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閔帶領救回來的民夫,回到駐地。這時候的燕代之地,儼然已經成為冉閔的老巢。以前有夫余和丁零在那里,周圍還有不少的小部落進行依附。現在丁零歸降,夫余被滅得差不多之後,也是選擇歸降。
那些小部落在觀望了一段時間之後,大部分選擇歸降,小部分選擇歸降慕容鮮卑。倒不是說石趙給的好處不如鮮卑人多,主要是冉閔這個燕代駐軍將領,名義上是石虎的孫子,實際上卻是一個漢人。
現在看上去這個漢人將領,並沒有區分胡人和漢人,可是石虎已經老了,他們不能不考慮下一代的問題。
對發生的這一切,冉閔都當做什麼都不知道,實際上他什麼都清楚。王猛說這些小部落,想要同化掉,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冉閔說我有這個時間,完全可以等得起。他心里倒是有點擔心,在幾年之後那次震驚歷史上下的戰爭中,自己到底能不能跳出命運的束縛。如果不能,現在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徒勞。
現在歷史雖然已經發生了改變,但是大方向上面,卻還是按照前世他看到的歷史進程進行。
隨著周圍小部落被降服,小集鎮現在差不多就是一個小城池。里面人口混雜,有漢人、有羌人、有鮮卑人。各族人口都有,只要這些人本性上面能通過考察,就有資格在這座城市生活,如果不能,那就只能在城外找個地方墾荒。
沒有誰天生就是城市人口,而且那些部落中的人,很大一部分,冉閔都是安排在城外。只有讀過書的人,才能在城內生活。當然,奴化教育和洗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這時候,朱雀文部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有了李農兩萬兵員的補充,冉閔手握七萬大軍,加上他自己招募的私軍,林林總總將近九萬人馬。現在他也算得上是一方諸侯了,燕代之地物產豐富,是以經常會跟慕容鮮卑的軍隊有所接觸,在訓練的新兵,也時常和前燕部隊摩擦。
借別人的軍隊來練兵,這是他早就想好了的。排兵布陣之法,自然有很多室字營的謀士去教授,不求每個士兵都是排兵布陣的高手,但求每個人都能夠懂一點。燕代駐軍中的士兵,放到石趙任何一支部隊,都是可以做百夫長的人才。
練兵的時候損傷是在所難免的,那些死去的士兵,冉閔都吩咐由軍中贍養他們的家人。東北天氣雖然惡劣,但是黑土地上卻產很多其他地方無法產出的東西。這些東西,在各方探子沒有及時傳回財富的時候,就是燕代駐軍的救命產品。
在軍營西北側,建立了一個巨大的糧倉,糧倉派重兵把守,就算是遇到戰事,那高牆之後的糧食,也可以保證整個軍隊的供給。糧倉是用山上開采的石頭修建的,沒有一根木頭,就算是敵人放火燒,也燒不到里面的糧食。
在鍛煉了新兵的同時,冉閔听從李哲文的建議,開始了休養生息的政策。這一點上,王猛是跟李哲文陳宇保持一致意見的,他們都搬出了漢初劉邦建國之後幾代皇帝修養升息的政策。還跟冉閔說,如果不是文景之治,漢武帝就算再雄才大略,就他那個窮兵黷武的搞法,漢朝也經不起折騰。
冉閔對這個倒是沒有太多抵觸,不過他的想法是不要這麼早休養生息。現在被命名為冉城的小城市中,還是有不少人心懷鬼胎。如果現在放松警惕,一旦這些人聯合起來,那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他的想法是用鐵和血,先洗一遍,然後再說休養生息的事。
王猛當場跪倒「主公須知止戈為武!」
「止戈為武謂之和,正心為武謂之德。人不和我和,則我限于險境;人無德而我德,則無完卵冉閔毫不客氣地指出王猛言語中的弊端。
大家都清楚,冉城里面情況不容樂觀,如果現在這個時候休養生息,讓那些人潛伏下來,那麼,將來就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就在懸而未決的時候,烏鴉突然開口道︰「主公,屬下有一計,格木如今就在城中,如果他擲臂一呼,想來那些有異心的人,就會紛紛跳出來。就算不在第一時間跳出來,我等也可以逸待勞,軍士家屬都在城中,讓軍士回見待命,格木可以遣人先奪得指揮權。待那些人跳出來之後,格木再一個個收拾
稍微想了想之後,大家一致通過了他的計策。
當晚,格木就接到命令。三天後,格木突然帶領手下攻打冉閔府邸,不費吹灰之力的將董飛雪、冉操當成人質。府中之人未受任何損傷,而後,不少已經回到家中的士兵,緊閉家門。
格木叛亂第一天,有十數人投誠格木,第二天冉閔帶兵清剿,但是顧及里面家人的生命安全,他只能帶兵圍城。第三天格木殺死四個號稱是冉閔嫡系的青年文士,至此,不到中午,投誠之人漸漸增多。
第四天第五天,再沒有任何人投誠,所有人基本上都是緊閉家門。當天,格木說要殺了冉操和董飛雪祭旗,城外某些不安分的部落雲集響應。
第六天,格木突然將投誠的所有胡人漢人士子全部捆綁一處,大開城門,將所有部落暗中寫給他的書信全部拿出。冉閔大步進城,城內士兵猛然響應,連帶著有叛亂之心的人的家屬,全部捉拿歸案。
這時,那些人已經明白這是一個陷阱,先入為主的想法,讓他們追悔莫及。而那些沒有叛亂的,也都暗自慶幸有人叫他們的時候他們沒有跟著去。
九月,冉城刑場,三百多顆人頭刷刷落地,至此,所有冉城內部叛亂者盡皆清楚。其中,有不少都是夫余丁零殘存的人馬。
丁零部落在王子冰峰的制衡下,沒有一個出手造反。
十月,城外二十余個小部落中,有十四個被徹底抹去。燕代之地,再無反對聲音。
十一月,休養生息政策正式施行,百姓的日子,漸漸好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