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恐怖軍 黃河決堤死難情況

作者 ︰ 火林鵬雲

黃河決堤死難情況

參與花園口決堤的**新八師參謀熊先煜的《日記》︰

6月8日星期三陰雨

花園口本師以第一團守花園口以東河防,並掩護決堤之二、三兩團,師部亦于本日由京水移駐東趙集。最高當局,不時由武漢來電話詢問決堤進度。本師政治部率同戰服務隊男女同志,亦來花園口唱歌慰勞工作官兵,更覺興奮。11時許,魏處長來,目睹官兵勤奮,雖晝夜工作毫無倦容。當眾宣布如于本夜12點放水,總司令獎法幣2000元;如明日午前6時完成,則獎1000元。師長一面督工掘堤,一面電話派員放賑,以救濟決口附近行將被淹沒之人民。6月9日星期四晴

堤質乃小石結成,非常堅硬,掘時頗吃力。經本師二、三兩團及工兵連全體官兵與兵數十人,兩晝夜之努力,一切果如預期,于午前8時放水。總司令商震以本師長官兵勞苦功高,能于短期內完成,當獎國幣2000元。

當放水這瞬間,情緒緊張,悲壯慘烈。起始流速甚小,至午後1時許,水勢驟猛,似萬馬奔騰。決口亦因水勢之急而潰大。遠望一片汪洋,京水鎮以西以北盡成澤國。預料不數日將波及若干縣境也,心則痛焉。

附錄一、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寫的《中華事變陸軍作戰史》中寫到︰"6月10日前後,中華軍隊在京水鎮(鄭州以北15公里處)附近,掘開了黃河南岸的堤防。因此,黃河濁流向東南奔流,中牟首先進水,逐日擴大,從朱仙鎮、尉氏、太康,一直影響到蚌埠。第二軍6月13日為救援孤立在中牟的第十四師團一部,從第五、第十、第一一四師團兵站抽調工兵各一個中隊及架橋材料一個中隊,配屬給第十四師團。隨後于16日又從第一軍調來**工兵第二聯隊主力及渡河材料一個中隊。6月15日以後,由于泛濫的河水擴大到尉氏的第十六師團方面,第二軍除調回第十四師團兩個工兵中隊外,又逐次增加架橋材料兩個中隊,折疊船40只,**工兵第十一聯隊主力支援,然後向泛濫地帶以外撤退。方面軍于6月17日命令臨時航空兵團全力以赴援助第十六師團方面的補給。用運輸機、輕重轟炸機,在6月16至24日之間給兩個師團投下補給糧秣、衛生材料等,合計約161.5噸。29日,方面軍在徐州舉行聯合追悼大會。僅第二軍死于洪水人數便達到7452名之多。"

二、日本大本營陸軍部撰有日軍侵華史長編。其中第440頁記載如下︰"中華軍隊6月10日左右于鄭州東北掘開黃河堤防,使黃河水向東南方向涌出,采取了水淹戰術,淹沒了自己的廣大沃野,形成了經中牟、尉氏、周口、阜陽連接淮河的大地障,給我軍行動造成極大困難。"

附錄關于泛區面積和受災人口有以下多種說法︰

黃河堵口復堤工程局在《黃河花園口合龍紀念冊》中說︰"被淹面積七萬平方公里,災民一千二百萬人。"

毛笀彭在《台灣水利》三十二卷第一期(1984年3月1日出版)上發表的《花園口堵口工程回顧》說災區達六萬平方公里。

黃河水利委員會編寫的《征服黃河的偉大事業》、《人民黃河》及一九五五年開始舉辦的《治黃展覽》中,均稱淹沒面積五萬四千平方公里,受災一千二百五十萬人,死亡八十九萬人。解放後的一些宣傳品,大多引用這一數字。曾任花園口堵口工程局總工程師,解放後在湖北長期主持水利工作的陶述曾在長江流域水土流失問題座談會上說︰"黃泛區包括豫、皖、蘇三省四十個縣,受災面積二萬九平方公里,四百萬人流離失所"。

善後救濟總署河南分署編寫的,說受災面積為一萬三千平方公里。

黃河水利委員會編印的《黃河下游修防資料匯編》則謂豫、皖、蘇三省受災面積八千四百四十余平方公里。從以上列舉的資料來看,泛區面積出入很大,受災及死亡人口也多不相同,究以何說較為接近事實呢?我的看法是︰

第一、所謂泛區面積七萬、六萬平方公里,都失之過大,可能是按受災四十四縣、市的總面積估出的。

第二、安徽比河南多死八萬多人,顯然不切實際。在河南省,太康死人在十二萬以上,扶溝、尉氏、通許等縣為五萬至七萬余人,而西華這個著名的重災縣只死一萬四千余人,看來也不確切。我以為,死亡人數最多為四十至五十萬人,而且這些人並不全是被水淹死的,應包括因遭受水災病死,餓死和死于外地者在內。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華第一恐怖軍最新章節 | 中華第一恐怖軍全文閱讀 | 中華第一恐怖軍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