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狂龍鬧美洲 第九十九章 陳年積案

作者 ︰ 逆旅夜雪

夜、燈火闌珊,孤樓懸月如盞,黯淡、迷離的光暈仿佛沙可夫此時的心情。冰冷的月光灑在他冷峻的臉上,呈現出一層異樣的光澤。

沙可夫不但是一個風度翩翩的英俊青年,更是一個奇特之人,憑借超乎年齡的冷靜與睿智,三十一歲就已經是巴基斯坦軍中最精銳地種部隊——高原獵犬特種軍的指揮官了,高原獵犬特種軍是巴基斯坦軍中精銳中的精銳,也是巴基斯坦為了對付宿敵印度而專門訓練出來的殺手 同時負責軍隊的情報以及機要偵查,每個士兵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可以說戰斗力絕對不會次于美國著名的海豹突擊隊,是巴基斯坦軍隊中的超級殺手,部隊的番號以及每個成員完全對外保密,專門負責完成各種特殊以及不可完成的任務。任何人都知道,這種位置絕不可能憑借僥幸與所謂的關系就可以坐下去的,它需要鐵一般的意志和手腕。

今夜出奇的寒冷,沙可夫卻一直在流汗,推窗遠眺,凝眸沉思,他心頭好似一直都壓著一塊沉甸甸的巨石,他咀嚼著上將轉來這分命令的用意,這只字片語又該掀起何等驚濤駭浪?

他此時的所有不安與忐忑,皆來自于手指間捏著的一截脆弱、卻飽蘸血腥氣息的信箋,目光觸踫著冰冷的字跡,那段悲慘淒絕的往事越發清晰地浮現在他眼前。

信箋所記錄的是多年前一樁驚天血案,那一場淒絕的大火,距今已有足足二十九個年頭,那時第三次印巴戰爭剛剛結束不久。

災難就發生在印度大勝,孟加拉國**後的第十天。《》

海德克城里面,圖爾斯家族當時的掌舵人圖爾斯先生的妻子臨盆的日子,女主人誕下一個女嬰,半夜,府邸忽然失火,而且是幾處同時著火,依靠著幾個家僕倉促間根本無法滅火,大火就像一陣颶風以摧枯拉朽之勢將已經屹立了兩百余年的一座金碧輝煌的王宮燒成一片白地,而消防隊卻一直到火勢自然熄滅才姍姍來遲,而圖爾斯家族在海德克城最後的一個標志也從此不復存在。

後滅後從廢墟中搜尋出來的尸體一共有三百六十七具,根據確切的數據,也就是說有一個成年人沒有被燒死,同時,女主人剛剛誕下的女嬰沒有發現被燒死的跡象。

這熊熊之火來的無疑太過于惡毒蹊蹺,給整個印度蒙上了一層血腥碟幕,因為圖爾斯家族在印度地殊地位和身份以及國際影響力,事後印度政府逮捕關押了數以百計的嫌疑犯,甚至于當夜一個九歲的男孩兒手里拿著一盒火柴過馬路都被視為嫌疑犯而關押,一時導致海德克城人人自危。

事情的真相似乎很容易推斷出來,有一個圖爾斯的佣人因為對主人不滿,滅絕人倫,弒主縱火,挾女嬰潛逃。否則,那個人何以不知所蹤?那還不是畏罪潛逃麼?

窗外灌進來的寒風,讓沙可夫打著寒顫,他定下心神順著思路想下去︰失蹤的佣人與這場火究竟有什麼關聯?

一場大火屠滅了圖爾斯家族,而圖爾斯家族在倫敦讀書的大公子也在這場大火之後人家蒸發不知所蹤了,似乎事情就應該到此為止了,也沒人應該記得,但是誰能想得到圖爾斯家族的在英國讀書的大公子隱姓埋名多年後居然坐上了巴基斯坦的將軍,在不久前的政變後,成為巴基斯坦炙手可熱的新權貴,在巴基斯坦可謂是如日中天。♀

上將恰好是沙可夫的領導,打算重新調查二十年前的圖爾斯家族血案。

圖爾斯家族,曾經是一個在海德克擁有絕對權力的家族。現在世界地圖上面南亞地區有七個國家,分別是印度、巴基斯坦、不丹、尼泊爾、馬爾代夫、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其中最大的依次分別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這三個國家也都是人口超過一億的人口大國。但是如果倒退幾十年,在南亞實際意義上的國家連一百個都打不住,而海德克曾經就是其中一個,而且海德克的面積要比當時的東巴基斯坦也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還要大上近四萬平方公里,足以成為印度和巴基斯坦之後的南亞第三大國。當時的海德爾覆蓋了幾乎整個的德干高原,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更難得的是,海德爾無論是資源還是工商業方面,都可以稱得上是南亞地區的翹楚,當時的海德爾可以說得上是南亞舉足輕重的一支勢力。

在二戰結束後,雖然英國在戰爭中獲勝,但是其國力在戰爭中嚴重受損,失去了其超級大國的地位,加之當時非殖民化運動的興起,英國的殖民地英屬印度的解體已經不可避免。然而在當時的印度,多數派印度教徒和少數派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對立日益激化,特別是以穆罕默德•阿里•真納為領導者的全印穆斯林聯盟在1940年的拉合爾決議上鼓吹「二民族論」,強烈主張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分離。多數人認為,真納是以**作為要挾,換取西部穆斯林較多的省份獲得更多的自治權。聖雄甘地強烈反對這些分離思想,提倡實現統一印度,印度國民大會黨以及各個方面也都盡力避免分裂,但都阻止分裂的大勢,而甘地最終也因此遇刺身亡。後來,英國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勛爵提出了一個方案,也就是後來臭名昭著的蒙巴頓方案,蒙巴頓方案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句話——印巴分治,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獲得了**,然而兩國的對立直至今日都在繼續。因兩國戰爭而流離失所者達一千二百五十萬,傷亡估計達數十萬到一百萬不等,大多數人估計于1947年間越過印巴邊境的人數約有一千萬到一千二百萬不等。

在印巴兩國以外,當時的印巴地區還有大量的土邦存在,土邦為英國殖民地時期,南亞和東南亞部分地區,保存的土著王公領地的總稱。這種體制多承襲佔領以前的封建體制,繼續由原王公、君主或其家族沿襲繼承。在英國殖民印度時期,全印度有大大小小554個土邦,總面積達到英屬印度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五點三,人口8600萬,佔當時印度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英國佔領以後,英國殖民當局和原統治者簽署條約,直接受控于英國殖民政府,效忠英王。英屬印度的各省必須參加聯邦;各土邦則是自願加入,不加入也可以。土邦即使加人聯邦,也享有與英屬印度不同的地位;各土邦享有主權,有自己的政府,只是外交、國防等事務受英國政府控制,處于半獨位;英屬印度的各省則不享有主權,通過英國駐印度總督受英國政府直接統治,是完全的殖民地。各土邦在立法會中的代表由其政府指派任命,英屬印度各省則由選舉產生。因此,從法律角度講,各印度土邦與英屬印度同為英印帝國內自成體系的享有主權的行政單位,是地位平等的成員。可以這麼說,在英國統治期間,土邦的地位要比後來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地位要高。

在蒙巴頓方案出台後,對印度地區依然存在的土邦憚度是,各土邦可自行決定是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選擇**。分治條款既及孟加拉國的**問題,也沒有談及英屬印度管理下的錫蘭和緬甸分治問題。緬甸于1948年1月4日**,錫蘭于1948年2月4日**;孟加拉國隨1971年的孟加拉國**戰爭之後自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曾為英國的保護國,但一直不屬于英屬印度,不受分治相關條約影響。由于當時分治條款只涉及現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國的劃分問題,所以才會一般稱之為「印巴分治」。

而海德克土邦則是所有土邦中數一數二,無論是面積、人口、資源、工商業還是文化教育都是首屈一指的。擁有自己的貨幣、造幣廠、鐵路和郵政局。海德克幅員遼闊,相當于大不列顛島。居民近2000萬,主要信奉印度教,而它的統治者卻是穆斯林。長期以來,海德克主溫順地接受了英屬印度總督的保護,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追隨英國,以換取其統治的支持。

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公布後,一些地域較廣、人口較多的土邦王公對蒙巴頓方案將土邦置于「不幸的位置」表示失望,他們希望繼續保持自己的**地位,一再請求英國政府允許它們以自治領身份留在英聯邦內。海德克發布公告,聲稱在英國喪失對土邦的最高統治權後,海得拉巴有權利保持其**主權地位。海德克的邦主米爾•奧斯曼•阿里汗企圖憑借自己擁有的財富使海德拉巴成為**國家或者加入同宗同教的巴基斯坦。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尼赫魯決定采取軍事行動,印度軍隊佔領海德克,使之成為印度的一部分。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華北狂龍鬧美洲最新章節 | 華北狂龍鬧美洲全文閱讀 | 華北狂龍鬧美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