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大人。坐坐。又帶酒來了。這是什麼酒,聞著就香。」劉季讓蕭何坐下。
「盧綰拿碗,順便把那個樊噲也叫來。」年輕的劉季吩咐到。
「大人可不敢當。」蕭何坐下來說道。
「怎麼不敢當。雖然做的不是咱楚國的官,可好歹也是秦國的官。不管是拿國的官。能當官那就是大人。」劉季說道。
蕭何苦笑。他現在的職位最多算是一個文書。可是,自從上次自己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結合自己抄錄的文案一並交上去後。秦國方面好像非常的客套。楚國大使親自過問。並且說明這是秦國丞相的意思。並且詢問是否願意到秦國去。大使把秦國丞相的意思全說了。這已經很明顯了。就是要拉走蕭何。
#**小說
蕭何對這件事思考了很久。便借著這次休假來商量一下。不過他心中已經有了決定。那就是到秦國看看。不行再回來。
「蕭大人。這是什麼?」劉季倒完酒看到一個包袱,便問道。
「這里面是報紙。」蕭何拍了拍說道。
「報紙,這東西好。有沒有講故事的。」劉季說道。
「有,但有一件大事要跟你們說。」蕭何說道。
「大事?什麼大事。」劉季大聲的問道
「秦國移民的事,你們知道嗎?」蕭何問道。
「知道啊。報紙上不是說了這事嗎?」劉季說道。
「大哥。大哥。哎呦,蕭大人也在啊。」幾個年輕人進來。
「哎呦,還有酒。」「我先喝一口。」說著一個年少卻長著絡腮胡的年輕人端起一碗酒喝了下去。
「啊呸。這酒勁太大了。」少年說一句。
「哈哈哈哈。」周圍人都笑了。劉季也趕緊的喝了一口。所有人也端起酒喝一口。無一例外都被酒嗆著了。
「我說,蕭大人,這是什麼酒。怎麼這麼勁大啊。」劉季問道。
蕭何微笑的說道。
「這是秦國的酒,不僅清,而且勁頭特別大。這可是好酒啊。這是秦國大使送給我的好酒。」蕭何說道。
「我說嘛。這好酒,就得慢慢喝。」說著,又小喝了一口。
「好酒,好酒。」劉季喝完還說上幾句了。
說著所有人也跟著劉季一樣喝一口。
「行了。大家既然都來。也正好商量一些事。」蕭何決定把自己的打算說一說。
「什麼事啊。蕭大人。」一個年少的壯年問道。
「都坐。」蕭何揮手示意,眾人坐下。
「移民。」蕭何直接說道。
「移民?!」所有人听到蕭何嘴里說出的話了。他們驚訝的相互看看。
「秦國的事情,你們也從報紙上知道了。你們覺得怎麼樣?」蕭何問道。
「這。」所有人相互看看不知道該說什麼。
「盧綰你先說。」劉季說道。
「這,我,我听大哥的。」盧綰說道。
「樊噲,你說。」劉季又說道。
「我也听大哥的。」那個絡腮少年說道。
「別說,我也听大哥的。」周勃主動的說道。
「這,不知道蕭大人怎麼看那?」劉季問道。
「說實話,我想去看看。你們也從報紙上看到了。秦國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最近的報紙上說了。移民到秦國人過著什麼日子。吃著肉,喝著酒。肉是牛肉,隨便吃。酒是好酒。隨便喝。就是這種酒。」
所有人的口水都快流下來了。他們早就從蕭何帶來的報紙中听到了秦國的一切。只是他們還不敢相信。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秦國現在正是用人之際。用人的標準,只要你有才干,秦國決定重用你。不像咱楚國。用人那得靠關系。」蕭何有些不平的說道。蕭何之所以到秦國使館謀個差事,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楚國的官府不用他的。即便是用了也是小吏。而秦國使館建立的時候,公開的招募人員的時候,明確滇出給工錢。人員包括那些打雜的都給。就沖著這一點。蕭何才進了秦國使館。從秦國使館接觸那一刻起。他就接受了很多新鮮的東西。比如,秦國的職稱,漸漸的有了報紙。從報紙上他了解到秦國的一些政策。雖然文案當中也有,但大部分都是和楚國外交的辭令。秦國國內的文件數量不是很多。也就是這份文案的工作,給了他了解秦國的窗口。
在不斷的了解過程中,蕭何漸漸的被打動了。目前的情況他已經看的非常的明白。像他這樣沒有任何背景的人,要想在楚國立足,那是妄想。究其一輩子,也就是一小吏。
「劉季,你也該為自己的將來想想。你既不下地干活,又沒有一身的本事。如何過活下去。而秦國,現在到處都是用人的地方。那保安,貿易公司你們知道嗎?」蕭何問道。
「知道啊。就是那些牛仔。」樊噲興奮的說道。他最愛听牛仔的故事。
「那些人,都是一些六國貧苦的人,他們也是無所事事。可是到了秦國加入這保安公司之後。一切都變了。他們騎著馬,拿著連發槍。專門找那些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牛羊不僅搶了歸自己,那些戰俘賣了錢之後就又是大筆款子。很多人就是這樣發了財。再不濟,你們趕馬車。運東西。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發家。秦國征稅很低很低了。」蕭何說道。
「真的有這些事情啊?」所有人問道。
「有。很多很多。」蕭何繼續勸說道。
蕭何繼續說道。劉季動了心。他想出去闖蕩一番啊。他做夢都想報紙里說的那樣。有錢,有女人,幾百畝的地不用自己種。而目前劉邦自己的身份算什麼。算街頭的盲流。一事無成。
「闖。我決定了去秦國闖一闖。」劉季冷不丁的冒出這麼一句話。
「看著別人發財。咱也不能閑著。蕭大人說的對。咱就該去闖一闖。大不了咱回來。但咱闖了。那就不一樣了。」劉季說道。
「大哥說的對。我也去。」樊噲第一個響應。
「我也去。我也去。」盧綰,周勃等人相繼響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