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對于廣東足球來說,是有著重大轉折意義的一年。
那年發生了省港大罷工,香港華人足球運動員因此紛紛回廣州工作或學習。他們業余之時,加盟了廣州的的各支球隊,于是傳播了香港華人球隊注重技術、短傳為主、邊線進攻顛法。
而在這之前,廣東的足球隊盛行盲目長傳、單純高吊沖門的戰術。
廣東人學習了香港球員的這種,以個人技術和整體合作為重的戰術,認為他它有利于揚廣東人靈活、善于思考之長,克個子矮、體質較差之短,並因此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南派風格」,各足球隊的實力也得到了加強。
彼時的中國足球運動,以香港、上海和廣東發展得最為蓬勃興盛。其中,香港華人的足球運動發展得最早。以李惠堂為代表的南華隊,為國家連續五次奪得遠東運動會足球冠軍的時候,上海和廣東的足球水平查實還相當的落後。
上海方面,華人和洋人各自有自己的足球聯賽。皆因華人球隊實力不濟,遇上洋人球隊都只能大敗而歸。而香港的南華會,卻已經在眾多洋人球隊環繞敵視的情況下,首奪甲組聯賽冠軍!
盡管南華隊實力高強,幾乎就等同于當時的國家隊,但是依然輸了一場關鍵的比賽。民國14年(1925年),由中山大學承辦的廣東省第九屆省運會中,嶺南大學隊戰勝了老牌冠軍香港南華會隊,登上了足球賽的榜首。
南華隊會失敗,有其實力下降的一方面原因。比喻李惠堂因為逃婚,出走到上海;又比喻隊伍的不少主力因待遇問題而鬧分裂。
然而另一方面,嶺南大學足球隊的實力其實與對手一樣強勁。
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以大總統的名義,在《大總統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中強調︰「欲圖國力之堅強,必先圖國民體力之發達。」此語成為他復興中華的理想之一,也深刻地影響著嶺南大學體育傳統的形成。
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鐘榮光先生歷來十分重視體育,強調「學以為人」的思想,培養學生德、智、體、群的全面發展。他采取強制性靛育教育,規定學生每天下午除參加體操課外,還必須在戶外運動一小時,先慢跑再到激烈運動。嶺南大學對普及體育十分重視,早期劃體育為三部學科之一,還成立了體育委員會,負責日常事宜和體育用具管理,並定期舉辦學生體育會、全校運動會。
足球運動在嶺南大學開展得較早,1904年嶺南學堂由澳門遷回康樂新址,校內即闢足球場,開展足球活動。廣州市舉辦的第一屆足球聯賽,分甲、乙、丙三個組舉行,嶺南亦組三個隊伍參加。比賽結果,嶺南大學所向披靡,全勝而歸,三組均獲第一名。
由此可見嶺南大學球風之盛,實力之強。
赤坎體育會請來助腳的外援,就是來自于嶺南大學的學生。
回到跑馬場,現時正是赤坎體育會召開賽前準備會的時候,可是體育會的成員們一個個都懶懶散散,分座于陳福璧的四周。
他們分明是沒把益智足球隊看在眼里。
說起來,益智的比賽中,體育會曾有人做過裁判,亦傳出益智的足球實力不俗。然而體育會足球隊里的成員,多是紈褲跋扈之輩,都沒把這些裁判的話放在心上,也就沒去偵查過敵情。
體育會對益智的了解還是一片空白的。
「寶漢、秋成,雖然首戰的對手僅是中學生,但是也請你們全力以赴。這可是一次相當不錯的,也是難得的磨合機會。」陳福璧在交代比賽布置時,客氣地對兩個人做出了特別要求。
而陳寶漢和麥秋成便正是陳福璧辛苦請來的「外援」,都是嶺南大學赫赫有名的足球能人。難得是他們都和洋人踢過比賽,還得到過洋人的贊譽。
這年代,足球技藝精湛的,多數是家境殷實之人,亦往往是金錢所不能打動之人。陳福璧發揚了劉皇叔三顧茅廬的精神,多費口舌宣揚大義之後,才終于請出了陳寶漢和麥秋成出來輔助。
听了陳福璧的話後,陳寶漢點頭示意明白,此後便不做聲了。
麥秋成則笑著回應道︰「足球說到底,還是體育項目,最終比的,還是身體。像益智或安碧沙羅里的中學生,其身體老實比不上我們成人。也不知道聯賽的組織者在搞什麼,竟然就這樣讓兩支中學生球隊混了進來湊數。」
麥秋成的話,頓時引起了在場所有人的贊同。
陳福璧滿意地點點頭,然後才轉過身來對其余的人等做出吩咐︰「本場比賽我們勢必會大舉壓上,早早奠定勝機。吳亞福,你在後面防守的時候,必須要小心翼翼,莫讓對手撿到‘死雞’。」
「這是當然的!」只見陰濕四站了起來,大聲應和。「球從頭上來,我便頂球出去;人從地下來,我便擠人回去!絕不會讓對手佔半點便宜。」
卻是陳福璧叫出了陰濕四的真名,想是正式的場合,實在不適宜直呼別人的綽號。
其後,陳福璧又對余下的隊內球員逐個交代和囑咐了一番。這些球員均是連連點頭答應,其實只是左耳進右耳出,完全心不在焉。某些球員已經幻想著,在比賽後該如何擺酒席慶祝,或應怎樣向女友吹噓了。
陳福璧對于球員們的放松鞋不以為然,蓋因他也是有相同的念頭。說起來他們也算是身經百戰了,因此陳福璧預計,即使不小心,真的遇上了什麼困難挫折,都不過是小問題罷了,總會有過往的比賽經驗可以借鑒,然後用來解決它們。
隨後,陳福璧便開始安排陣容,以及隊伍的攻防方針。
的足球比賽在安排戰術的時候,總喜歡先確定一下陣型。
陣型不同,則戰術不同。它們有的優于進攻,有的利于防守,有的注重平衡,千變萬化,不能無視。
然後,才是根據陣型分配各個球員的具體任務和職責。
同一樣的陣容,其戰術打法卻可以迥然不同。前鋒之隊列、後腰之數量以及後衛之站位,都可以對戰術效果造成極大的影響,並由此衍生出很多的風格和流派。
民國時候的足球,比賽前的安排其實也和十分的相似。
雖然他們只有235陣型一種選擇,球員的位置和職責也相對固定,但是比賽起來,所有球隊使用的戰術打法卻並非是一樣底路。他們還是會根據比賽的需要,調整某些球員的運動方式。
比如南華會代表中國遠征澳洲的時候,外媒就對每個球員作出了評價。
其中,個別球員的評價是這樣的︰
左後衛陳蘇——是位出色的後衛,但他的缺點是輕出,喜歡帶球上前場,因而容易被對方前鋒奪下腳下球而造成危險。
右中衛(右半衛)梁玉棠——敏捷機靈,運球純熟,善于組織進攻,是球隊中場的靈魂。
右輔(右內鋒)葉九臬——在前面不懂射球,在中場常常拖慢了己隊的攻勢。
中鋒黃柏松——因葉九臬沒有做好他的輸送責任,而發揮最佳水平。
從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南華會的戰術是相當有特點的,他們進攻的時候,陣容是一個3214的形態,類似于334。可見當時的某些強隊,其陣容雖然還沒有中場的劃分,但是卻已經懂得利用中場。
就像現代的4231等陣型的縮線的說法,是由三條前中後線的說法引申而來的一樣,三條線的概念,也是在前後攻防兩條線的思維下,經久後醞釀而生,並非是一蹴而就,無中生有的。
像那種什麼334或424陣型出現後,才有中場概念的說法,其實完全是錯誤的。它不是發明或創新,僅僅只是確定或確認罷了。
然而,現在的赤坎體育會卻並非強隊,他們過往的對手也不是,所以他們的足球觀念自然還是落後的,想當然地認為陣型只有兩條線,這就是赤坎體育會只請來了兩個外援的原因。
若是按陣型三條線的習慣,起碼會請上三名外援,構成一條前中後都有核心的中軸線。
于是赤坎體育會的戰術也相對簡單,讓外援之一的陳寶漢打中半後衛,充當攻防的核心;讓另一個外援麥秋成頂到中鋒的位置,攻城掠地!
至于球隊其余的成員,還是按照過往的習慣,安排到熟悉的位置上。
在體育會對戰術安排樂此不倦的時候,益智的球員正在陳樂的帶領下,做著「the11」練習法。
「the11」練習法的最大功用,就是防止受傷。而陳樂對球隊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傷病,歸根益智的成員實在太少了,若是有幾人受傷,便會影響到排兵布陣。
因而,陳樂對球隊每次比賽前的熱身,都非常地重視。
本場比賽的觀眾,多是過來支持赤坎體育會的混混痞子,所以他們在看見益智的球員們做著各種奇怪動作的時候,紛紛起哄嘲笑。
混混們把比賽的場地圍得密密實實,可見人數之多,還把益智的支持者們擋在圈子外面,已經無法正常觀看比賽了。
益智的球員們早就適應了被哄,感覺到的差別只是強度不同,所以都能夠專心地做著熱身運動。
等到比賽即將開始的時候,熱身便堪堪結束。這時候,一向沉迷寡言的邰怡夫忽然笑眯眯地叫道︰「楊淼淼,比賽快開始了,你還不快點換上你的戰衣!」
被點名的楊淼淼一臉赤紅,跑回了隊伍的休息區域內,而其余的益智球員卻紛紛大笑起來。
這篇小說不錯推薦先看到這里加收藏看完了發表些評論
(