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這土生土長的鎮級市的大城里的小電影院中看到了今年第二部爆滿的電影實屬不易,第一部是洋溢著青春荷爾蒙、揮灑狗血的《小時代》,第二部就是小剛攜眾將回歸的《私人定制》,而後者更是打破了前者所保持的國內2D電影開畫票房,當日狂攬八千萬票房,將近一半的排片,絕對的霸氣外泄。《私人定制》由「小剛、王朔、葛大爺、百合、小璐」強強組合,秒殺著各個年齡階層。在賀歲檔中從《風暴》手中拿下接力棒,繼續在賀歲檔中高歌猛進,點燃著觀眾們的熱情。
「賀歲檔」一詞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而它的開闢者正是馮小剛。98年,小剛帶著國內第一部意義上的賀歲片《甲方乙方》走進了觀眾的視野,從此國內也跨向了賀歲時代,直到去年《泰囧》井噴式的爆發。「成也蕭何也敗蕭何」,12年小剛準備用《1942》沖擊著觀眾感受,豈料慘淡收場,今年欲用《私人定制》收復大好河山,不過好壞參半的口碑令影片前景一片堪憂。
如果說《甲方乙方》是暴發戶們的精神需求,那麼《私人定制》就是小市民的美夢意婬,但後者也只是形而上學了前者,擱淺于表面,嘲諷于大眾。《私人定制》同《盜夢空間》是有組織有紀律行動,唯一不同的就是一個是造夢一個是盜夢,殊途同歸都為一個「錢」字而已。《私人定制》最為人所逅病的就是「三段式小品表演,無病的收場」,它沒有了《甲方乙方》時的新鮮感,它是一段段小品、一幕幕插播廣告混搭而成的,最後的更讓人蛋疼不已。
從喜劇角度來說,葛大爺、範偉、宋丹丹成為了基本保障,筆者對于這幾位銀幕笑匠看著他們的一顰一笑便能為之大笑。不過對于王寶強出現時嚴肅的樣子卻沒笑,出乎筆者的意外,不過當寶強開頭時便是原形畢露,俗不可耐。對于《私人訂制》來說,是我們期望太高、太多,正如片頭「博君一笑」那麼簡單,何必追究那麼多呢?
《私人訂制》諷刺了我們所有關注的同時,也嘲諷了所有人。無論是」民逼官不得不貪「、」俗與雅傻傻分不清楚「還是」我要做土豪「這些都是基于小市民「眼中刺」所恨得,說穿了《私人》就是拍給市井小民看的。這種恨是源于嫉妒,更是一種羨慕即是「你活的比我好就是不合理」,源于這種心理微博揭露、朋友圈炫富也已經蔚然成風。再狠的爹也拼不過微博上數千萬的絲,于是低調行事成為了必然。
你以為你穿上個中山裝、有個上世紀的書房、有倆跟班的,你就是鄧小平了啊?不是人人都是鄧小平,也不是人人斗能當上清官」不為五斗米折腰「。影片中一再強調著」民逼官貪「,花花世界亂花迷人眼,又有幾人能做到聖賢呢?不過一再強調著是外部原因直接造成的,不過我一直很好奇的是為何總是要人民背上這個黑鍋呢?難道,他們不該從自身出發找原因嗎?是誰到底害了誰呢?就好比是雞生了蛋還是蛋生雞了那般循環反復,說到底不是人性蛋欲嗎?小剛,一再強調的同時是在喚醒我們內心之中的善。」是俗是雅,傻傻分不清楚「而這部影片更是俗不可耐也登不上高雅之堂,俗與雅究竟如何區分,你連牙在哪邊都分不清的話就更別提高雅了?這段在影片中最為荒誕不經的故事,本來一個好好接地氣的導演非要追求高雅,猶如你叫邁克爾貝不玩金剛是玩文藝那樣可笑,骨子里的俗非要改變。一眼望去,是俗是雅,不敢一概而論,好比于台上的演員高雅不已不過在床上是嫵媚不止,人們不都是喜歡這樣的嗎?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俗與雅是由內而外散發著並非學來、裝來的而是天生的,那些本來就是俗人為何總是裝高雅呢?你們不累,我們看著都累。」我要做土豪「呈現了市井民眾心中最基礎的願望,不再為一顆蔥討個姜,那樣生活處處仔細。土豪,便是眼中無門走到哪都會有人開門,舉手投足間生怕別人不知道你有錢,渾身上下散發著銅錢香,別說我買東西你跟我砍價我還跟你雞眼呢?土豪,衣著華貴、出手大方,卻沒有人注意到他們夜晚下落魄的樣子?誰都是有苦水的,只是分著多少罷了。
燈火璀璨、月明星稀,霧霾天空、天坑遍野、污染成河,一幕幕畫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小剛指著人們的罪行,對自然道著歉,這些看似無病的朗誦每天都在微博上被人人吐槽不已,小剛不過更直接、直白的表達出來了而已,卻招人反感,難道這些不也在反感著自己的行為嗎?
改革春風吹滿地,家家戶戶奔小康,不再吃穿愁,出門要講究,有錢了。」私人訂制」會告訴你,想到了,夢就近了。在寒風蕭瑟中,理想卻再同我們漸行漸遠。
如果,你有一百萬的話,你會捐人嗎?回答「是」!沒有如果的話,你的答案會改嗎?牛逼嗎?何人不會吹呢?你說是吧。
我們的夢越做越大,我們的理想卻越來越虛無。
如果說《頑主》、《甲方乙方》這樣的「好夢一日游」中,還是中青年王朔對生活的聊侃態度的話,那從《非誠勿擾2》開始,作為編劇出現的王朔,顯然已經步入他更加沉穩的中老年時期。當然,在《非誠勿擾2》中,編劇王朔只觀照了人對死亡問題的思考態度問題,但在《私人訂制》中,我們卻可以看到,他對包括權利、藝術、金錢在內的大量事物都報以蒼涼。
與青年對權利**的批判態度不同,王朔在「範偉清官夢」一段中,以紀實加諷刺的方式,還原了一段清官如何下水的故事。若以中青年王朔風格來寫,這段將更加辛辣,但中老年王朔顯然更關注于對權利何以如此的思考。思考憚度,超過嘲弄與聊侃。該段最後以對話方式傳遞出編劇個人的思考成果,絕對權力導致絕對**。
至于「一腔俗血」一段,則是王朔對藝術的審視態度。與其他段落相比,該段更像是王朔與馮小剛對自身的調侃,或多或少地缺少大眾根基。作為藝術工作者存在的王朔與馮小剛,經歷過從俗到雅再到俗的過程,俗雖被批評,但卻可以大把換來世俗名利,雅雖然被唱高調,但卻只能束之高閣、百無一用。《私人訂制》以講故事的方式,看似嘲弄雅俗,實則透露從藝者的迷茫。
乃至宋丹丹窮人「有錢」一段,正式步入對人生金錢的思考。以有錢人的一天為藍本,卻最後輔之以一句,「那些有幾千億的人,每天一睜眼,想的,不是必須花出去一千多萬,而是又要還銀行一千多萬」。這是對整個商業運作形態的思考,這種思考方式,顯然有悲觀情緒在里邊。青年熱衷諷刺有錢人,而王朔卻最終關懷起有錢人的生命狀態來,也只有中來年人的精神狀態,可以實現這種普遍的關懷。
影片最終以「道歉」結尾,很多觀眾反應此為環保宣傳片,動員大家愛護環境。實則不然。當馮小剛畫外音問葛優有一千萬、一個億、十個億是否願意捐獻給需要的人時,葛優說願意,當問有一輛車是否願意捐獻的時候,葛優說不願意。我們或許認為,這是對網絡段子的照搬。但從根本上來說,這個橋段,顛覆了前邊的全部道歉——我們善于用不痛不癢的道歉來彰顯自身的高尚,一旦關乎本人利益,便畏而不前。
葛優與馮小剛最後的問答橋段,甚至是對編劇王朔的瓦解顛覆。王朔以劇本形式鳥瞰權利、藝術、金錢,看似高深,實則只是因為事不關己,才能保持「願意捐款」一樣的道德高尚,一旦關乎個人,王朔也只能是凡人王朔。瓦解自己,正是一種成熟的蒼老。
自然,馮小剛拍攝這樣一部電影,在技法上,顯然離《一九四二》甚遠。毫不客氣地說,馮小剛只是給王朔的段子打工的。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王朔段子,以爆笑人生憚度,透露蒼涼,進而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