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恐怖軍 118軍民一家

作者 ︰ 火林鵬雲

118軍民一家

保家衛國,抗擊倭寇,抵御外侮,乃軍人之本職。——張靈甫

這是一座已經燒塌了的樓房,原來這里曾經是一座美麗的校園。在殘垣斷壁的瓦礫堆中,一張稚女敕的小臉露出了一個角。那是一個8歲左右的小男孩。經過了一天的掩埋,小男孩的臉由于過度饑餓和缺氧,原本紅潤的小臉已經變成了黑黃黑黃了。

在他的臉上,依稀可以看見兩行淚痕,還有那深深的絕望。這時,只听一陣大喊︰「這里有人!」一群官兵奔跑而來,激動地實施搶救工作。小男孩的臉上頓時充滿了喜悅,大聲叫著︰「救命!救命!快來救我!」一位官兵低下頭,對小男孩說道︰「小弟弟,我們正在救你。你不要講話,好好待著,耐心等我們!」

小男孩听話地不講話了,眼巴巴地看著官兵們。官兵們圍成一個圈,趴下來用手來刨著瓦礫。此時已是凌晨一點,這些官兵們已搶救了多個坍塌地點,早已累的不行了。可是,只要自己松懈一秒,那麼困在廢墟下的百姓就有可能面臨死亡的危險!為了受災百姓,自己苦點、累點,根本不算什麼。官兵們就是秉著「早救援一分鐘就可能多救一人」的信念,不間斷地搶救著受災百姓。這時,小男孩周圍的瓦礫終于被官兵們清理完了,小男孩成功地被解救了出來。

七十四軍進駐長沙以後,的確沒有辜負薛長官的信任。

各部剛一劃定管轄區,官兵們便放下背包。動手救援、打掃街道、清理廢墟。把殘瓦、破磚、未被燒盡的橫梁、家具等按各家地基堆放整齊。同時還要清查瓦礫下是否還掩埋有百姓或尸體;並在警察還沒到位的情況下,軍部憲兵上街巡查,看守糧庫、倉庫、商店的遺址,防止哄搶物品,維護社會治安。

為了安定人心、化解矛盾,將火災的根本原因直指萬惡的日本帝國主義,軍部戰地文工隊也忙壞了,日夜穿梭于城里城外。一天下來要為災民們舉行慰問演出五六場。隊員們最辛苦的時候,往往是在吃中餐和晚餐的時候。城里開設了三處施粥點,當災民們有滋有味地喝著稀飯、看著演出的時候,他們正餓著肚子在台上表演《我的家在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義勇軍進行曲》、《德安大捷》等各種節目。

這些節目,都是副隊長劉驍擬訂的,也是他的拿手好戲,讀書期間,他和同學們就是常常唱著這些抗日歌曲走上街頭請願游行的。現在,他既要參加演出、指揮大合唱,又要四處書寫標語、畫漫畫。夜晚還要習練sh 擊和拼刺,手臂酸得連飯碗都端不住。

這天中午。天心閣下熱鬧非常,鏗鏘的鑼鼓、悠揚的胡琴和散發著誘人香味的大米稀飯四處飄蕩,這邊是施粥點,那邊是大舞台,大家一邊排著隊領著粥、一邊不時時地踮起腳尖、伸長脖子朝舞台那邊張望,演出還未開始,舞台已經被迫不及待的市民圍了個里三層、外三層,不少細伢都騎在了大人的脖子上。

「請大家讓一讓、讓一讓劉驍把最後一條標語寫在城牆上後,才匆匆分開人群往舞台擠過去,孟玲玲拎著石灰桶跟在他身後。老百姓一見是**弟兄,忙不迭地紛紛讓道,他們當中,有不少人都穿著**捐獻的衣服呢。

「媽媽你看——女**、女**姐姐!」忽然,身後傳出一個女童驚喜的喊聲,那聲音猶如銀鈴一般清脆婉轉。孟玲玲回頭一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只見一個大約九、十歲的女孩站在長條凳上,正手指著自己要她媽媽看這邊。女孩長得十分乖巧、漂亮,身上也裹著一件士兵的新棉服,臉上有些青紫的淤斑,顯得越發惹人憐愛。

孟玲玲向這位小妹妹和她身邊年輕、文靜的媽媽柔柔地一笑,便和劉驍繼續向舞台擠過去。一方水土一方人。河南與湖南,人的精氣神迥然不同。孟玲玲也美,但她的美不是洞庭湖邊的白淨水靈,而是花木蘭式的劍眉杏眼,有一種被黃河岸邊風沙打磨的豪氣與質樸感,兩腮總有淡淡的紅暈,再把軍服一穿、皮帶一帶,颯爽的英姿不知道有幾迷人。

今天這場演出,是和田漢的演劇隊一起登台獻藝。

首先登台的幾首大合唱,已經唱得全場熱血沸騰。

輪到孟玲玲上場了,她要來一段傳統的豫劇《花木蘭》。當二胡和嗩吶奏響悠揚的過門,她做了一個趟馬的動作——向後抬起左腿,右臂橫彎于胸前,左手扣腕握拳,然後便踩著鼓點,以輕碎小巧的腳步跑了幾個圓場。正如軍裝和時裝鞋的奇妙搭配一樣,巾幗不讓須眉的她,眉眼之間卻滿是女兒家的嬌羞。她既沒有通常的甩頭,放神、亮相,也沒有像跑江湖、玩把戲的那樣拱手致意,而是側身把兩手放在腰間,向台下娉娉裊裊地道了個萬福。

「好哇!好!」觀眾們開始鼓起掌來。

更讓觀眾叫好的是她的唱腔,一句「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閑」唱出口,就贏得滿場喝彩、掌聲無數。

……

男子打仗到邊關,

女子紡織在家園。

白天去種地,

夜晚來紡棉,

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干,

將士們才能有這吃和穿。

你要不相信哪,

請往咱身上看,

咱們的鞋和襪,

還有衣和衫,

千針萬線都是她們連(哪)

……

孟玲玲中氣十足,字正腔圓,用自己家鄉的方言唱豫劇就是格外夠味,特別是她咬字咬得準,很會掌握節奏感,顫音、重音用得恰倒好處,每一句收尾的時候還要往上一挑,使得整個唱腔在蒼勁中不失雋秀,質樸中流露柔美,奔放里又透出幾分俏皮,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把全場觀眾的情緒都調動起來。

一曲唱罷,掌聲如ch o,不讓她退場,台下男女老少齊聲高呼︰「再來一遍!再來一遍!」

觀眾听得越帶勁,孟玲玲就唱得越有激情,台上台下心ch o涌動,水r 交融。就在她再一次唱到「咱們的鞋和襪,還有衣和衫,千針萬線都是她們連」的時候,感人的奇跡就在這里忽然出現——

密密麻麻的觀眾中,一位大嫂手舉一件**的軍衣,站在板凳上大聲疾呼︰「街坊們哪!姐妹們!這衣服不都是我們千針萬線連的嗎?我們不能要啊!不能讓將士們挨凍啊!!」頓時,一聲呼喊,八方響應︰「是啊,我們不能要!」「還給弟兄們!」接著,無數件軍衣飛向舞台,孟玲玲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連連擺手。劉驍趕緊和大家一起上台,舉著喇叭勸說市民留下衣服,可市民們不听,還在繼續把衣服朝舞台上扔。

急得團團轉的孟玲玲,忽然看見舞台旁邊的一堵斷壁上,張長官正在和一些士兵砌磚搭橫梁,便連連招手,大聲呼喊,一個勁地要請長官過來。不一會兒,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的張靈甫匆忙跑過來上了舞台,一听卻是要他以長官的名義勸說市民,眉頭一下子皺了起來,這下可好,讓他犯愁了。對他而言,先做好教案再去上課,沒有問題;講歷史那也是強項,信手拈來,可這個說服群眾的事情,實在是難為了他。

張靈甫既不擅長此道,又不善于演講,可面對孟玲玲這些小兵期盼的目光,他又不能畏縮不前,只得硬著頭皮上架。他接過劉驍的喇叭,向群情激昂的台下喊話道︰「父老鄉親們!都靜一靜,靜一靜!听本人說兩句——保家衛國,抗擊倭寇,抵御外侮,乃軍人之本職,我們七十四軍吃的是農人種的糧食,穿的是工人做的衣服,理應與民眾有福同享,有難共當,現在長沙受了災,哪一個弟兄不心痛?這些衣服都是我們的一點心意,敬請大家務必收下!一定要收下!」。)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華第一恐怖軍最新章節 | 中華第一恐怖軍全文閱讀 | 中華第一恐怖軍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