準商部注冊,並取得「百里之內二十年不準別家設立紡廠」的專利權,樹立了大生地方經濟壟斷靛系,這也是後來大生能夠成功的一個極大原因,因為在南通當地他們根本沒有競爭對手,不過有得必有失,大生的失敗和這也不無關系…)
對于分廠的廠址,張謇心里已經有了月復案,那就是崇明建分廠。
不過和蕪湖紡織廠不同,大生紗廠並不是屬于張謇個人的產物,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張謇也需要和股東們商量一番才能決定。
而其他的股東在听到張謇想把分廠建在崇明後,心里多少也有些猶豫。除此之外,在分廠的規模上,這些人也爭論了起來。
有的人認為分廠的規模越大越好,也有的人認為和大生紗廠剛建時一樣即可,這點上張謇比較傾向于後者。
看著會議上互相爭論的股東們,張謇輕輕稻了口氣,覺得有些頭疼。
「不管怎麼說,至少事情被提上議程了…」
————————————————————
求收藏,求推薦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