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訂制 15

作者 ︰ 馮小剛

別看馮導在公眾場合動輒便跟各種力量叫板,但是在電影中,除了少數的幾次撒嬌,總體而言,他還是一個堅定地走群眾路線的好導演。《私人訂制》跟既往之作《頑主》(不是馮小剛導演,但依舊是王朔編劇)、《甲方乙方》的結構形式幾乎無異,同時也與《非誠勿擾》保持了敘事和視覺上的連貫性。馮小剛最擅長的就是把那些好事兒的人召集到一塊兒,上上思想課,最後總結一句——別折騰,沒用。

在《私人訂制》中,這幾個腦袋被門縫夾了的好事之人分別是︰一心想過「烈士癮」的陝西女青年、立志追求高雅跟俗「一刀兩斷」的全球最「俗」導演、想要當清官「自願」接受錢色的司機師傅、生日願望是想變成「有錢人」的河道清潔工人丹姐、想過一次成年禮的小女孩……從人物設定上看,《私人訂制》容納了這個社會上的三教九流。

如果說,整部電影的主基調是調侃時事,博人一笑的話,那麼,這個開場的「女烈士」實在有點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像是精神病院的群眾代表。這個段子一看便是對當下諜戰劇中各種「自己人」的一種嘲諷。但是嘲諷之余,難免傷及無辜。這個時代已經離革命的理想主義相去甚遠,流行的是解構崇高的游戲精神,所以,在民間,歷史課本上的劉胡蘭和董存瑞故事被各種段子所取代。但在,大銀幕上揶揄革命烈士,似乎便是一件不太妥當的事情。

最「俗」導演的段落應該是指向了了整個文化圈以及馮小剛自己。「雅」「俗」的概念其實是中國人矛盾糾結鞋的最直接體現,其實,源于一顆自卑的心。月兌俗是一件自動劃清界限的舉動。如果文革期間,政治形式逼迫一個人跟資本家地主斷絕關系,那麼這個時代最清高的表現就是與俗氣的大眾生活月兌離關系。當一個市民導演意識到老百姓才是衣食父母時,瀕臨死亡的過敏癥狀才能消失。所以,馮小剛通過自我解剖,試圖讓一些神經的人松弛下來。

耳邊經常听到兩種聲音︰一種是做官要有殺伐決斷之心,一種是當官也不易。範偉的這個甘願金錢色誘的司機傳遞出的是後一種聲音,盡管它道出了權錢、權色交易的丑惡嘴臉和基本流程,但是,從效果上來看,無疑是給予了貪官最大的同情。

馮小剛的貴族理論在他的《我把青春獻給你》一書中早有闡述,《私人訂制》不過是這一理念的具體呈現,「貴族是什麼樣的人呢?我作為一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以小人之心揣度過貴族之月復,或者說我夢見過。貴族的氣質不是有了錢就能掛像的。那是從娘胎里帶出來的,一小養成的。貴族從小坐車就有人給拉車門,車到人到,長大了養成習慣,車一停就舉步,趕上沒有人適時拉開車門,他能一頭撞玻璃上。下了車也不會說謝謝,不是不懂禮貌,是不覺得你是在為他服務了。這一點確實不同于平民百姓,滿腦子都是人情世故,家常理短。人家貴族思考的都是民族的興衰,國家的存亡。余下的心思頂多會想一想心愛的女人。遇有閑暇,外出消費,身上是從來不帶錢的,買東西都是事先電話里約好了,到了專賣店只管挑選,完了事有人專門給送家里去,回到家,喝杯咖啡,東西也就跟著進門了。出國旅行,看到一座莊園,心生愛意,打听主人是誰?隨從馬上俯首帖耳︰您還不知道吧,這莊園就是您的。貴族听到後,並不感到驚喜,反而有點掃興。這麼說吧,生活上貴族基本上就是一廢物,除了**親力親為,吃飯不用人喂,其他,一切均不能自理。但同時,貴族是月兌離了低級趣味的人。」馮小剛為什麼一直要跟貴族生活死磕呢?其實心理也很好理解,他跟我們以及我們的社會一樣,骨子里是俗人,俗人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YY高大上。

在中國,所有的導演似乎都是奧運會級別的N項全能選手。馮小剛不但可以拍市民喜劇,還可以拍古裝大片、史詩戰爭片、都市愛情片、家庭倫理片……對于一個50多歲的老人來說,如果還要求他更快、更高、更強的話,似乎有一些滅絕人性。所以,在《私人訂制》中,他炒炒冷飯、談談時事的時候,您得成全他,千萬別惡心,老人家在片頭就做出了說明——「純屬虛構,只為一樂」,既然人家的姿態如此之低,如果我們再認真,豈不是太純真了?

如果抽離幕後各種事端與八卦,恐怕就很難解釋《私人訂制》這部電影出現的緣由,乃至于其價值,再至于這究竟是不是一部常規意義上可以稱作電影的存在。

退後一步,我們多事地假定有位外籍華人H君,不太關心近年中國電影,也基本不了解馮小剛。那麼到了今天,模擬其視角,H君應該無法理解為何會有人花如此一大筆錢拍出這樣破碎混亂卻又暗藏傾訴的作品。即便能清晰識別台詞的諷刺與荒誕,即便「完成百日夢」的設定完全可以超越文化鴻溝,但H君最終對其主題理解的困惑程度,恐怕要超越許多人看完《唯神能恕》《莫比烏斯》這類極端作品的瞬間。

但實際上《私人訂制》這筆帳簡單而清晰,它在要面對觀眾之前先面對老東家華誼公司。從商品制造角度看,輕車熟路的類型定位,恰到好處卻又讓其他喜劇難以企及的投資規模,王朔馮小剛葛優碟三角,加上一干並不昂貴的年輕演員,簡單的正反打對話拍攝方式,每一步棋都走得如此周密。馮小剛很早在接受焦雄屏訪談時說︰「拍這個完全是為了還中軍一個情,你支持我拍《一九四二》付出這麼大的代價。當時我就說,如果賠錢了,我一定給你拍個讓你賺錢的。」

所以從08年開始就叫嚷著的、幾經浮沉的一個叫《貴族》的項目,走走停停,終于轉身成為《私人訂制》。

與其說是對《甲方乙方》的致敬,倒更像直接聯通了《頑主》的那個大世界,連葛優和鄭愷的角色名也回復到楊重和馬青,但除此以外,我們已經看不到當年那幾個帶著自己不靠譜夢想要改變世界的青年了。畢竟,20多年過去,整個世界都面目全非。《甲方》中「成全了你也陶冶了我」變成《私人》中更加極端的「成全別人,惡心自己」。

這種slogan的差異,代表著當年一頭扎在升斗小民情操節操中的所謂的馮氏喜劇,已不知不覺把自己放在了對立面上。而這並非是最近才開始的怨念,「壞笑著講述老百姓尋常哀樂」成就了馮小剛,也變成他後來急于擺月兌的一副枷鎖。他希望自己能走入中產,接近小資,成為一名有大氣象大情懷的導演。可市場並不這樣認為,苦心經營的《集結號》《夜宴》不被評論界認可,而王朔一句輕描淡寫「拍個有錢人談戀愛吧」的《非誠勿擾》卻熱到變成一個關鍵詞。《私人訂制》中第二個關于雅俗困局的故事,看起來像自嘲,實則卻是有些氣急敗壞地企圖掀桌。而關于「求雅」過程的粗疏生硬(比如假定自己是俗人,于是自己不喜歡不能接受的就一定是雅),更是叫人完全無法認可。對比同是拍攝電影來吐槽的陳凱歌,沒有技術含量的泄憤玩笑,做不到面子,也留不住底子。

那麼喜劇本身呢?

以王朔梁左為代表的一批北京作家,當年推行開一種風靡一時的語言體系,簡單說就是把文革詞匯,官員腔調,書面公文和最市井最痞氣的邏輯結合,在錯位中嘲弄崇高和莊嚴,葛優的慢條斯理,文興宇的高腔低調,牛群的聲嘶力竭都是標準代言人。時至今日,相聲小品中依然不乏使用者。但這種建立在既定文化之上的惡搞,必定會隨著時間,慢慢失去它與生俱來的力量。《私人訂制》中範偉扮演的那個做領導夢的司機,盡管依然怡然自得地玩味著官場文化的碎片,但效果已經大不如前。而失去了這個法寶的馮小剛,能給觀眾帶來的歡樂技巧,已然屈指可數。

所以說力不從心也好,說江郎才盡也好,說心不在焉也罷。在《私人訂制》之前,馮小剛早就做到了讓大部分觀眾無論听到葛優說什麼都下意識發笑,讓觀眾對馮小剛逗自己一樂的誠意總懷著期待。雛形的市場,畸形的審美,惰性的習慣一點點培養與調節出來的消費擁躉,讓這個聰明人已不太想去在意更多的事了。比起《戰國》《白蛇傳說》《富春山居圖》這類由于某個過于強大的人為因素操縱了全部的產品,《私人》所表現出倒然敷衍或憤憤無奈,都基于編導本身。電影本是一場夢,可這些創造夢境者卻又不得不時時刻刻跳出來,提醒我們,夢本身,也是有成本的。

比起那個似乎久遠得無法細聊的1997年,2013年也即將過去。馮小剛說,本來在結局寫的是「2013年過去了,我有點害怕」。但大家覺得你這個賀歲片最後一個詞總不能是害怕。

于是,《私人訂制》最後以非常詭異的四段文藝腔的道歉和一個古舊笑話作為結尾,似乎在追求一個注定無效的平衡。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私人訂制最新章節 | 私人訂制全文閱讀 | 私人訂制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