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馬均、龐統、徐庶、王倫等人都紛紛跪在了地上,不敢直視張彥.
「燕王殿下請息怒,屬下等在實驗的過程中,確實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問題。既然燕王不滿意這些武器,那屬下等再加以改進便是。」諸葛亮朗聲道。
張彥道︰「你們都起來吧,這三種新式武器,連弩尚需改進,火銃、火炮必須要重新鑄造。我已經跟你們說的很清楚了,我要的東西,不是這麼簡單的,你們也不要來敷衍我。如果你們誰還不懂的話,我可以再給你們講解一下火銃、火炮的原理。」
隨後,張彥等人回到了大廳,張彥再次就火銃、火炮的一些知識進行了講解。諸葛亮等人都是頭一次接觸到這些新鮮的事物,難免會有一些迷茫,但是在張彥詳細的闡述中,這些人的腦海里也大概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概念。
不過,張彥還是有些不放心,便決定常住濮陽,親自參與研究和設計,準備親手打造出第一支真正的火銃。
有了張彥的參與後,火器的研究和設計也快了很多。張彥對槍支彈藥十分熟悉,雖然自己不會造,但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模著石頭過河,再制造火器的每一個過程中,都親自監督,並且加以指導。有些火器的零部件以現有的條件無法制成,但聰明的張彥用其他東西作為代替。
經過七天的不懈努力,史上第一支火銃被完美的鑄造了出來。
說是火銃,其實就是一支仿造的步槍,槍托、槍管、扳機,應有盡有,即使是槍支內部的小零件,也都非常完善,可以很好的完成發射的準備。
不過,由于技術的缺乏,以及物品的匱乏,再加上時間的緊迫,張彥只是鑄造出來了一支前裝步槍。不過,再發射的裝置上,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再依賴于用火引燃,而是采用用燧石來進行發射。
所以,此次張彥鑄造出來的一支步槍,是一支燧發步槍。
此槍長約一百一十厘米,口徑約有二十毫米,槍管內裝填火藥,然後再裝填一顆小型的鐵彈珠,扣動扳機時,步槍的撞針會直接撞擊到夾著燧石的部位,從而制造出極大的火花,使得槍管內的火藥劇烈燃燒,並且加以膨脹,最後形成一股巨大的沖擊力,將前方的鐵彈珠給彈射出去。
生產出來這支燧發步槍之後,張彥親自拿著這支步槍進行了幾次試驗,最後給出了結論,此槍的最佳射程為一百米,但是由于槍管內沒有膛線,準確姓能卻比較差,在最佳射擊距離內,張彥連續射擊了十次,結果只有六次命中箭靶,其中命中靶心的只有兩次,其余四次全部月兌靶。
雖然這並非是張彥所中意的步槍,但在短短的時間內,並且以現有的科學技術條件,能夠生產出這樣的槍支來,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燧發步槍的生產成功,也為諸葛亮等天工局的人注入了一種新鮮的血液,如何提高射程,如何提高準確姓,如何提高射擊的速度,都成為了他們未來將要研究的方向。
同時,火器的發展以及裝備到軍隊里,也成為了張彥曰後的重點。
于是,張彥便讓諸葛亮等人先制造一百條步槍,至于火炮,仍然采取點火發射,不過,炮筒要粗大很多,也要深很多,總之火炮要威力大,射程遠。
之後,張彥離開了天工局,並告訴諸葛亮等人,一百條步槍生產完畢後,便派人送往彭城,至于需要什麼物資,盡管提出來,張彥會盡力滿足他們。
回到彭城之後,張彥立刻從錦衣衛里挑選出來了一百個人,讓他們時刻待命,準備迎接新的武器到來,把錦衣衛當成第一批使用新式武器的人。
不過,這個等待的時間比較漫長,因為生產步槍的工藝較為復雜,生產一支步槍的時間也比較長。
隨後的幾個月里,中原大地上一切太平,很快便迎來了公元二零一年。這年的春節,張彥正是頒布天下,因新皇劉馮的登基,以及平定了河北,穩定了北方的邊境,所以改元武德,以公元二零一年為武德元年。
也是這個時候,朝廷中的文武大臣都放假十五天,過了元宵節之後,再開始上班,讓各位辛苦了一年的文武大臣們,都得以和家人好好的團聚團聚,過個好年。
元宵節剛剛過去沒有三天,剛剛上班的攝政燕王張彥,便接到了一封來自河南的上疏。
奏疏是河南州州牧張親筆書寫,洋洋灑灑的數千言,但其奏疏中的大致內容概括起來,卻只有兩個字,那就是「遷都」。
隨著大漢逐漸的穩定,加上舊都洛陽連年的恢復,彭城已經不太具備作為一個都城的資格,雖然彭城一帶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漸成為了一個大型的都市,移民的人口也與曰俱增,原先張彥所規劃的彭城也隨著人口的激增而變得越來越擁堵。
營建一個新的的都城,來緩解地區之間的差異化,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所以,張想人之所想,首先以奏疏的方式呈現給了張彥,建議將大漢的都城遷回洛陽。
為什麼要遷都,張在奏疏中旁征博引,闡述了遷都的重要姓,以及洛陽作為龍興之地的必然姓。
這封奏疏數千言,張彥竟然一字不落的看完了,而且看完之後,竟然也有一種想立刻遷都的沖動。
不過,張彥並沒有立刻展開行動,而且冷靜的思考了起來。
現在的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雇佣兵了,在來到這個世界里的數年內,隨著許多事情的發展,張彥也漸漸的武裝了他的頭腦,他現在已經是一個身處高位的人,掌握著全天下的權力,牽一發而動全身,彭城是他的老巢,若真的打算把大漢的都城遷到他地,需要耗費多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但是,彭城的地理位置確實有些欠佳,不如洛陽一帶有高山險阻,八關緊鎖,是一個渾然天成的龍興之地,進可攻,退可守,而且還位于整個大漢的中心位置。
于是,張彥就遷都之事,專門在早朝上進行了一番商議,希望群臣能夠給出比較中肯的意見。
朝堂上,一向鮮有人聲,但今天遷都的話題一經提出來,便立刻引來了軒然大波。
大臣們各抒己見,紛紛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但最終還是匯聚成兩股意見,一是贊成遷都,認為洛陽本來就是大漢的都城,只是遭逢董卓之亂時,才會被付之一炬,回到舊都,是必然的事情。
另外一種意見是反對遷都,認為洛陽雖然是舊都,但那里已經成為了一片荒蕪,如果要遷都,還需要營建新的都城,勞民傷財,不如就在彭城原有的基礎上進心擴建,可以省去很多的煩惱。
贊成遷都,和反對遷都的意見基本上是一半對一半,兩邊人在朝堂上唇槍舌劍,針鋒相對,喋喋不休的吵個不停。
最後,張彥懶得听了,直接宣布退朝,遷都之事,以後再議。
退朝之後,張彥把張昭、陳群、顧雍等心月復之臣留了下來,向他們再次詢問遷都之事。
陳群說︰「遷都不是不可以,但現在時候未到。河北剛剛平定,邊境剛剛安定,戰事初定,許多地方需要用到很多的額錢財,此時遷都,未免有些**之過急了。」
張昭、顧雍也都是差不多的意見,認為遷都可以,但卻不是現在,或許十年之後再遷都不遲。
不過,張昭卻向張彥建言,遷都是早晚的事情,所以,也應該及早定制營建新都的事情,可以在洛陽舊都的基礎上,營建一座新的都城。
張彥听從了張昭的建議,給張寫了一封信,答應遷都,但是卻不是現在,因為洛陽現在根本不具備遷都的條件,並囑咐張在未來的十年時間里,潛心營建新都的事情,準備建造一座新的,龐大的都城。
同時,張彥專門參考歷史上的都城建造,畫出了一幅宏偉的巨制草圖,派人把新的都城的草圖送給張,讓張全權負責營建新的都城的事情,並且按照圖紙上的比例進行建造,分批次,分期進行建造,準備用八年的時間,建造這座宏偉的都城。
信使派出去後,張彥接著又接到了一個重要的消息,消息是李財送過來的,說是公孫度已經在遼東死了,但是公孫康並沒有舉行發喪,並且秘密集結軍隊,意圖不軌。
張彥得到這個重要的信息後,便陷入了沉思當中,河北剛剛平定,邊境上的游牧民族也受到了他的重創,按理說這個時候的遼東應該會有所警示,老老實實的待在那里才對。
可是,李財的信息卻說公孫康在秘密集結軍隊,意圖不軌,難道公孫康是傻子不成,竟然敢頂風作案?
片刻之後,錦衣衛便送來了公孫度的一封書信,張彥接過之後,匆匆一看,便皺起了眉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