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是科舉的最後一個流程,特別令士林矚目,其重視程度遠超後世的高考,不過能夠參加殿試的人卻也只有二三十人。
白居易曾有詩「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可看出當時中進士的也就十七人而已,雖說到後來,理論上殿試是不會淘汰人的,但現在卻還沒有形成這種約定俗成的潛規則。
此時在場的這些人能夠從整個大唐那麼多士子中殺出來,足見他們的能耐。
不要以為能夠走權貴的門路不是一種能耐,若自身的實力達不到標準,即便有門路也會被黜落,像那位崔臨之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用比較坦白的話來說,能中進士的大都是有才華的權貴子弟,或者是真正善于炒作自己的名人,大唐的科舉不完備的地方就在這里,考場外要下的功夫要比考場內多得多。
不過進士科越來越清貴那是毫無疑問的,而僅次于進士科的算是明經科。
進士考詩賦,讀死書的人必定作不好詩。但像明經科試則非讀死書不可。唐代明經科考蝶經可比進士科要範圍廣得多。
唐太宗要顏師古考定《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和《春秋左傳》經文為「五經」,考生必須熟讀這四十多萬字的著作,考試時由考官掩蔽經書前後兩邊,中間只留一行,又用紙帖住一行中的三個字,讓考生讀出被帖的三個字。這種考試方法,就叫做帖經。如此考試,能錄取的當然只能是一些書呆子,遠遠不如進士有真才實學。
唐代官員,進士出身的稱清流,多做朝官;明經等其它科考出身的稱濁流,也有做朝官的;清流和濁流統稱為流內。
而通過別的途徑當官的稱流外;有一定才學而無法出仕的就是今天相沿成習後所說的不入流。
在官場上,清流看不起濁流,流內看不起流外,互相仇視,互相斗爭,把古代官場搞得紛紛亂亂。
盛唐與白居易齊名的大詩人元稹自幼聰穎,博聞強記,十五歲舉明經科及第,但唐代重進士輕明經,元稹交結宦官才在朝中做個知制誥,受到以牛僧儒為首的清流的鄙視。
一次朝官們在一起吃瓜,有蒼蠅飛來,武儒衡揮扇驅蠅,看了元稹一眼,說︰「這東西從哪里飛來?」從這種極度的傲慢輕蔑中可以看出進士及第官員的自負心理。元稹不堪其辱,奮志抵礪,在二十七歲時重入科場,終于及進士第,官拜監察御史,出了胸中惡氣。
所以就能夠想象以前的王維為什麼執著于進士科,而非明經科了,清流升起官真的非常容易,只需先去修個史編個書,然後從拾遺當起,再做個御史,走言官嘴炮路線,噴得人越多、品級越高,並且能噴到點子上,那升官的速度不要太快。
當然,在唐朝如果想要做到最高層,肯定要有治理地方的經驗的,光靠一張嘴還不夠,還必須要有做事的能力。
殿試的考試過程也十分莊嚴,在前一天,由鴻臚寺官員在特定的考試地點負責設置御座、黃案,由光祿寺官員安放試桌,排定考生座位。
今天已經是殿試日了,王維與諸多參加殿試的貢士,在黎明時分到用來考試的宮殿的門前進行排隊等候。
年紀輕輕的王維,在貢士們之中顯得十分顯眼,因為其中有不少貢士的年齡已經很大了,比如其中有個叫徐安貞的貢士,居然已經有四十八歲了,還有一個叫李伯魚的,也有三十多歲,而同樣三十多歲的裴耀卿與李林甫,一個是正五品上的長安縣令,還有一個則是正五品下但子中允,這人與人的際遇,真的無法相比。♀
年齡,對一個官員來說,非常重要,年紀越輕,便意味著能夠走得更遠。
因此即便在場的貢士中,有不少都嫉妒王維的年輕,但對王維卻總是十分客氣和善的,王維的名氣與才華,足以鎮住那些嫉妒他的人。
內侍給每個貢士都發了一包宮餅,充作早餐。
長安的文武百官陸陸續續的來到這里,分立兩旁,有的閉目養神,有的則用目光注視這些貢士,似乎在回憶當年自己的科舉生涯。
首相宋璟與副相蘇到來時,文武百官都恭恭敬敬的向他們行禮,臉上都帶著極為謙恭的神色。
貢士們自然也要向百官之首的宰相行禮,王維見到宋璟一出現,那麼多朝廷大佬都顯出恭敬神色的模樣,心中自是羨慕不已,這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啊……若是再君主立憲直接限制皇權的話,宰相或許就是真正的掌控一國的存在了。
王維的野心陡然滋生,作為一個擁有現代靈魂的人,怎麼可能甘心老老實實的為皇權服務?
也許他無法做到心懷整個蒼生,但卻能夠讓自己的家族成為國家真正的掌控者,便如同後世某些國家的暗中掌控者都是財閥財團一般。
宋璟淡淡的掃了貢士之中為首的王維一眼,眼中閃過一絲欣賞之色,雖然他早就知道王維才華過人,卻真的沒想到他能夠拿下省試第一。
宋璟雖然讓王維送了一封信給禮部侍郎的張廷,但信中可沒有什麼讓張廷偏袒王維的囑托,而當日審閱試卷的情形,也被當作小道消息傳了出來。
說是張廷召集了所有閱卷官員,讓他們共同評判王維的那份試卷,盡可能做到公平公正,而眾人評下來的結果卻是仍舊是第一,這就非常具有權威性了……
但實際上這卻有巧合的因素,只因之前眾人將張廷對那位副手發火的模樣看在了眼里,其中某些同樣被打過招呼的官員,心里自然發虛,不敢再動什麼小心思,為了迎合上意,索性給王維評個第一,而後不少閱卷官員又是從眾心理,這就導致王維有些陰差陽錯之下拿了第一。
其實王維雖然有才,但畢竟稍顯稚女敕,比不上那些已經考了多次的人。
在文武百官都到齊之後,便響起了管弦絲竹的聲音,唐皇李隆基在聲樂中升殿。大學士從殿內黃案上捧出試題,授予禮部官員,再由禮部官員放到殿外的黃案上。
文武百官及貢士們參贊禮拜後,禮部官員才開始散發題紙。
題紙用宣紙裱成,極為考究。每頁長四十公分,寬十二公分,有紅線直格,每行規定寫二十四字,要求每個字都要書寫工整。
貢士們逐一跪接題紙後,到自己的座位上開始答題。
按規定凌晨入場,日落交卷。
殿試試題是由政事堂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有時由讀卷官預擬後徑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擬題。
殿試題現在更側重于策問,現在倒還沒有改為詩賦,不過唐中葉以後,詩賦之風大盛,殿試也改為更側重于詩賦,規定韻腳象省試中的試貼詩一樣,或五言六韻,或七言八韻,對聲韻格律要求很嚴格。
殿試的五,是駢體文,皇帝殿試時就時事政治或經義史事提幾個問題,應試貢士須按照駢四驪六對偶工整的句式五作文。
王維其實對策問題與詩賦題都挺擅長,不過他倒還是更希望是策問題,只因詩賦這種東西,想要寫好,對靈感的要求真的很高,而在殿試這種天然的讓人緊張的考試上,怎麼可能有那種愜意的心境?
即使王維在前世已經飽受應試教育的摧殘,哦不,是考驗,不過此時在跪著接到自己的試卷與題目時,依舊有種續加速的感覺,毫不客氣的說,古代的殿試,其重要程度可比後世的考試要高得多。
成功了,那便是金榜題名,獲得官身,光宗耀祖;失敗了,那就又要重新準備省試,再次挑戰殿試,像王維這種名氣大得驚人的家伙,肯定要被冷嘲熱諷……
「省試第一都無法通過殿試?這第一是怎麼來的,肯定有內幕吧!」
「名氣這麼大,才華吹噓得有那麼高,最終還是落榜了,看來什麼名氣才華,全是吹出來的啊!」
「沒想到大名鼎鼎奠才詩人王摩詰也有今天,真是老天有眼!」
「王維,就算你過了省試又如何,殿試過不了照樣重來,怎麼樣,還是要走我的門路!」
……
王維搖了搖頭,強自將這些干擾自己的念頭摒棄,他應該要對自己的實力有信心,若是他沒有融合原來王維的靈魂,那再怎麼努力也沒用,一個現代人,沒有古代從小到大十幾年的燻陶,就想考科舉,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王維畢竟有一顆大心髒,做大事的人向來都是心志極為堅定的,很快鎮定下來的他,不慌不忙的打開卷子。
果然,詩賦之風尚起的開元初,殿試碘目還是側重于策問,就是不知道李隆基會不會真的親自看這些貢士們答案了。
因為雖說能夠通過省試來到這殿試考場的考生們,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但畢竟這些所謂的精英都是些沒有實際治政經驗的考生。
===============
求收藏票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