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庸和吳杰的敗兵很快再一次震動天下,河北多半盡歸燕王所有,殘余官軍龜縮在真定等大城里,一步不敢出來。短短幾個月時間,建帝即經歷了大喜大悲。
相對于損失了漕運無數錢糧器械,兵員上的折損是最難以承受的,征集物資訓練士卒都急需時間,拿不出對策挽救局勢的朝廷,只能再次宣布貶逐齊泰和黃澄,以取消燕王興兵的口實。
可是齊黃的被貶,除了凸顯朝廷的無能外,哪還會起到半點作用?連天下百姓都能看破朝廷反復無常的舉動,無非是借此拖延時間而已,更何況北平軍民了。
朝廷也清楚燕王不會就此罷兵,齊黃二人明為竄逐,實則派出去募兵,連場大戰得勝的朱棣也需要時間修整,是以抓住時機上書朝廷申訴冤屈,爭取民心,暗秣兵厲馬以圖再戰。
如此燕王府和朝廷之間又開始了政治上的口水戰,徐灝以八千火槍兵伏擊前來救援的三萬山東軍,大勝!朱高煦一路望風披靡殺到河對岸,經過十天的搬運,所得物資走水路全部被送往了滄州,為了打消燕王南下山東的想法,徐灝把空城德州還給了盛庸。
岳父徐達的失蹤使得朱棣警惕起來,面對又立下大功的徐灝,說道︰「做得好,論功行賞時升你為左都督。對了,泰山他老人家去了哪里?」
徐灝實話實說道︰「二爺爺不耐煩住在王府,隱居了十來年,忍受不了再次藏頭露尾,因此只身雲游四海去了。」
「雲游四海?」朱棣神色不豫,「你就任由老人家孤獨飄零?不經我允許而任意胡來,你越來越不把本王放在眼里了。」
徐灝說道︰「長輩之命不敢不從,況且現今大局已定,在與不在都無所謂了。還望王爺成全他老人家。」
朱棣盯著面前屢立大功的青年,沉聲道︰「如果岳父返回京師替朝廷與我為敵,那你就是罪人。」
「是!」徐灝神色不變。
朱棣也不好過于斥責他,說道︰「所有人馬留下,你盡快返回遼東,代本王出使朝鮮和女真月復地,招降各族設立衛所。」
徐灝點點頭轉身去了,姚廣孝低聲道︰「徐灝乃王爺左膀右臂,有他牽制山東可保萬無一失,返回遼東是不是大材小用了?」
朱棣搖頭道︰「他只是善于見縫插針而已。想本王帶著將士們連番浴血苦戰,他卻趁機獲取戰功,屢次不勞而獲,兩軍對壘或許高熙也能擊敗于他,本王怎敢讓他和鐵鉉的山東軍對峙打硬仗?再說比起打仗他更精于內政,鎮守遼東方是人盡其才。」
現在朱棣最在意的是應對朝廷,沒工夫煩心于一個徐灝,上表要申明「是非曲直」。畢竟朝廷佔據著名分大義,起初被迫起兵能得到北平軍民和很多不明真相之人的同情。那現在朝廷放逐了兩位奸臣,不計較謀反之罪,打了幾年的仗使得北方生靈涂炭,雙方皆損失慘重。再不撤兵的話可謂是天理難容了。
因此朱棣要爭取輿論支持,尖銳指出朝廷不過是「外示竄逐之名,而實主屠害宗藩之志」,削藩的方略絲毫未變。君不見「德州之兵日集」,「復聞招募民間弟為兵」?
公開要求朝廷既要承認罪錯也要實際撤兵,不如此。為了身家性命不敢言和。按照燕王的說辭,曲在朝廷,自己依然是被迫自救,把球又踢回了朝廷一邊。
燕王的上書送到了京師,成為謀士大臣的方孝孺認為這正是緩滯燕兵的機會,建議帝王對上述的問題給予回答,借此來松懈燕兵的斗志。
乾清宮內,方孝孺說道︰「書信往來至少也需一兩個月的時間,燕軍久駐大名,即將值暑熱多雨季節,北兵不耐炎熱潮濕必不戰而罷。期間官軍各路兵馬逐漸集,只待遠路的雲南軍隊趕到前線,便可對燕軍展開圍剿。」
雲南軍隊指的是征虜將軍何福,作為副將何福多年來輔佐故世的平西王沐英父屢次平息叛亂,戰功赫赫。
為了對付燕王,齊泰舉薦何福帶領一萬雲南精銳進京,論功升為都督同知,準備接替盛庸作為大將軍攻打燕軍。
不過方孝孺不認為何福能取代盛庸,理由是他副將出身又長期駐守雲南邊陲,不熟悉北方。
朱允炆依然不改對心月復重臣的信任,卻忘了齊泰的交代,欣然道︰「就依卿之建言,封何將軍為左都督,率部增兵援助盛庸將軍,擔任副將。」
方孝孺又建議道︰「招撫燕軍將領徐灝歸順朝廷,赦免其罪許以侯爵,永鎮遼東,則其必不甘人下!命他調遼東軍馬攻山海關及永平,調德州軍馬擾北平,燕軍根本之地受敵,一定會撤兵歸援。待那時,大軍齊集追躡其後,定可一舉而破燕兵。」
「徐灝?」朱允炆深深嘆了口氣,悔不當初和徐灝之間鬧僵了。
方孝孺敦促道︰「事已垂成,機不可失。」
如此朝廷派遣大理少卿薛岩等人持詔到大名府宣布休兵,由方孝孺起草的聖旨,大意赦免燕王父及諸將士之罪,使歸本國,勿預兵政,仍復王爵,永為藩輔。
因受到了燕京時報的啟發,薛岩還隨身攜帶數千張用小黃紙印的宣諭,而此刻的燕京時報早被朱棣給下令查封了,他哪里有容許讀書人大肆痛罵人主,指點江山的雅量?反倒是朝廷治下的諸省士林學院興辦報紙的風潮方興未艾,對此朱允炆和臣都很是鼓勵,被譽為壇盛舉。
宣諭秘密散發出去,以使燕軍將士都知道朝廷的欽令,不要再追隨叛賊。
遠在遼東的徐灝嘆道︰「早一年這麼做的話,軍心就被瓦解了,現在打了將近三年的仗,仇恨都濃的化不開,眼看著即將推翻朝廷,誰會甘心功敗垂成呢?」
對于薛岩此種書呆,燕王府早就有了成功套路,徐灝能猜到他的結局,那自己的結局呢?
四月十日,薛岩舉著天詔來到軍營,朱棣讀罷詔書,冷笑道︰「帝王之道,自有弘度,發號施令,昭大信于天下,豈可挾詐,以祖宗基業為戲耶!」
先用王爺的威嚴壓服薛岩等人,看著俯伏身前的官員,朱棣問道︰「詔語如是,爾承命之言何如?」
跪在地上的薛岩答道︰「但欲殿下釋兵,來謝孝陵,則兵可息。」
朱棣冷笑道︰「宗藩阽危,禍難不已,社稷深憂,必執奸丑獻俘太祖,以謝孝陵,我之願也。所典之兵,受之皇考,以為護衛,用備不虞。制度已定,難以更改。今欲釋兵,是以徒手待縛,此奸臣謬計,欲以欺人,雖三尺童不為所罔矣。」
說著說著燕王怒了,手指怒目金剛般的將士們,大聲道︰「可有大丈夫者?」
將士們當即手持刀劍大聲斥罵喧嘩,紛紛要求砍死薛岩,唬的薛岩等人惶恐無法說話。
見示威的差不多了,朱棣攔住憤怒的將士們,說道︰「奸臣不過數人,薛岩乃天命使,罪不至死。」
就在這眾怒環顧之間,薛岩汗流浹背戰栗不已,倒也不算是怕死,而是這個場合不本該是他來獨自慷慨陳詞,舌戰群儒嘛?怎麼激動的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呢?
朱棣心里暗笑,說道︰「吾見薛岩等言媚而視遠,此來覘我虛實,非求和也,宜耀武以示之。」
當下燕王傳令各軍集合列隊,請朝使檢閱。薛岩沒法只得爬起來整理衣冠,振作精神,隨著燕王出了大帳。
話說朝廷官吏還真想看看屢戰屢勝的燕軍究竟如何,登高閱視,只見燕軍營寨相連,一望無邊,綿亙百余里。
營間戈甲旌旗照耀原野,將士馳射操練,鉦鼓宣呼,震天動地。尤其是徐灝所創的神機營,筆挺的新式軍服和整齊劃一的步伐行進,先不說戰斗力,起碼論起游行檢閱神馬的,絕對堪稱當今世上排名第一的花架。
騎兵就分為重裝騎兵、長矛騎兵、火槍騎兵、弓箭騎兵,輕騎兵和游騎斥候等等,走過去後是步兵,步兵的分類那就更多了,而步兵走過去則是火槍兵,火槍兵走過去是炮兵,當一具具造型別致的銅鐵火炮用馬車牽引而過時,薛岩等人都看傻了。
薛岩還是第一次見到如此強大威武的軍容,不禁暗自乍舌,此後在燕軍停留數日,進一步了解燕軍的強悍,對此朱棣任由他走動問話,麾下將士們的勝利不是吹出來的。
可以說親眼見到了燕軍最真實一面,使得薛岩對這張戰爭還能否打下去產生了懷疑,就和先前的幾波使節一樣,無需金銀賄賂和性命威脅等等,便都成了燕王的精神俘虜。
朝廷不相信燕王會就此罷兵,燕王也不相信朝廷會信守諾言,總之雙方都在故作姿態,拖延時間,想方設法要對方做出實質性的讓步,事實上都恨不得對方去死。
如此薛岩回到南京,向建君臣報告此次燕軍之行。他帶回來一個信息,燕軍軍容整肅世所罕見,上下一心,戰場上既不好對付,用計謀也難于使其上當。
在使命往還之時,燕軍與官軍之間的較量並未停止,雙方都在做出新的布置,勿寧說在醞釀著一場新的大戰。
這時候,徐灝迎來了來訪的朝廷命官。同一時間,朱高熾也見到了來訪官員,危機降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