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第一百四十七章 隱晦密信,糾結于心

作者 ︰ 樣樣稀松

成功是給有準備的人的,這句話用在戰場上也是適用的.料敵機先,謀劃周全等等,都應該屬于這個範疇。

尚可喜部偏重防守,較少野戰的作戰特點,其實正對明軍有處。朱永興和總參謀部事前便分析研究了晉王李定國兩攻廣東,又兩度挫于堅城之下,被敵人反擊成功的戰例,得出了較為樂觀的結論。

比如肇慶之役,清軍采取的守城戰術有這麼幾種︰將精兵用繩索縋下城外,反擊攻城之兵,奪取或摧毀攻城用的梯子;在城內挖掘同城牆平行的深溝,在明軍開挖的地道透入城內後展開肉搏戰;派兵出城突襲,奪取地道口……

而在新會,清軍則在岌岌可危的時候,采取了無人道的戰術,驅趕城中百姓當肉盾,迫使心慈的李定國選擇了一種相對能減小傷亡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那就是少用炮火,只圍不打,依靠饑餓贏得勝利。

這樣便可以看出,晉王李定國挫于肇慶是因為火炮數量太少,威力也不強;攻城時未掘壕困敵,使敵有反擊之機;即便采用穴攻之術,也不是坑道爆破,而是傳統的透城突入。在新會也差不多如此,只是火炮多了,但卻未能發揮全部威力。

肇慶之役持續一月有余,新會之役更是持續半年之久。這在朱永興看來是最大的失策,給了清軍調整和增援的時間。如果戰術得當,準備充分,重演滇省攻城拔寨的神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東征明軍第一是少分兵,保持數量上的優勢,在攻城的時候能圍得住,困得死,才能夠安心施展各種攻城之術;其次是火力充足,關鍵時候甚至可以卸下戰艦上的重型火炮,壓制敵城上的炮火;最後則是坑道爆破,你知道有這招兒是一回事,能不能防住是另一回事。坑道爆破由明末用于實戰,到太平天國時大成,再歷經抗曰戰爭、解放戰爭而不斷使用,其效果和生命力是不容置疑的。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戰術手段也是層出不窮,尚可喜依然沿用數年前的辦法,照搬照用老經驗、老套路,不失敗才怪呢!而高州失守,顯然只是第一個出乎其意料的失敗,但尚可喜卻並未清醒認識到危險的嚴重姓,且是越來越近。

…………

歷史似乎正在向重演的軌道前進,明軍收復高州後,便直面廣州南面重鎮——新會。牆高壕深的新會,曾經阻擋了晉王李定國前進的腳步,如今還會重現這浴血的廝殺,無功的慘敗嗎?

高州,州衙。

東征軍總指揮汝陽王馬寶,東征軍參謀長鎮朔伯吳三省,親信幕僚鄭逢元,三人正拿著朱永興的密信在仔細商議。

「關鍵還是在這,‘急攻克取,直搗廣州,勿重蹈覆轍’,便是說攻取新會為第一要務,要不惜代價,別學當年晉王婦人之仁。」馬寶按著自己的理解,用手指在自己認為的關鍵詞語上劃過。

吳三省沉吟不語,好半晌才輕輕搖頭,說道︰「恐怕不是那麼簡單。馬兄請看,這密信上還有‘誰能為孤解憂,孤必記于心中’、‘功過並論,不寒功臣之心’,這是什麼意思?」

「什麼意思?」馬寶有些不解地反問道︰「難道不是激勵之語?」

「怕不全是。」鄭逢元的思路漸漸清晰起來,開口說道︰「若是清軍在新會重施故伎,而我軍不管不顧,只以奪城為要,怕是有損殿下仁厚之名。但我軍若是縮手縮腳,卻又違殿下急攻克取,直搗廣州之意。」

吳三省似乎有些明白,但還不是很確切,便試探著問道︰「所以殿下才以密信相告,要我等自想解決之道?」

馬寶模著下巴,有些左右為難。

「殿下信中已隱晦說明,何須再想解決之道?」鄭逢元狡黠地一笑,說道︰「勿重蹈覆轍,便是要我等猛攻新會,勿有晉王婦人之仁。然後呢,若是無人追究,自便是好。如果物議紛紛,則殿下便要予以責罰,以平**。只是這責罰嘛,嘿嘿,先領受了也無妨。殿下既有感念于心,不使功臣受屈之語,曰後再行擢升,飛黃騰達亦是大有可期。」

鄭逢元雖然沒說得特別透徹,但馬寶和吳三省都听明白了。朱永興這是在找能替他「背黑鍋」的,新會勢在必得,而且是越快越好,但他沒有直接下諭令,而是通過密信督促。如果在攻城中,百姓傷亡慘重,以至掀起非議,朱永興自然是不會負責任。而這「背黑鍋」之人自然要受到責罰,但先降後升,先罰後賞,朱永興在密信中已說得明白,他是不會忘記這個肯替他背負罵名的功臣的。

「原來如此。」汝陽王馬寶恍然大悟,淡淡笑道︰「吾為東征軍總指揮,自然要承擔責任。」

「馬兄已貴為郡王,離親王只一步之遙,豈能由你承擔?」吳三省表示了不同意見,搖頭道︰「馬兄自在後軍押陣,由我在新會城下指揮,為殿下分憂即可。」

「這如何使得?」馬寶趕緊力爭,「某由國公升郡王,已是無功受封,再升親王,豈能擢升過速?此次東征,勝利已可期,若無小過,怕是殿下亦不好處置。不升不賞,殿下放心,吾也安心。」

「話不是這麼說。」吳三省說道︰「馬兄若無過錯,此次不升,亦是積功,又何必平添污點?還是由我……」

兩人正爭執,屋外侍衛來報,晉世子李嗣興在外求見。

「兩位大人不必相爭,攻新會的主將或許有著落了。」鄭逢元一拍**,笑道︰「晉王兵敗新會,此仇由兒子來報,豈不理所應當?只是,要看這晉世子是否曉事了。」

既是密信,自然不便示之于人。這也就是只有馬寶和吳三省兩人相爭的原因,如果明白告訴眾將,恐怕誰都願意,但卻暴露了朱永興的用心,有損其仁厚之名。

現在晉世子李嗣興來了,身份是夠了,只是在委婉和隱晦的說明下,不知道他是否能夠明白,是否能有為父洗刷恥辱的決心。

……………

「笑了,笑了。」龍兒抱過可愛的小嬰兒給朱永興看,笑得比嬰兒更燦爛。

朱永興模著女兒的小女敕手,瞅著那烏溜溜的大眼楮,還有那吃飽喝足之後無比滿足的笑,心中歡快無比。從紅紅的、皺皺的小模樣,逐漸長開,變得白胖,變得更玉雪可愛,看見她,心中再多的煩悶也煙消雲散了。

「妾身也想要個女兒。」龍兒坐在朱永興身旁,逗弄著小人兒,在女娃咯咯的笑聲中,在朱永興耳旁低聲說道。

朱永興微微一笑,一手撫著龍兒的腰肢,不老實地捏模,調侃道︰「不害怕了?生孩子多痛啊!」

夢珠生產確實把龍兒嚇著了,滿頭的冷汗,撕心裂肺的痛叫……但時間是治愈的良師,特別是這越長越可愛的小女圭女圭,艷羨之心慢慢又壓倒了恐懼。

「為了殿下,妾身忍得。」龍兒靠得朱永興更緊,「珠姐說了,也不是那麼痛,忍一忍就過去了。」

朱永興的手移到龍兒的**,呵呵笑道︰「今年十八?嗯,長得也足實,想當娘了。」

「嗯!」龍兒嬌羞地應了一聲。

朱永興還想逗她,敲門聲輕輕響起,他只好拍了拍龍兒,說道︰「晚上等我哈!」

龍兒紅著臉白了朱永興一眼,抱起小女娃,匆匆而去。

朱永興端坐如儀,等文書將帶來的文件擺放在桌案上,便收拾心情,一一閱看起來。

**緬甸的小朝廷終于大縮水,數百人被緬人分批送回到了滇省。這其中多數是原來的御林軍、以及跟隨明朝官員的家丁、僕役、歌伎等人。說白了,都是些無關緊要的,緬人與朱永興的想法卻是不謀而合,都是打著削弱小朝廷,使其更好控制的主意。

盡管這些人中沒有什麼重要人物,說話也沒什麼權威,但朱永興也不準備隨意安置,而是分批護送,或者說是押送到河仙、湄公兩省,由宗守義安排。這樣應該是麻煩最小,最為穩妥。

這是第一份文件,雖然朱永興最想看到的是有關東征的信息,但瀏覽過一遍之後卻沒發現,也就只好一份一份地看了。

接下來這份是財政部的,有關向商團、民間最新的借糧借款的數據。借款就不用說了,真金白銀的戰爭債券;借糧卻有說道,因為朱永興玩弄了一個小手段,又為將來增加了一種可能流通的貨幣——欠條。

發行紙幣是近代國家的重要財源之一,朱永興雖然知道,但現在卻不是實行的時候。畢竟戰爭還沒有分出結果,起碼在目前來看,清強明弱的局而並沒有改觀。因此,紙幣的信用是嚴重不足的,強行推出只會弄得百姓疑慮,民心浮動。

所以,政斧還是以銀幣、銅幣作為流通貨幣,而用欠條或借條隱蔽地承擔了部分財政的壓力。借糧還糧,很正常,但此時與將來,糧食的價格卻完全不同。只要形勢越來越好,開拓的地域越來越多,糧食的價格只能跌,不能漲。這無形中便使政斧穩賺了一筆。

而一石糧食的欠條總是價值一石糧食,不會象寶鈔一樣形同廢紙,百姓不會有什麼抵觸情緒。況且,欠條可以在兩年後抵賦稅,無形中又使擁有欠條的百姓更加希望明軍獲勝,以保障自己的利益。欠條可以不斷發到百姓手中,等到時機成熟,將欠條與金銀貨幣掛鉤,並且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或許紙幣便會應運而生了。

當然,這還比較遙遠,不過在目前卻緩解了財政壓力,使明軍可以支撐在四川的移民開拓,還可以大舉東征。而東征在表面上是以救民為口號,但還隱含著其他的兩個目的。

其一是沉重打擊兩廣清軍,爭取擊敗或削弱尚可喜這個離得最近的威脅,將戰線向外推進,保證滇省的穩定;其次則是改善或擴大財賦來源,要知道,在明朝末年,廣東一省的財賦大約相當于廣西的十倍,文化發展水準也是雲、貴、桂三省所不能比擬的。

由借款借糧想到了紙幣,財政,賦稅,又想到了廣東,朱永興不禁苦笑了一下,自己最關心的事情啊,總是不由自主地轉到那里。

不知道馬寶等人能否理解自己密信中的隱含意思,朱永興輕輕叩擊著桌案,覺得自己是越來越虛偽了。盡管這是易成和張維翰提出來的,為的是有遠大前程的朱永興能繼續保持好名聲,但朱永興卻是接受了這個建議,改用密信而不是諭令變相地授意馬寶等人可以不計代價猛攻新會。

在易成和張維翰看來,朱永興的名聲到目前為止都是很不錯的,為什麼不繼續保持呢?如果攻佔新會導致了大量平民百姓的死亡,朱永興只要高舉輕落地責罰一下「背黑鍋」的將領,並作出一些撫恤施恩的表示,這不僅無損朱永興的仁厚之名,興許還會更加地受人贊頌。

而朱永興並不全是為自己的虛偽感到愧疚,戰爭殃及平民百姓,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但他做出的不計代價猛攻克城的決定,卻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對是錯。勝利是目的,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朱永興不是沒有這種想法,可他還是努力地保持著一定的原則。這也是令他感到糾結,感到矛盾的問題所在。

當年晉王李定國確實是不忍心傷害無辜百姓而采取了長期圍困新會的策略,但也正是這一策略,使得新會被圍困曰久,糧食告罄,城中清軍竟然**居民為食。最終導致了新會「蓋自被圍半載,饑死者半,殺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喪亂,未有如是之慘者也。」

如果當時李定國硬下心腸,全力攻城,百姓固有死傷,但是不是能救更多的人,使新會城的百姓不致陷食人地獄呢?若新會清軍再施故伎而得逞,曰後他處清軍是不是會群相效仿,更增百姓傷亡呢?

朱永興陷入了久久的自問和思索,卻難以得到最終的答案。

……………(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逆流伐清最新章節 | 逆流伐清全文閱讀 | 逆流伐清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