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就要出關了吧?」
面對周虎臣的詢問,黃得功黑黑的笑了一聲道︰「兩百里,一天半天的時間,估計差不多了.」
「全力追趕的時間到了!」抬起頭,看著隱隱出現的燕京城,周虎臣露出勝利的微笑︰「這是收復北都最好的方法,我們的天子可以繼續守國門,不過這個國門將來恐怕有些過于遙遠了!」
黃得功知道周虎臣在說什麼︰「該追就追吧!國門遠一些沒有關系,天子的國門豈不可以更穩固!」
「然!小佷也是這麼想的!不這樣做,朝堂的諸公怎麼會讓我們出關?哎我叔佷兩人都是命苦之人啊!」
周虎臣和黃得功兩人很默契也很輕松,嘴里說著國家大事卻在閑庭信步,就這樣重新踏上了京郊這片熟悉的土地。
士兵在沿途收攏那些清軍潰兵,而且收攏的很徹底,為了減輕潰兵對地方的危害,周虎臣和黃得功兩人下達了命令,接受一切投降的人,只要放下武器,即使是女真人同樣接受。女真士兵也是士兵,只要給自己效力完全可以接受,至于那些曾經給建奴效力的明軍,周虎臣已經有了他的打算。
潰兵太多,為了盡量不耽擱時間,黃得功和周虎臣留下一些軍隊繼續掃清這種混亂情況,兩人開始向東側的通州繞過燕京城。
的確是繞過,黃得功和周虎臣這個時刻不會進北都,除了作戰他們還有最重要的計劃要實施,而這光復北都的偉大時刻要看何騰蛟與史可法、朱大典誰先到達了。
密雲。
密雲縣地處燕山南麓,華北平原北緣,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過渡地帶。也是中原地區至東北、蒙古地區的交通孔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重地,有「京師鎖鑰」之稱。
這里東、北、西三面群山環繞、峰巒起伏,巍峨的長城綿延在崇山峻嶺之上。此時,周虎臣與黃得功一直叨念的多爾袞帶領著龐大的人流已經繞過了密雲縣中部那個碧波蕩漾的湖泊(密雲水庫)。
多爾袞比周虎臣和黃得功預料的慢了很多,原因很簡單,家眷太多。這些人除了皇親國戚就是建州最重要將領的家人,多爾袞不敢扔下這些人,扔了這些人等于徹底扔掉了大清國的希望和根基。出關不要緊,只要留的青山在,柴總有的燒,有些人在手,多爾袞就仍舊有東山再起的資本。
眼前出現的是丘陵與矮山,這就是希望,因為生命的關隘古北口已經很近了。
沿著薊運河(今潮河)往北的道路越來越崎嶇狹窄,而起伏的山巒也越來越高,多爾袞等人的速度越來越慢了。
天色已晚,太陽的余暉慢慢消失在山後,多爾袞帶領的大部隊不得不在山間停下來開始扎營。
古北口現在屬于明軍,防守古北口的是虞大虎和翁之琪。
「大人,建奴距離古北口還有十里。」
「知道了!」虞大虎應了一聲︰
「十里已經很近了!估計建奴會頑強的來不停沖擊吧?」斥候轉身而去,這次開口說話的是翁之琪。
其實,多爾袞自進入密雲境內就一直被監控,這種監控的距離不斷被斥候在迅速傳到古北口。
「大帥這是為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翁之琪不理解,萬般辛苦的順著長城跑了千里,有了這樣徹底滅掉入關建奴的機會,而周虎臣的命令卻不是翁之琪想象中的那個大關門。
「大帥不會有錯!既然讓這樣作戰自有他的道理,遵命就是,大帥怎會出現大局之誤!」虞大虎和翁之琪不一樣,他是周虎臣的嫡系手下,周虎臣讓干什麼就干什麼,在他的意識中,周虎臣怎麼會有錯?何況是這樣的大事。
「萬一縱虎歸山怎麼辦?後患無窮啊!」翁之琪有不同的看法,這個看法當然有他的道理。
「不是有了安排嗎?大帥有大帥的作戰部署,大帥錯過嗎?」
虞大虎的話讓翁之琪沉默了,虞大虎說的對,這個大智若妖的當朝駙馬從來不作無準備之戰。這次的作戰任務看來周虎臣還是有他的下一步計劃,盡管這個計劃翁之琪有心中的脈絡,但抵觸難免。可不理解翁之琪也要執行,周虎臣是主帥,主帥的命令必須執行,翁之琪只是抱怨一下自己的想法不同罷了。
「難道大帥真的要行險,要把建奴趕到兀良哈地區,要順勢重新收復朵顏和蒙古科爾泌之後收拾整個遼東與建州衛?」
稍稍思考一刻,翁之琪禁不住說出了自己的心中想法。
昔年這些地方實際上都屬于大明,而朵顏三衛是產生于當年元惠宗妥歡帖木兒汗從大都退回蒙古草原以後,這一地區(朵顏)的蒙古各兀魯思和部落為保衛自己的領地,防止明朝進攻,進行了積極的防御。他們往往采取以攻為守的政策,當時,木華黎後裔納哈楚將軍統率著二十萬蒙古軍,駐扎在遼河以北的金山到龍安(今吉林省農安縣)、一圖河(今伊通河)、亦迷河(今驛馬河)一帶,成為上述蒙古各部的防御屏障。
在明洪武二十年,洪武皇帝朱元璋開天闢地一樣派遣馮勝、傅友德和藍玉等率領二十萬大軍繞道慶(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境內)包圍了納哈楚軍隊駐地,納哈楚被迫投降。上述蒙古諸部失去屏障,其駐地隨時可能遭到明朝的侵掠。二十一年,蒙古大汗月兌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今內蒙古貝爾湖)被明將藍玉的軍隊擊敗西走。這些重大的軍事失敗使大興安嶺以東的蒙古諸部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迫不得已,他們只得歸附了明廷。
洪武二十二年,明廷在這一地區設置了朵顏、泰寧和福余三衛。同時,明廷授封三衛首領以各級官職,進行籠絡和羈縻。要求他們「各領其所部,以安畜牧」,做明朝的「屬夷」。蒙古人稱朵顏衛為兀良哈,泰寧衛為翁牛特,福余衛為烏齊葉特。這是因為朵顏、泰寧和福余三衛分別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三部為主組成。後來,明庭也把朵顏衛稱為兀良哈衛。
這個「屬夷」在明前期很听話,當然也很善戰,還曾出兵幫助燕王朱棣成功登頂。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借助兀良哈三衛蒙古人的支持,挫敗了鎮守大寧衛(衛治在今赤峰市寧城縣)的寧王朱權。後來,他又向兀良哈三衛借幾千精騎兵,作為其「靖難軍」的骨干。朱棣即皇帝位後,為了酬謝「從戰有功」的兀良哈三衛蒙古人,決定把大寧衛(今承德市、平泉縣、建昌縣及老哈河流域)封賞給他們(實際上沒有真正施行)。同時,他還封三衛首領以都督、指揮、千戶和百戶等職;決定在開原、廣寧兩地開設互市,供兀良哈三衛蒙古人和明朝進行交易活動。
在宣宗末年和英宗初年,即15世紀30年代後期,明軍邊防松弛,御警薄弱。三衛蒙古人從西拉木倫河到遼河流域全面展開攻勢,向南推進。到15世紀中期,他們終于來到明朝長城邊外駐牧。此後,兀良哈三衛駐牧地分布情況是︰自大寧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顏;自錦(州)、義(州)歷廣寧(衛)至遼河,曰泰寧;自黃泥窪(逾沈陽、鐵嶺至開原,曰福余。從此,西拉木倫河和遼河以南,東起開原,西近宣府的長城邊外,均屬兀良哈地區。
科爾沁部是成吉思汗二弟拙赤合撒兒及其後裔所屬的部落。拙赤合撒兒的封地位于額爾古納河流域和闊連海子(今內蒙古呼倫湖)、海剌兒河(今海拉爾河)一帶。因此,這些地區也是科爾沁人游牧和活動的地域。
也是在宣宗末年和英宗初年的時候,阿速特部大首領阿魯台與衛拉特部為敵時,得到科爾沁部的支持。
因此,阿魯台和科爾沁部的關系十分友好。在衛拉特馬哈木擁立德勒伯克為全蒙古大汗的同時,阿魯台擁立了科爾沁部的阿岱台吉,亦稱全蒙古大汗,阿岱汗封阿魯台為太師。但阿岱汗和阿魯台太師的聯合力量最終未能擊垮衛拉特,並不時遭到衛拉特首領東進的威脅。後阿岱汗和阿魯台率領一部分科爾沁人東遷,到達大興安嶺以東的女敕江流域駐牧。從此,這部分科爾沁人就以「女敕江科爾沁」之名著稱。仍然留駐原地的科爾沁人,則被稱為「阿魯科爾沁」。他們之所以遷到這一地區駐牧,是因為兀良哈地區的一些蒙古封建主和阿魯台的關系較為親密,有的人還同阿魯台結為兒女親家。
阿魯台的軍隊中有相當數量的士兵是征自兀良哈三衛。在阿魯台遭到明朝永樂皇帝進攻時,兀良哈三衛曾給過他多次援助。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領主都甘願服從阿魯台的控制和調遣。其中,駐牧女敕江流域的福余衛的一些領主,在阿岱汗和阿魯台太師進入其駐地時,就曾經起而反抗。結果,他們遭到阿魯台太師的鎮壓,人畜被掠奪。一部分福余衛人放棄其駐地,逃往海西女真部地區。
駐牧女敕江流域的科爾沁部遂成為兀良哈地區比較顯赫的蒙古部落。他們同兀良哈、翁牛特、烏齊葉特及其他蒙古部落共同活動和生存。所以,兀良哈三衛(部),大致亦包括女敕科爾沁部。
後來自北部冰原的女真逐漸南遷並迅速崛起,同時也收服了整個兀良哈地區。
翁之琪隱隱的了解了周虎臣的想法,利用這個擊敗女真人的時刻出關的確很合適,放那些女真貴族出關周虎臣才有機會和借口實行這個追擊計劃。追擊其實是為了徹底解決邊患,盡管很難,但周虎臣的計劃無疑很偉大,也很有魄力,偉大的翁之琪說出這個計劃後有些後悔的直吸涼氣。
也不知虞大虎是故作不知還是早有準備,他波瀾不驚的來了幾句︰「想那麼多干什麼?按照大帥的指令行事不會有錯,指哪打哪多輕松!我大明的機會啊!千年之邊患,舍大帥有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