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世界,拖拉機是有了。但是這個時代的拖拉機是蒸汽機版本的,而且用的是履帶式的拖拉機。
而且蒸汽機履帶拖拉機有兩個問題,一個是蒸汽機太笨重,自重過大。二是履帶比不上輪式方便。
沈凝雲決定制造拖拉機,首先要做的改變就是使用柴油機。柴油機工作粗暴,功率更強,缺點就是震動大,噪音大,但這對于農用拖拉機來說不是問題。第二就是采用輪式設計,輪胎這年頭沒出現,直到大齒輪胎的出現,才解決了拖拉機的抓地力太小的問題。
「不過履帶式拖拉機也有很必要,因為日後造坦克要用。」沈凝雲卻是從軍事上思考這個問題。
怎麼辦呢?
如果直接整出輪式,那麼履帶技術就無法靠商業生產來推動,這就會導致日後履帶生產經驗不足。
履帶生產技術自然是問題,但是要有熟練工人。雖然說流水線生產模式使工人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水平大幅度降低,但是還是需要一定技術的。
「干脆搞出兩個版本出來,輪式的自用,履帶式的出口。」沈凝雲很快就想到了解決方案。
履帶式的可以通過出口來制造商業上的需求,而效率更高的輪式拖拉機則自己用,這樣一來就解決了問題。
就算是履帶式拖拉機,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想通了基本路線,沈凝雲立即行動了起來,不久之後西北集團成立了一家拖拉機制造廠,這個拖拉機制造廠,按照沈凝雲畫出的拖拉機圖紙,開始生產履帶式拖拉機。
一開始沒有什麼自動化,半自動化的機床設備,因此都是用普通機床搞出來的,有點手工制造。
等制造出來之後,性能過關便可定型,定型之後再形成一條條生產線,一個個加工零部件的分工廠。
另一邊日俄戰爭的發展,再次引起了世界性的轟動。
那就是俄軍所使用的偵察機,被各**事觀察員所獲知。而且西北軍組建的飛行表演隊這一年到達歐洲,第一站是德國柏林。
在柏林,西北飛行表演隊年進行了一次半個小時的飛行,同時將德國一名上校帶上了天空,在德國引起轟動。
這個轟動,加上日俄戰爭中偵察機的應用,很快就轟動了全世界。
飛機這個東西在全球各大媒體的報道下被廣為人知,人們都在談論中國人制造出了飛機,將人帶上天的新奇事。
各國則看到了飛機在軍事上的用途,飛機在偵查上非常方便,能夠讓擁有飛機的一方得知更多的戰場信息。
德**方首先跑來要求購買飛機制造技術,但被西北政府拒絕,只同意出口。德國佬于是一口氣買了三百架飛龍2型偵察機,價格上算是最優惠的。而英國、法國、美國也都跑來下訂單,比德國采購價格高出了一半。
不到一個月時間,各國的訂單就來了,加上賣給俄國的飛龍2型偵察機,西北集團旗下的飛機制造廠一共拿到了近八百架偵察機的生產訂單。
同時世界上各個小國家,也都對飛機很感興趣,有的買一架,有的買兩架,有的買七八架。連滿清都跟著這個潮流,向西北政府購買了二十架飛龍2型偵察機,同時還在北京成立了一個飛機制造廠,也開始研制飛機,不過投入不大。
世界各國自然也是緊跟潮流,紛紛對飛機進行研究,比歷史上還早了五六年,而且他們的飛機制造有飛龍2型做參考,使世界航空業發展速度比歷史上更快了一些。
不過飛機的發展,是受發動機限制的。
和多國家並不具備制造先進發動機的能力,相比西北的發動機制造來說,他們的技術很落後,又無系統性的攻關方法,技術進步速度比較緩慢。
西北飛機制造廠是當前世界上,唯一有能力出口飛機的工廠,本身已經佔領了制高點。
這些飛機不僅低級,而且賣得還很貴。低級只在于沈凝雲這樣的穿越者看來,在這個世界的人們眼中,飛龍2型偵察機便是尖端科技的產物了,因此價格自然是很貴的。
西北集團的飛機制造廠用出口飛機所賺的錢,又投入到產能擴大與技術研發上面,根本不需要任何補貼,加上有最多的制造經驗,其他國家要想靠國際市場來追趕西北的飛機制造業是很難的,只能靠內部市場。
日本則是大肆指責中國西北政府,認為中國西北政府向俄軍出售軍火,是對日本非常不友好的行為。只是西北政府根本不理會日本,日本海軍確實不錯,但是和英國一樣,都威脅不到西北的安全。至于陸軍方面,西北軍有絕對的自信。
西北軍這一年又組建了11師、12師兩個師,並且對06到09師進行了一次大換血,這幾個師是駐扎新疆的部隊。
因為西北支援俄軍在東北進行作戰,向俄軍出售軍火,因此雙方關系一時間看起來很和睦,因此駐扎新疆的5個師都被抽調到了甘肅進行整編,而04師、05師則調往新疆。
06到09,一共5個師,在甘肅進行了一次大整編,徹底根除清軍遺留風氣,加強思想、紀律教育。
同時每個師進行擴編,步兵班擴編為8人,加強班10人。一個連一個連部步兵班,九個排級步兵班,外加一個後勤班,加起來為11個步兵班,一個營為5個連,外加3個步兵連,一個炮兵連,還有一個機槍連。
一個團為四個營三連,三個步兵營,一個炮兵營,一個機槍連,一個工兵連,一個後勤連。
甲種師為四團三營,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一個騎兵營,一個工兵營,一個後勤營。
甲種師是為了應對大兵團集群作戰的編制,普通步兵班為加強班編制10個人,機槍班則是6人編制,西北軍一個甲種師的團級兵力達到三千余人,比原先一千五百人的編制擴大了一倍。
一個甲種師的兵力達到1。3萬人,裝備的重機槍為135挺,師級27挺(騎兵營),團級9挺,營級9挺。
後勤編制士兵,負責炊事、醫療、後勤運輸,緊要關頭也將參與作戰。
乙種師編制則為一個班8人,機槍減半,炮兵也以中小型火炮為主,則是為了應對復雜地形的作戰,復雜地形下,兵力展開困難,重型裝備也攜帶不便。而且乙種師作戰,很多可能是孤軍作戰,更注重輕便、靈活、快速,編制為9800人。
01、02、03、04、05、11、12師將編練為甲種師,06、07、08、09、10師則將編為乙種師。
兵力為14萬,同時組建13軍級炮兵師,總兵力將近15萬。
這個陸軍擴編計劃,是沈凝雲搞出來的,剛出台的時候,沈進文並不贊同,認為西北底子薄,還不如把人力用到建設上。
但是沈凝雲卻極為堅持,說道︰「如今我們西北軍工業有了流水線生產,子彈和炮彈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軍事開支方面的壓力就縮小了很多,擴軍後我們的每年在軍事上的開支預算是2000萬銀元左右,以當前的財政情況來看,是完全可以支撐的。而且這些錢是在內部流通,實際上也就是讓15萬勞動力不從事生產,只從事軍事活動。而以我們當前的農業生產力來說,一個農業家庭100畝地來計算,平均一年五萬斤小麥是可以產出的,可以養活上百人。而軍事裝備、彈藥、軍裝軍被等軍事物資的生產,我們也可以用上流水線制造,非戰爭時期,一名工人就能供應五六名士兵的消耗。相當于,這15萬人加上士兵消費,頂多也就是1︰1的比例,相當于30萬勞動力在從事軍事及軍事供應生產,最多不會超過50萬人。」
「但我們西北人口少。」沈進文告誡道,「在教育等領域,我們的支出是很大的。如果不在軍事規模上進行節制,會造成西北百姓民生水平下降。」
「我們可以通過出口高附加值的產品賺到足夠外匯,然後通過進口的方式,來彌補這方面的消耗。」沈凝雲說道,「另外東北局勢因為我們的介入,有可能會失控。如果俄國或日本佔據了東北,我們有可能要介入東北戰局,如果不提前準備,到時候這幾萬人丟到東北,根本連浪花都出不來。」
「小雲兒說得很有道理,我們又沒有什麼預備役,軍官培養也剛開始,必須保持一定規模的陸軍,即能震懾滿清,也可以隨時應付可能到來的戰事。」張奎發還是選擇支持沈凝雲。
「好吧!那就擴編吧!」沈進文也確實覺得兒子說得有些道理,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失去了某些東西,則可以得到某些東西。只看時局變化而進行抉擇而已。
沈凝雲之所以要擴編部隊,也是因為他發現日俄戰爭已經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即俄軍在遼陽會戰中佔得便宜,日軍迅速轉入了防御階段,以期望解決掉旅順的敵人,並在國內進行動員後再與俄軍進行決戰。
最大的變數,還是西北賣給俄軍的那些機槍大炮。
現在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俄軍佔據東北後,西北軍該怎麼辦。還有一個就是,日軍如果損失太大而贏得這場戰爭,英國佬為了讓日本能還得起錢,是否會將東北交給日本?
這些都是變數。
因此得最好最壞的準備,也許西北軍將面臨下一場戰爭,戰場就在東北。以西北當前的工業底子,還是能支撐一場二三十萬人的戰爭的,只是民用建設上將會荒廢一段時間,但這也不比歷史上更差了。
再則,日本與俄國硬拼一場後,本身實力大損,西北軍最大的問題就是成軍時間短,指揮人才不足,預備役也沒有。如果倉促的進行動員,是無法戰勝日軍的,就算是裝備與工業上有優勢。
因此必須趁日俄戰爭還束,立即開始準備。到時候不管是俄國還是日本在東北打贏了,西北軍只要臨門一腳,戰勝他們還是把握很大的。而且一場戰爭對于西北軍來說是壞事,戰爭是最好的課堂。作者鈞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