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清泉、雙溪三個行政村共有常住人口約5000口左右,共有90人在外地工作或讀大學,在外地打工人數約1000人,留守兒童約400人,其中沒有戶口的或者「走後門」補辦戶口的「小黑孩」約160人(不完全統計)!其中沒有兒女贍養的五保戶共有10人。
這只是約略估算,最後以整十計入的,應該說只是大概數字,不是非常精確,但已經足夠說明問題。
這些天,楊墨每天拉著我們轉悠,查找各種數據,明察暗訪,東村一天、西街一晚地跑,我們三個女生都好久沒有穿高跟鞋了,衣服也越來越中性化,裙子就不用提了,那個穿起來更不利于行走。
我們的計劃是,改變人們的生育觀念,改變人們的不良習俗,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需要從根上抓起!單靠簡單的思想工作是不湊效的,人們需要看到的是——結果!而實現結果的過程,無疑是漫長的!
我們的行動步驟,分好幾步來走——而第一步,也是最有說服力的一步是,讓老有所依不再是一句空話!
準確地說,我們要做的事是,由三個村子聯手,同時在村里建一所老年大學,一所留守兒童之家,每個村子成立一家圖書閱覽室。由于桃林村最大,地處雙溪和清泉之間,我們大家來去商量事情都以這里為中轉站,很方便。
我們初步打算半年之內完成這個綜合目標。當然,這項工作難度非常大,好在鎮里有我表姐主抓這個項目,村里的老書記楊正直也大力支持,我們就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了。
難度最大的是老年大學的選址,這很關鍵。因為牽扯到用地、建築等經濟問題,所以起的波瀾會最大。
我和楊姐一起在村里尋找合適的地方,我們的意思是,最好有現成的房子可以使用,最好有十余間屋,一塊寬敞的空地。村里近年來外出居住的不少,空房子也有很多,但是零零散散的,不在一起。
找來找去,幾家閑下來的房子不是間數太少,就是活動的空間不足。找到最後,我和楊姐嘆了口氣,不約而同地說︰「看來只有新建了!」
匯報上去,楊支書也有些無奈,看得出來,他在為費用而擔心!房子,布置、設施全部上齊了,絕不是一筆小數字,為此大家都有些一籌莫展。
這一天直到黃昏,我才下班打算返回鎮里。經過村南邊的那所破舊的小學校時,雖說學校已經遷到新址了,但是這里依舊是小村的文化中心,相當于城市的文化廣場。很多人習慣于在那兒逗留,有說笑的,有逗狗的,還有學騎自行車的孩子,好不熱鬧。
我立即停下來,走到小學校里面去看了看,房子有二三十間,不過破舊了些,有的已經是危房了,裂縫很寬,蜘蛛網到處都是。但是院子很寬敞,據說村里開全村動員會都是在這個院子里舉行。
學校門口是塊空地,種了許多樹,很雜亂,但是最粗的楊樹已經一摟粗了。
我忽然靈機一動,問題這不就可以解決了嗎?
想到這,我趕緊調轉車頭,急速往村委會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