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界
寶花滿掬
(本書故事純屬虛構)
第一部——忍者之心
一定要看的前言
忍者一直是大家感到極其神秘的一種人,因為其擁有不可思議的忍術、詭秘的行蹤、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而備受大家的關注,引起人們強烈的好奇心。
一般大家都會以為忍者和忍術都是源自于日本,其實日本的忍法是源于日本佛教的「東密」,即從密宗佛教中而來。所以忍者在使用忍術時大多會結手印、念咒。而東密又是從唐密發展而來,即學自于中國的唐朝。由此看來,忍術原本源自于中國的佛教。
不過隨著忍術在日本的流行,忍者已經具有鮮明的日本特色。在後來忍術和忍者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慢慢地忽略了忍法的本質,忍術似乎變成了一種戰爭的本領,而忍者則完全變成了戰爭工具。後世修煉忍術者再也無法領悟到忍法的真正精髓了。
當今世界上有眾多的忍者迷,也有一些描寫忍者和忍法的各類文學、影視作品。但這些作品都無一例外地沒有涉及到忍法的真實本質,而是加進了很多「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元素。
其實忍法的世界有著不為人知的精彩,其所包含的精義之宏深不亞于儒、道。對于眾多愛好忍者和忍法的朋友來說,如果只是象看普通文藝作品一樣,看忍法的熱鬧,而忽略其深刻的內涵,那真是太遺憾了!
有感於此,作者才有了這部《忍界》的小說。雖然不能完全真實、全面地闡釋出忍法的奧義,也希望藉此引起更多人對忍法本質的探究。如果讀者看了這部小說之後,對忍法和忍者有了更深刻的新的認識,也就不枉作者一番拋磚引玉的良苦用心了。
需要了解的歷史背景
印度密教大師善無畏和金剛智分別于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和開元八年(公元720年)來到長安,二人被唐玄宗尊為國師,翻譯密教經典,廣傳密法,中土乃有「唐密」。密教大師不空隨老師金剛智一同來唐弘法,並與前二者共同被尊為「開元三大士」。
金剛智圓寂後,不空大師遵師遺命,率弟子遍游獅子國及印度五國,廣求密藏及諸經論五百余部。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回到長安,廣收門徒,還在宮中設內道場,為皇帝灌頂。唐玄宗賜紫袈裟及絹二百匹,賜號為「智藏」。後應節度使哥舒翰所請,至武威,住開元寺,給節度使等數千人灌頂傳法。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不空回到長安,住大興善寺。時遇安史之亂,唐肅宗(李亨)在靈武、鳳翔時,不空秘密派人奉表問安,並朝夕誦經,助國平叛。肅宗亦遣使求秘密法。
長安收復後,肅宗感念不空之功,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迎入朝建內道場,為肅宗傳授轉輪王位七寶灌頂。
唐代宗(李豫)即位後,不空譯密嚴、仁王二經,代宗作序,頒行之日,舉朝來賀。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授不空特進試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
大歷九年(公元774年)不空圓寂,代宗哀悼,輟朝三日。又追贈司空,謚號「大辯正廣智三藏」。
不空弟子中著名的有含光、慧超(新羅)、慧果、慧朗、元皎、覺超,稱為六哲,而以青龍寺慧果大師承其法脈。
慧果大師為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三朝皇帝國師。于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將法脈傳與日本的空海後圓寂。
空海在老師慧果圓寂後即回到日本,創立「東密」,慧果大師也被尊為東密「始祖」。
小引——忍者誕生
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唐肅宗避難于靈武、鳳翔。聞知密教非空大師回到長安,便精選忠心敢死之士一百人,喬裝進入長安,從大師學習秘密之術,很快成為由皇帝親自指揮的擁有奇能異術的精銳秘密組織「忍者」。為了保密,皇帝與忍者的所有聯絡均為單線秘密接觸,並下密詔曰︰「交談無六耳,史官不在側。」借助「忍者」之力,唐肅宗最終平息了叛亂,收復長安,國家得以安定,百姓得享太平。之後,肅宗命令這些忍者分布于八方各州府,隨時待命,為皇帝執行極為秘密的任務。
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唐武宗開始毀滅佛教。「忍者」們由于師出佛教,為了避禍,紛紛逃到人跡罕至之地,遠離國都城市,隱姓埋名,多以所習之秘術為姓氏,代代相傳。這些忍者聚居之地逐漸成為「忍者邑」,名稱古怪,與世隔絕,地圖上也找不到這些村邑。
公元859年,唐懿宗即位,時世動蕩。懿宗決定重新啟用「忍者」,于是用先帝傳下的「忍者令」招來了各部忍者。為了便于管理號令這些忍者,懿宗選出最為出色的四位忍者,封為「國忍」,分居東西南北四大忍者道,各統領十八個忍者邑,稱為長老。每一個忍者邑也由一名邑長統領。從此「忍者」組織重新歸于皇帝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